但明五種性成不成義非是深密經。
與瑜伽論所出之義但見其言未知彼意。
将是當正明佛性故曰深密也。
故涅槃經雲。
雲何于此經究竟到彼岸。
願為開秘密廣為衆生說。
即師子吼品廣明佛性。
故知深密與秘密之義決定成佛性。
故淨名經呵二乘人。
于菩薩前以二乘為高原陸地不生蓮華之文耳。
故知解深密經初約衆生五種明佛性成不成。
後必為明有佛性。
法花二十是二乘自鄙曰。
我等如何猶如敗種。
即是息悔恨。
故知二乘成佛之。
如淨名雲高原陸地不生蓮花。
吾當雲何以抑二乘之賤揚菩薩之尊也。
故新論者解深密經雲。
一切二乘一向趣寂。
終不得成阿耨菩提。
此抑挫二乘稱揚菩薩。
至于法花會三歸一。
亦彼經雲。
莫着小智欣求大。
古論者同解抑揚之教。
則二乘即為佛姓成佛之義也。
解深密心亦爾。
假判五性終辨佛性成佛耳。
是淨名之旨。
然則解深密經應同漸教之流也。
且以菩薩造論之意将欲述佛法而助正教。
豈異佛意而别立私懷耶。
故知瑜伽之意正同淨名之論耳。
上于四大經中已廣說佛性。
況餘十二部經而不說佛性也。
簡異第六
複次聖人出世乃有前後。
造論翻經亦有同異。
故今有三簡。
一從舊簡。
二大分一切小分一切簡。
三有心簡也。
初約舊簡者。
秦時羅什師乃有四迹。
時人皆言聖也。
一者員鏡入瓶。
二者敷坐具而度大海。
三者親食如本吐出。
四者呑針如唾置。
世人普稱無相佛也。
晉并世有竺法護。
所翻經論而有空有石多羅葉文扶疏廣耳。
複次漢明帝時聖教摩騰法蘭降邪歸正。
佛道隆盛。
聖教極興。
一切有情所歸之性。
但為佛道一向無有。
除此理極甯有無性耶。
複次竺道生師立善不受報義小頓悟義也。
複次未至涅槃于漢地時。
豫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義也。
複次梁武帝有三大師。
開善智藏。
莊嚴法雲。
光宅惠昊也。
依占求推攝山西霞。
有高麗高師。
受學止觀诠師等立二谛并觀五佛性義也。
複次江南五時江北四宗皆說佛性為極宗也。
從夏至梁聖人出世翻經解義。
無相颉順諱古計新亦無阿黨诤。
他用經解殊。
古經欲建新論。
求諱有性而立無性耶。
次依大分一切簡之。
問。
涅槃經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文。
為何解耶。
新論者曰。
是一切衆生之一切文有二種義。
一小分一切。
二大分一切也。
是涅槃所說一切衆生之一切者。
是少分一切非大分一切也。
大分一切者皆為五種性有情也。
少分一切者唯是不定性有情耳。
問。
若爾涅槃但小分一分不說大分一切者。
即涅槃小乘不了義經耶。
若爾何故經曰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即是法花涅槃不乎。
故涅槃所說一切即是大分一切也。
複次解深密經曰一切聲聞一向趣寂終不得成阿耨菩提之一切。
即是小分一切也。
問。
若爾涅槃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以法常故諸佛亦常之諸。
亦應有大分一切諸及小分一切諸耶。
新論者曰。
亦應有義即是大分一切。
問。
若爾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一切。
應是大分一切也。
若猶是小分一切。
亦應是小分諸也。
何者。
是一與諸為同訓故。
若言少分諸者。
何佛不以法為師。
幾佛以法為師故。
曰少分諸耶。
若以法為師。
是法常故諸佛亦常。
若不以法為師故。
亦佛是無常耶。
是義不然也。
重難。
涅槃但說少分一切不說大分一切耶。
若皆說大分一切少分一切耶。
若并說大分一切少分一切者。
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而應大分一切。
為大乘經故。
複問。
涅槃曰說無常别異處一切諸佛法皆如是之一切者。
為是少分一切。
為是少分一切也。
問。
若爾幾佛法皆如是。
而幾佛法不如是耶。
答。
報佛常故法不如是。
一切化身無常故法皆如是也。
問。
報佛常住者。
何故新新論者曰報佛是刹那生滅耶。
答。
刹那生滅者應是無常也。
若報佛無常者。
應是大分一切也。
新論曰。
是雖刹那生滅非為無常。
是義難也。
複難。
若但化身無常者。
何故涅槃雲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豈為無常耶。
如法花我在靈鹫山而常住不滅之耶。
亦金光明雲。
以化身無舍利故化身常住耳。
今義有三身常住者。
法身本來常。
報佛凝然常。
化身相續常。
故涅槃之意三身皆常住。
一切諸佛法如是者。
雖佛常住方便示滅。
雖現滅度而諸佛常也問。
是五種性中。
有佛性衆生。
無佛性衆生。
為同相為異相耶。
新論者曰。
一相無二相也。
今反問。
若爾不可言有性無性也。
若有異相者可謂有性是赤色。
無性是黑色也。
若不爾者無異相故同一佛性。
非五性也。
有心無心依有佛性簡三。
複次若同有心識者即一佛性。
如涅槃雲。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若有心者皆得菩提也。
複次或師尚說草木有佛性。
或師雲草木無心故無佛性。
何者。
佛是學性。
是學性者從心神研習之所出故。
草木無心故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