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一切有情皆有佛性耳。
複次是有心衆生中或有佛性或無佛性者。
是心非佛性耶。
若是心識外有何衆生佛性耶。
複次楞伽經曰。
八識海無常住。
七識波浪起。
以八識是理性。
七識是染惑也。
攝論曰。
不生滅羅耶。
不生滅羅耶即真如理性。
生滅羅耶者即生死煩惱也。
故一切衆生皆有羅耶識。
皆有如來藏性故有佛性。
如地下有金也。
然一切大乘經中不說羅耶識為八識末耶為七識。
複經曰。
隐為如來藏顯為法身用。
故經雲。
以八識為常住。
七識為波浪。
如今推度以八禅定為八識。
七覺五陰即佛性。
豈于衆生而論有無乎。
即本有于今義也。
成實師心為七識耳。
但佛性之義。
涅槃經雲。
佛性者不離六法不即六法。
是佛性理以煩惱所覆不得顯現。
是心有覺性從心習研自後有六法者。
五陰與空法也。
現即本有于當義也。
诠理第七
今三論大乘義是佛性之理不體于當今及解或也。
佛以今當解或而論者。
即淺近之法非佛性義也。
佛性之義非今非當。
乃至非解非或。
橫絕四句豎超百非。
不知何以目之。
強稱佛性耳。
故經雲。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義故生死之時以真如為煩惱也。
涅槃之時以煩惱即真如也。
真如之理即是佛性義耳。
一切大乘經大宗唯說佛性為大事也。
法花經雲。
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也。
謂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
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
是佛知見則佛性義也。
全大乘經等同明佛性也。
花嚴經以法界為宗。
大集經以如如菩提為宗。
大品經以薩婆若為宗。
法花經以一乘為宗。
涅槃經以佛性為宗。
維摩經以二智為宗。
皆是佛性之别稱。
真如之同目也。
故中論曰。
雖複或精進修行菩提道。
若先無佛性終不得成也。
故謂一切衆生以先有佛性以修行故得成佛。
若一切衆生無佛性。
雖修佛道不成佛乎。
若不定衆生有佛者是或有或無也。
若先有佛性者。
應定于有佛性。
若先無佛性者可定于無佛性也。
何故爾者。
性是決定不改義故。
何必以不定之性而得成佛乎。
是故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得成佛也。
複次新論者雲。
乃作現量與比量。
而每法相之為作決定分别。
複作因宗喻為作定性計相不能轉節而說法相也。
問。
廣淵無底不可以有所得少開比于無所得廣府也。
乃似鳳力而比雀。
師子無勢而格狐也。
立量雲。
一切法無常。
即是因也。
若現若比随事可說也。
次雲。
諸法無常。
以勇勤故無間為宗也。
後雲。
其相何。
如夢幻。
是喻也。
複雲。
諸法常住。
是因。
何以故。
非勇勤故。
是宗也。
其相何。
猶如虛空。
是喻也。
即以現比二量例破之。
為立決定性也。
若假令義立量曰。
是二谛空有為俗有空為真。
即因也。
次雲。
有不自有。
由無故有。
是有不有有即無爾。
亦爾以為宗也。
次雲。
其相何如。
猶如車瓶因緣有無也。
即是喻也。
今破立量因宗喻。
先破因者有二義。
一總相破。
二别相破。
總相破者。
是因無緣之因。
無無所對果。
是宗無體之宗。
亦無宗诠用。
是喻無法之喻。
亦無所表喻。
是因宗喻體各宗定執偏計故也。
二别相破者。
三時五求門可求也。
是立量即為心也。
是心成于現比之用。
是用不出過現未時也。
若已過時起用者。
即不避已未。
若未起時起量用者。
未起即無故不可起也。
既無量用亦無所起因宗喻也。
五求門者。
論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非共非無因。
是故知無生。
無生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即五求門也。
一自生。
二他生。
三共。
四無因生。
五無生法。
如是生法不可得也。
複因中有果無果。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非非有非非無。
如是五求不可得也。
今義遍破一切執病故萬法可轉也。
何者。
空有為俗有空為真。
即是初轉二谛也。
次無為并俗谛。
以不二為真谛也。
是第二轉二谛也。
次二不二為俗谛。
不二非不二為真谛也。
因明師雲。
不定轉反故。
自言相違前後相違。
經論相違也。
次大乘義有單複四句也。
單四句者。
有無句。
亦有亦無句。
非有非無句也。
複四句者。
有四句。
無四句。
亦有四句亦無四句。
非有四句非無四句。
是複四句也。
生滅斷常解惑例此為知也。
若就生滅者有三種方言。
一假生假滅為俗谛。
二假不生不滅為俗谛中。
假不生不滅為真谛。
假非不非不滅為真中。
假生不生假滅不滅為真俗合明。
假非不生有何不生不滅有何不滅為合明中也。
他家聞如此說。
如目對壁似耳聞向。
真悉心亂而雲轉反之說何所利益。
同彼戲論佛法真宗。
問。
是三節轉反何異三轉門耶。
答。
上就谛門而轉三節。
而是三論者總結釋迦始終教門不出三轉。
一根本法輪。
如華嚴為直往菩薩說究竟滿教。
二枝末法輪。
如四谛乃至大品。
三攝末歸本法輪。
如法華等教也。
并為三乘回小入大之說也。
問。
華嚴中具有三乘教不。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