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糞衣即應是一物耶。
答。
義章雲。
衣有四以為别也。
章雲。
所謂火燒牛爵鼠齧死人衣等○棄之卷野事同糞掃名糞掃衣○言衲衣者。
朽故破弊縫納供身。
不着好衣(雲雲)今思之。
糞掃多是縫納故。
經律互舉細論相别故。
章依名相别論論也。
言一坐者。
一坐食也。
此十住論衣中有三。
處有六種。
與涅槃同。
食有三。
二同一異。
經舉節量。
論列食後不受非時飲也。
節量食者。
疏文雲。
節量三分留也(雲雲)頭陀義章雲。
随已所堪三分留一。
施諸鳥狩。
餘便自食。
能少益善(雲雲)四聖種義雲。
于自所食三分留二。
餘者淨處施與衆生。
随所欲食上奉諸佛。
次獻賢聖下施衆生。
然後食之(雲雲)意雲。
三分以一分施餘。
二分留而自食之。
言留二者。
不施之者名為留也。
言留一者。
自所不食之者名為留耳。
言雖女異而義全同矣。
言極遠彌勝者(上大品疏文)問。
頭陀之行須者多事。
若極遠者行分漸時(分衍者乞食也)遠行疲極妨慶修道。
何得彌勝耶。
答。
義章亦雲。
如雜心說。
一□盧半名阿蘭名處。
計有三裡許。
頭陀行者。
極近在此能。
遠益善○又在聚落。
男女參雜多增欲染○音聲愦鬧修道意(雲雲)意雲。
阿蘭若處意在遠離故遠彌善。
若據乞食往反疲極遠不必勝。
猶可尋之。
解脫道頭陀品雲。
何者為頭陀十三法二法衣相應。
謂糞掃衣及三衣。
五法乞食相應。
謂乞食·次第乞食·一坐食·善量食·時後不食。
五法坐卧相應。
一無事處坐·二樹下坐·三露地坐·四冢間坐·五過得處坐。
一勇猛相應有一種。
謂常坐不卧(雲雲)義章雲。
一坐食者。
有人雖不數數正食。
而于中前數食其餘餅果粥等○故受一食(雲雲)故一坐食與時後不食别也。
八解脫義
八解脫者。
仁王疏上卷雲。
歎八解脫。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
三觀淨色。
四空處。
五識處。
六無所有處。
七非想處。
八滅盡解脫(文)八解脫亦名背舍。
智論第二十一卷說八背舍義。
八勝處義
八勝處者。
仁王疏雲。
八勝處亦名八除入。
一内有色相觀外色小若好若醜。
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
三内無色相外觀小若好若醜。
四内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五青。
六黃。
七赤。
八白(文)同下卷雲(釋觀四大四色勝出相文)内觀四大外觀色少不壞内外色觀一勝處。
内觀四大外觀色多二勝處。
内無四大外觀色少三勝處。
内無四大外觀色多四勝處。
此壞内色不壞外色觀後四勝處者青黃白(文)
十遍處義
十遍處者。
舊名一切處。
亦名一切入。
仁王疏上雲十一切入。
入之言處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處。
識處合為十也(文)仁王受持品雲。
觀四大四色勝出相(八勝觀成故雲勝出)四大四色不用識空入行相。
疏雲。
次明十一切入。
觀四大四色即為八。
不用是無所有處。
識是識處。
空是空處。
此三合為十處(文)(或本雲。
合為十一處。
此亦有過)若八處加三應有十一之處。
何名十遍處邪。
略疏解雲。
此但應十。
而為十一者。
除火一切處加不用處。
并舉增減故雲十一耳(文)義章雲。
涅槃何故除火一切立無所有為一切處。
如增集論釋。
彼為事火婆羅門故作如是說。
若當宣說火一切處增彼邪見。
是以去之無所有處。
雖無多識非無識為成十數。
故通說之為一切處(文)涅槃疏十七雲。
此中明十一切處與餘處異。
餘處文取四大·青·黃·赤·白·及空處·識處。
今文四大中無火。
長取不用處為十也(雲雲)
九次第定義
九次第定者。
四禅·四空·及滅定也。
三十七道品義
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覺分。
亦名菩提分法。
又稱助道法也。
大品疏第五雲。
明三十七品。
開菩提道趣無生方便也。
然道名通因果。
若雲佛道此果道也。
菩薩行道此因道也。
論意雲。
此中佛已到故不名道。
但因道也。
此道趣菩提故。
詺作菩提道。
從果立名。
菩薩之人行。
趣菩提之道故名菩提道也。
論雲。
三十七品是菩提近道。
六度為遠道。
何故然今此文此判耶。
正言前明六度為淨菩提道。
今道品為淨菩提道。
故知。
六度是遠。
道品近。
他問。
以無得而論。
道品六度俱近。
有得而論。
道品六度俱遠。
何故雲道品近六度遠耶。
論主雲。
六度有世出世雜故。
所以為遠。
道品但是出世故。
不雜故近也。
問。
何故爾。
答。
六度中布施持戒雜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