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雲。
問小乘人(乃至)是迷因也(文)前答雲還指小乘究竟之果也。
是唯佛說。
而小乘人執為決定。
故今問雲。
且執為迷因為迷果耶。
答雲迷因也。
此義如非因計因戒禁取迷苦谛也。
玄雲。
問以何義故(乃至)非三乘中之一也(文)問中意雲。
開三顯一者分權實也。
故雲一乘在三中或在三外。
然何以義故爾耶。
此越而問也。
正應問雲。
一乘為三中一為三外。
即應答雲有二義。
須如此問答已。
方可問以何義故也。
然今直問何以故。
即顯前重之答已。
為文略故越而問答而已。
答中意雲。
若就出世乘明有無之權實者。
一實二權。
權者實無權有。
有者真是有也。
若就佛乘中複開真應。
應非究竟。
真是究竟。
此為權實非有無也。
若約三車言之。
亦是牛車。
是三車中牛車。
複是三車外牛車也。
故化城喻品疏雲。
問。
三車中大車為是實為是權耶。
答。
具有二義。
若道理無二唯有一者。
則二權一是真實(乃至)二者雲一乘是真實。
三乘是方便。
密遣二人故二乘是方便。
脫珍禦服着弊垢衣以是方便得近其子。
此之佛乘亦是方便(雲雲)此文既雲佛乘亦有方便。
故三車中牛車亦為是權。
即四車義也。
問。
三車四車本來二義故雲爾欤。
答。
四車義所引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等。
并非四車。
唯是三車取舍而已。
然就信解品意更解三車。
則三車外别有大車。
此非三車之大宗。
唯是傍義耳。
故法華玄第六卷索車義雲。
正就三乘有無義明索。
不就佛乘具足不具足明索義也(文)傍正之義此文顯矣。
師子座長者喻舍那身佛。
即是本也。
垢衣長者喻釋迦身佛。
乃為迹也。
此雖并是迹。
而迹中更分本迹也。
玄雲。
問此經中始末(乃至)不相違也(文)問中舉二文顯違嚴通意雲。
上既明二權一實三權一實具有二義。
人聞此語以方便示三乘。
亦以三乘俱非實義有。
今恐有此謬故作此問答。
明示三乘教者但就總說以三為權。
若次第别說。
三中一實二權也。
問。
準化城疏具有二義。
何不約三乘皆權義釋方便說三之文耶。
答。
此等說文并明大宗。
故但三乘一實二權。
然論傍義。
準信解品亦有四乘。
今廢不論。
玄雲。
問為會三歸一為會二歸一(至)不相違也(文)此亦恐濫問答以顯。
但以二權會。
于此義中得言會三為會二也。
智度論者。
出體第二
玄雲。
出體第二(至)以波若為體(文)此約體用明乘體。
望乘名故。
以乘體用并為體也。
此有二種。
一者乘體。
謂是中道。
即是真如法身體也。
攝論者。
二者乘用。
即六度等萬善諸行。
就此用中以波若為體者。
謂以波若為乘主也。
餘行為随耳。
玄雲。
報習兩善(至)增上緣起(文)報習兩善者。
報因者俱舍等異熟因性。
習因者是同類因及增上緣義也。
此依一善約二義分。
若造善業感人天報名為報因。
若由此善複更起善乃為習因。
故雲分取習因義邊為一乘體。
不取報因義邊。
住生死故。
而會人天者取習因義耳。
就習因義。
人天善根望大乘果。
唯是增上緣而非親因也。
若準法華論意。
二乘亦應是增上緣非親因也。
玄雲。
别而為論(至)為近乘(文)此有漏無漏分别也。
别論簡有漏唯取無漏。
無漏運出生死故。
言乘有二種等者通論也。
遠近通取為乘體故。
玄雲乘有二種(至)故名為乘(文)此動不動分别。
言以其不動故等者。
勝鬘經雲。
若無如來藏者七法不住也。
準此應知以其中道不動故能持萬行。
萬行依起能動出也。
體雖不動而為動依。
為動依故乘義得成。
玄雲。
初教以果為乘(至)不至佛果(文)此因果分别。
凡論乘義。
小乘初教以果為乘。
準今經說在門外故。
所言果者是無學果。
故雲盡智無生智也。
依此釋文。
前三果者即非乘體。
問。
四向三果正應是乘。
雲此運出三界故耶。
答。
求無學果修道斷惑。
故望所樂以辨乘體。
起願求心修諸道品即能乘義。
論其所乘唯是無學。
問。
法華義疏雲。
釋三車中雲。
然羅漢報身實在界内。
以人從法亦得詺羅漢為出三界外。
以法從人。
人在界内。
亦得雲羅漢在三界内也。
若身法各分則内外兩屬。
初果所得無漏即非三界計法。
例此可知(文)既言初果例阿羅漢。
明知四果所得無漏并在界外。
通為乘體。
今何嫌之。
答。
彼此二處别作兩釋。
彼約無漏體非三界系。
故雲出三界也。
今約斷惑盡不盡義以明内外。
盡無生智後得智中。
雲我生已盡等。
非前三果起此智故。
雲唯無學以為乘體。
言大乘因與果為乘者。
法華玄第六雲。
以文義推之具有四句。
一但果車如三車皆在門外。
二但因車非果車。
如大品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住。
論釋雲。
到薩婆若邊則反不複名乘。
三亦因亦果乘。
具如此經二文。
諸子所乘即是因乘。
如來所乘即是果車等(文)問。
大乘既具因果二車。
小乘何不爾耶。
答。
大乘因果俱令行人運出。
故名為乘。
但小乘中唯取果者。
法華玄雲。
今正為二乘人作譬。
無學人出界外。
令其從界外更複進趣。
故是界外車也(文)問。
法華亦令學人回心向大。
何無因車耶。
答。
學人本來執無學果以為究竟。
故望所期唯取果耳。
又法華玄六雲。
解小乘雲。
就譬但果無因。
就義亦有。
如諸子聞父許車之言。
此即是教。
竟共馳走謂如教修行。
如教修行即因車(文)問。
大乘因長。
亦在三界外。
何以在門外但為果乘耶。
答。
門有二種。
一者近門。
即正使為門。
二者遠門。
是無知習氣。
故羊鹿在正使近門外。
大白牛車在于習氣遠門外也(見同異門也)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