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乘義私記

首頁
    言于佛果上更無說一乘法事者。

    遊意引勝鬘經也。

    經一乘章雲。

    得究竟法身。

    于上更無說一乘法事(文)言此約用為言等者。

    運載行人令至佛果名之為用。

    至果即無此用。

    然萬行體至佛果位反名佛德。

    雖無運用德體于有。

    故至佛果。

    問。

    至佛果位應舍因行令有為下劣法故耶。

    答。

    大品雲。

    是乘至薩婆若反不名乘。

    若定言舍何名反耶。

    然因轉為果。

    至果也。

    湛然不反。

    故果為常因為無常也。

    又雲。

    乘體者即是佛性如來藏也。

    又萬德中自行雖非乘。

    化他亦有令他人至果。

    即運他用。

    故法華玄六雲。

    果乘但有運他之義(文)又應雲我本行菩薩道今猶未滿。

    故至佛果化他用自進。

    即自運載。

    又統略雲。

    車之運動必由于牛。

    大乘化物要是慈悲(文)乘大涅槃周旋濟度亦是運用。

    又佛果德縱任自在名運載。

    望自利德亦有乘用。

    故法華玄第四雲有此運也。

    今此章雲約用為言果上無者。

    約自德進趣義無耳。

    若約化他。

    縱任用等于佛果上非無此也。

     同異門第三 玄雲。

    次同異第三(至)一于萬善(文)同者明同舊說。

    異者舍古顯今。

    此同異門略分為三門。

    初明三假三車等義。

    第二别明索車義。

    第三明一乘壽量。

    就初文中更有四别。

    一明三假。

    二明三車。

    三論四句。

    四明緣正。

    此文是初。

    文中先舉有人義。

    此有三說。

    此應是成論師義。

    初雲以因成假為乘用也。

    如五陰成人四塵成桂等。

    是名因成。

    萬善和合方運行人至于佛果。

    設一善未具即不能至佛故也。

    言合為一力者。

    衆善和合作一因。

    即一因之力名一力也。

    或應是萬字寫誤。

    分為兩字也。

    萬者是萬善。

    即具足名也。

    言梁椽者。

    舍宅支分。

    如法華雲楝梁椽柱也。

    衆分具足便有蔭覆用耳。

    第二說雲。

    相續假為乘為乘用。

    文可知之。

    第三說雲相待為一者。

    以因待果。

    善行雖多而名一乘者。

    以佛果一故合萬善為一。

    故雲于萬善也。

     玄雲。

    今明萬善(至)相待有乘用(文)此明正意。

    初言萬善悉有運出之義者。

    此破初說。

    彼雲要萬善合方有運用。

    故今對雲萬善悉有運出之義。

    言悉有者。

    顯一一善各有運用也。

    又一一善各有運用。

    即顯念念自有乘義。

    兼破第二義也。

    言亦如百流一一自有等者。

    舉喻以顯。

    前一一善悉有運義。

    即破因成。

    亦如百流一一自有者。

    正破因成兼破相續。

    以一一流兼喻一一念也。

    不以海一故百流為一者。

    兼破相待義。

    彼雲果一故因亦一。

    今雲不以海一故百流為一。

    意雲。

    海水雖一百流自别故。

    不可以果一故令因為一也。

    問。

    次中若非因成複非相續。

    以此故知先破因成相續二義。

    乘此為問也。

    然傍破相待者。

    相待中有正不正義。

    取相待故。

    此文非正破相待。

    然有人相待義不成。

    故雲不以果一故因亦成一也。

    言不運為運不續為續故者。

    兼立因成相續二義。

    非運為運者。

    為顯因成假也。

    不續為續者。

    顯相續假也。

    謂中道佛性體不動故名為非運。

    而一念善根是起作法。

    故有運用不運而運。

    不續為續者。

    一念善者非相續起。

    而此一念由前起故。

    引後生故。

    即于一念得有續義。

    即不續而續。

    故有因成相續義也。

    言終是相待為本等者。

    究竟終成歸相待義。

    相待即因緣義。

    中論因緣品疏雲。

    正用通因緣。

    因緣即相待假也。

    非但因果相待。

    亦是非運之運是相待也。

    不續之續亦爾。

     玄雲。

    次引經文(至)異昔三也(文)此引法華偈頌而為問也。

    為明三車四車之義故為此問答也。

    有人者光宅。

    即見此下文耳。

    聲聞緣覺為二。

    今破雲無二。

    偏行六度菩薩與二乘合為三。

    今亦雲無三也。

    又昔三乘皆方便等者。

    上遮破二三。

    今開三乘皆為方便。

    并顯一乘方為真實。

    異昔三也。

    為顯有四車故雲别有一車也。

     玄雲。

    問何以知然(至)則有四車也(文)此上文殘。

    光宅義引二證文成四車義。

    初引方便品略說一乘末句也。

    通以三下。

    釋成也。

    次引譬喻品索車之文。

    與所不索者。

    經雲。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文)故雲爾也。

     玄雲。

    評曰三車四車(至)此釋為謬(文)三車四車是會三歸一之诠也。

    會三歸一即一部之旨也。

    言七軸者。

    即法華一部。

    今略以八文征四車義也。

    (裡書雲)問。

    何又雲一人二人俱得耶。

    答。

    法華玄第六雲。

    當法華坐唯有羅漢無緣覺乘。

    故唯一人索三耳。

    非二乘果人索三也。

    問。

    若是一人者。

    何得文雲諸子就父覓車(乃至)此約羅漢非一故有諸子耳。

    又雖無緣覺。

    懸為緣覺果人作索車譬。

    令緣覺因人領解亦無者(等文)一人者羅漢也。

    二人者加緣覺因也。

    因人未至許處。

    故雲就果作譬令因人解耳(雲雲)(已上裡書) 玄雲。

    第一文雲(至)則執四為謬矣(文)第一文者八文中初也。

    但以一有唯獨一也。

    即此獨一亦是第一。

    若二若三即第二第三也。

    問。

    此文與前光宅所解。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其言全同也。

    前文既以四車解之。

    今以此文征難四車。

    光宅何咎耶。

    直可以三車解之而已。

    何足難他義耶。

    答。

    雖引别句即解前文。

    謂前無二亦無三。

    亦非四車可證三車也。

    問。

    經直雲二三不言第二第三。

    故今加言設劬勞。

    光宅以此文可難三車也。

    答。

    以文義見。

    第二第三明如文自解之。

     玄雲。

    問經常列三乘(至)二乘為方便也(文)此二番問答。

    初以經常例征今也。

    答。

    從上至下是次第也。

    次問。

    何故從上向下。

    答。

    初明有後辨無也。

    問。

    或文雲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雖明有無先辨無後明有。

    然何辨有無故作此上下次第耶。

    答。

    如言無有聲聞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