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乘義私記

首頁
    我理。

    何以此文忽證佛性耶。

    答。

    譬喻品義疏雲。

    身子入法性有三時。

    一者初遇頞鞞即聞空法。

    二者身子得初果也。

    後聞佛與長爪論義明諸法空便成羅漢。

    三者從得羅漢已後。

    曆聞大品及方等經。

    皆明三乘同入法性(略抄)今且取第三。

    以大乘經正明中道佛性故取此為證耳。

    或通取之。

    故義疏雲。

    法性者即是實相。

    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中論法品雲。

    得實相者有三種。

    謂三乘人。

    大經雲觀中道者有三。

    皆是其事(文)因之明身子入法性有三時。

    明今總取三時也。

    然考實論。

    望小乘時解。

    但是空無我。

    非實相法性。

    若依此言何經不辨豈得法華明佛性耶。

    故知前義勝。

    問。

    若爾何故引經論三乘皆悟實相耶。

    答。

    論當昔疑時但知空無我性。

    而今以大乘反望前所得空。

    即是實相分。

    解空即波若氣分也。

    故且雲爾。

    今别此經明常住者。

    意明大乘方明常住。

    不濫小教也。

    問。

    佛知見者是佛果智慧。

    何雲佛性。

    佛性者衆生身中所有性故耶。

    答。

    法華論釋雲。

    以聲聞辟支佛。

    法身平等故。

    如經欲示衆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

    身平等者。

    佛性法身更無差别故(文)遊意雲。

    人語難依。

    聖語宜信。

    天親法華論七處明佛性。

    一者方便品雲。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論雲。

    諸法實相者。

    謂如來藏法身不變故。

    乃至釋法師品雲。

    知去佛性水不遠故(文)今考殘五文在于中間。

    第二文釋示佛知見雲。

    佛性法身更無差别故。

    第三文釋三平等中法身平等雲。

    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悉平等故。

    第四文釋不輕授記雲。

    示諸衆生皆有佛性故。

    第五文釋三佛中法佛雲。

    不離衆生界有如來藏故。

    第六文釋八生一生菩提雲。

    随分能見真如佛性。

    第七即遊意所引文。

    在論後文釋勝妙力無上中法力文也。

    如來藏者正是佛性之名也問。

    論中更有處處明佛性文。

    謂釋方便品中。

    依法諸佛法身之性。

    同諸凡夫聲聞辟支佛等法身平等(雲雲)又釋雲。

    畢竟知者。

    法界者名為法性(雲雲)其文既多。

    何雲七處耶。

    答。

    不的言佛性故且除不論。

    問。

    若爾如來藏文何出之耶。

    答。

    如來藏等佛性其名全同。

    不須劬勞也。

    乘有三種等者。

    顯說一乘即說佛性。

    以佛性是理乘故也。

    凡論有五佛性。

    出涅槃經。

    謂因性十二緣。

    因因性六度。

    果性菩提。

    果果性涅槃。

    正性謂中道也。

    言因因性境界性屬正因者。

    十二因緣為境界性。

    以中道觀因緣故。

    以境界屬中道正因也。

    然舉因因性者即是行乘。

    已别說之。

    更不可攝屬正因。

    亦其義不相應也。

    應是文誤。

    更可考他本之。

    果果屬果。

    或以涅槃從菩提。

    果乘不相離故。

    或合菩提涅槃二果總為果乘故。

    不别開也。

    問。

    有人但雲未明四德故名覆相辨常。

    不言無常。

    故所設難定為無用。

    答。

    既分明說常。

    何名覆相。

    故不辨四德有無也。

    而實此經明四德顯法華論也。

     玄雲。

    索車義第二(至)何有索佛果義耶(文)别明此義者。

    譬喻品疏雲。

    索車是一經大宗(文)問意雲。

    為三乘人索三乘耶。

    為二乘人索三耶也。

    答舊經師者。

    光宅等師意四車義也。

    如先難三車之六文。

    以此為難可以此知之。

    又所以索三者下。

    三車義也。

    昔教說三。

    今則言無。

    故以今無三征昔三也。

    此約二乘聞無三略說而疑。

    非是三人各求自乘也。

    評曰下以十義非耳。

    是菩薩無索車也。

    此十義具如法華玄論第六卷索車義申之。

    今略申三義耳。

    言菩薩未至許處等者。

    問。

    二乘人雖不至許大車處。

    未至習氣無知門外故。

    而聞今教無三得微昔三。

    菩薩雖未至許處。

    既聞無三何不索當果耶。

    答。

    若約此義亦有索車。

    故義疏六雲。

    若據門外無菩薩索。

    若通論門内。

    約疑情者。

    昔說有三今說無三。

    菩薩以無微有亦有索也(文)問。

    菩薩索二乘耶。

    聞今昔有無相違故耶。

    答說教疑爾。

    故法華玄雲。

    菩薩疑三亦為疑二(文)又以二乘類大乘而疑之。

    故法華玄雲。

    昔明三乘俱有。

    今忽言二乘無者。

    雖言佛乘是有今亦可無。

    脫有此疑非正意也(文)(已上。

    菩薩有者是傍義也)若約正意。

    唯是二人索三車也。

    故義疏雲。

    問。

    若爾但二人索。

    但應索二。

    何故索三耶。

    答。

    一人二人俱得索三無所疑也。

    問。

    若言二人索者。

    何得文雲諸子索耶。

    答。

    蓋是總相稱為諸子。

    非是門外三人名為諸子(雲雲) 入玄第六文緣覺索車文(上問何又雲等裡書可入此處欤) 玄雲。

    答曰原索意者(至)故不索也(文)此是十義中第三義也。

    準法華玄雲。

    此中先應有問雲三藏教中所說佛乘今即無也。

    可以無微有故菩薩有索車也。

    故答曰今昔皆明佛乘是有故不索也。

    應知此是三車大意也。

    然無問辭者。

    恐是脫落欤。

     玄雲。

    問乘以何物為障(至)六弊為别障(文)此文正不應在此處。

    謂次譬中雲以下十行許。

    猶是索車義也。

    準法華玄。

    其中正使習氣二門。

    是破菩薩索車之十義中第四義也。

    兩義相接共明菩薩無索車義。

    中間勿交以乘障。

    是必文誤也。

    恐是後人亂續欤。

    言六弊者。

    布施以悭貪為障(乃至)般若以愚癡為障也。

    通障有三。

    一者生死。

    即五道生死菩薩。

    狹劣者二乘善根。

    有所得者。

    若準階級應是大乘初心。

    未成無所得善也。

    若通論亦統人天二乘也。

    言為通障者。

    且示有所得。

    而義通三也。

    六弊為别障。

    還顯前為别也。

     玄雲。

    譬中雲三車(至)亦無索也(文)此猶明菩薩無索車義也。

    此文正應在乘障之前。

    如上明之。

    又一義。

    任文料簡者。

    乘障文接上生後義有也。

    言接上者。

    上明今昔兩教皆明佛乘是有。

    故不索佛乘也。

    學者見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