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問答第三(二谛義短冊之下玄第一之下)

首頁
    二谛。

    為衆生說法。

    何時道為聖說法乎(文)問。

    付佛說空有教。

    爾為聖人說空乎答。

    為聖人說空也。

    問。

    聖人先悟空為轉悟。

    可明說不空何勞說空乎。

    豈非無用乎。

     答。

    說因緣空去滞空之執。

    令悟不空也。

    故三卷章上雲。

    為聖說空令悟不空(等文)為凡聖說法。

    有三節不同可見也。

     問。

    付于谛有二種。

    且所依于谛者。

    佛未出世先有(乎)答。

    所依于谛是本者。

    且約釋迦一化為論。

    釋總未出之前已有。

    于此二于谛(文)(三卷章上)。

     問。

    付所依二谛世谛者。

    可爾真谛何先有乎。

    佛出世後。

    依教悟空佛未出世者。

    誰自悟空法乎。

     答。

    三卷章中雲。

    有境既常有。

    空境亦常有。

    諸賢聖常知諸法空。

    亦常有。

    此空境。

    今時亦有天然之境。

    亦有天然之智(文)意雲。

    且望釋迦教。

    雲先有天然之智。

    然實依先佛教知空也。

     問。

    諸佛依二谛。

    為衆生說法(文)爾為衆生說不二法非不二法可有乎。

    答。

    (雲雲)問。

    兩樣。

    若有之者。

    傍釋中雲。

    說二谛令悟真谛。

    說二谛離二見說二谛令悟不二(雲雲)如此之已。

    結一切經論。

    凡有所說者不出三種(雲雲)既雲不過。

    此三明知。

    更無說不二等法也。

    若依之言無者。

    既有四重二谛。

    其前三重。

    并是教門。

    其不二是第二重真谛。

    其非二非不二者。

    第三重之真谛也。

    豈教門不說不二等法乎。

    況般若經文。

    雲通達此無二(雲雲)維摩經中。

    說入不二法門也。

    豈唯說二谛法乎。

     答。

    既有四重二谛故。

    不二等法。

    亦是二谛中。

    雲真谛也。

    今望此教二谛。

    以理為不二也。

     問。

    付二谛利益。

    十二門論。

    明若知二谛得自利利他共利之三種益也。

    爾付上求下化之益。

    如何判之乎。

    答。

    明利衆生益(文)(三卷章上)問。

    可通上求下化例如具自利利他。

    如何。

    答。

    (雲雲)(所言三利者。

    令衆生得之故。

    且雲爾欤)三卷上雲。

     問。

    開三藏教法。

    有起邪見者。

    爾覽何物成此事乎。

    答。

    六師外道。

    尚起邪見。

    況于三藏中。

    不得起邪見乎(文)。

     問。

    邪見颠倒。

    元是外道之情執也。

    彼于外道中。

    起邪見者。

    理在絕言之事也。

    三藏教法。

    是如來之正法。

    于此起邪見者。

    其事甚難。

    何以此覽彼乎(可雲佛法尚起邪見覽外道哉而今返之)故尤不明也。

    答(雲雲)凡夫著有。

    尚起邪見覽三藏說空。

    何不起空執乎雲欤。

     三卷章上雲。

    于外道中。

    當得起邪見。

    如六師雲。

    無黑業無黑業報等。

    于外當得起邪見。

    覽于三藏中不得起邪見乎(文)。

     問。

    為證第四重二谛。

    引我今得道得果等文。

    爾此法花信解品文欤。

    答。

    三卷章引此文雲。

    是故經雲。

    不明指何經故難知也。

    問。

    若非法華文者。

    所引文既在法花信解品。

    此經既大師宣通于世亦盛行。

    既不指他經明知是信解文也。

    若雲爾者。

    為破二乘執。

    明第二重二谛。

    令修菩薩行。

    今既二乘人悟入菩薩道之(文)但可第二重意加之。

    其深微妙法。

    唯我知是相之文。

    證第四重真谛。

    今何以初心淺位之信解。

    為唯佛與佛之境界乎。

    答。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之文。

    又證第四重也。

    然三周聲聞。

    同領解此旨。

    良以發心畢竟二無别故也。

    初心乃信佛智故。

    雲入佛慧也。

    但以第二重。

    為破二乘執修菩薩行者。

    是一往之意也。

    問。

    付明相待義。

    具俗于谛可有待義乎。

    答。

    三卷章中雲。

    唯有不待無有待義(文)問。

    宗家習凡佛法中無非相待因緣。

    若非因緣乃是外道之性執也。

    依之真之于谛待俗于谛也。

    若以真谛俗者。

    還可以俗待真也。

    然何雲唯有不待乎。

     答。

    三卷章雲。

    凡但有俗無有真。

    聖唯有真還無俗。

    是故俗于谛無二谛待義(取意)又雲言亦有待者。

    聖有權實二智。

    就權智中有兩智。

    一知俗虛于聖。

    非谛二知俗虛于凡是谛。

    就此而論亦有二谛待義也(文)此以真待俗之所以也。

    然以此所以。

    不以俗待真者。

    俗谛屬凡。

    真谛屬聖也。

    凡位有俗谛。

    而無實智。

    故不知真者。

    于聖是谛聖位有真谛。

    而以權智知俗于凡是谛。

    故聖位所有之真谛。

    得待俗谛也。

    凡位所有俗谛不得待真谛也。

     以上八條。

    依三卷章問答。

     大乘玄問答卷第三 永享八(丙辰)二月二十四日(未時)于東大寺三面僧坊北室花藏坊之西密乘坊同十九日筆始上中下三卷六日間書寫之者也。

    抑意趣者。

    當年四月别宗談義文。

    大乘玄自始可有沙汰由聞間内内為稽古加人數間如方至惡筆雖多其憚過不見返失書寫處也。

    依可令此功力者現世安隐後生善所天長地久禦願圓滿所也。

     南無大聖知見照明給。

     三論末葉英祐(生年四五酉戒﨟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