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問答第四(八不義玄卷第二)

首頁
    知未得真智。

    名随信行。

    如經中說。

    若人于法能以少惠觀。

    忍樂者是名信行(雲雲)此文一往似淺位未悟。

    但随順教名之為信。

    非執着也。

    為再案之。

    信者取者着義也。

    故雲忍樂是名信也。

    故論正簡真智。

    明信經雖然論信義正在樂着。

     牒八不疏雲。

    就不生不異。

    明世谛中道義。

    則不顯若就不常不斷。

    明于中道。

    在義則顯易(等文)以此意可難。

    今釋之。

     問。

    大經文雲。

    常樂觀察。

    諸對治門。

    所謂苦樂(等雲雲)爾者為是對治之對。

    為當相對之對乎。

    答。

    相對之對也。

     問。

    經文自雲諸對治門。

    所謂苦樂(等雲雲)今論對治相對之二種對時。

    必任經文。

    可雲對治之對。

    然何為相對之對。

    不雲對治之對乎。

    答先論二種之對。

    先以不淨觀治貪欲。

    以慈悲觀治瞋恚。

    名之為對治。

    如苦樂恒不恒等名字。

    敵對說之。

    是相對之對也。

    然經自雲諸對治門者。

    是相對之上。

    即有對治之義也。

    謂說生死之苦。

    對治生死之樂倒。

    請涅槃之樂對治。

    涅槃苦倒。

    故雲諸對治門也。

    今不望所治。

    但凡生死苦。

    涅槃樂相對。

    為相對義耳。

    若望所治之颠倒。

    如不淨觀等。

    亦可為對治也。

     問。

    依攝嶺相承。

    明體用中假義也。

    爾以中前假為體假以中後假為用假欤。

    答。

    玄雲。

    中前明假是用假中後明假是體假(雲雲)問。

    以前明可為體。

    又以後明可為用例。

    如以假前中為體以假後中為用中相例可齊何不爾乎。

    答中假體用義。

    一宗之洪範。

    八不之旨歸也。

    然文言易。

    迷義理難曉。

    急可向文案之不可推定者欤。

    凡明此義。

    先應知三觀大旨。

    謂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也。

    衆因緣生法者假有也。

    我說即□空者假無也。

    亦名為假名先結上有無并是假也。

    亦是中道義者。

    非空非有之中道也。

    故以有無二為假。

    以不二為中道。

    是為三觀也。

    以道理三種為體。

    以能表教為用也。

    而體中體假者。

    以中成假故以中為前以假為後也。

    用中用假者先從假向中為入理之由漸故假為先。

    以中為後欤(更可習是)。

     玄雲(齋代見也)又攝嶺師雲假前明中是體中假後明。

    中是用假中後明。

    假是體假故。

    非有非無而有而無。

    是體中假有不名有。

    假無不名無。

    故非有非無。

    是用中非有非無。

    而有無是體假。

    假有不名有。

    假無不名無。

    是用假。

    故用中假皆屬能表之教無假中。

    乃是所表之理也(文)。

     此意雲非有非無而有而無者。

    并明體中體假。

    謂初非有非無者。

    體中次之為有而無者體假也。

    而文雲非有非無。

    而有而無是體中者。

    非有非有而有而無之時。

    非有非無是體中雲也。

    非謂二句。

    總是體中故體假文。

    同重舉此二句。

    雖然假時偏凡下句也。

    次假有不名有假無不名無故。

    非有非無是用中亦準之。

    謂假有假無名假用也。

    不名有不名無故非有非無者是用中也。

    言故用中假皆屬能表之教。

    無假無中。

    乃是所表之理者。

    用中用假皆是能表之教也。

    而言屬者。

    以義屬言教也。

    無假無中者。

    體假體中也。

    無如言教之□中假故雲無假無中也。

    又一義雲體假體中并屬能表之教。

    一往開體用。

    而皆是教門攝(耳)非體用非中假始為所表理耳。

     玄二谛義雲。

    問何者是體假用假。

    何為體中用中乎。

    答。

    假有假無是用假。

    非有非無是體假。

    有無是用中。

    非有非無體中。

    後言有無。

    非有非無皆是用中用假。

    非二非不二。

    方是體假體中。

    合有四假四中。

    方是圓假圓中耳(雲雲)與今體用中假其意乃異也。

     二谛義又雲。

    ○有四重階級。

    一者初章四句。

    求性有無。

    不可得故。

    言非有非無。

    名為中道。

    外人既聞非有非無。

    即謂無後真俗二谛。

    便起斷見。

    是故第二說而有而無。

    以為二谛。

    攝其斷心。

    第三欲顯而有而無。

    明其是中道。

    是因緣有無不同。

    汝性有無義故。

    第三明二谛用中雙彈兩性。

    第四次欲轉假有無二故。

    明體初明性空以後明假。

    第三明用中。

    第四明體中。

    故有四階此是攝嶺興皇始未對由來義。

    ○得此意者。

    解一師立中假體用四種意也(文此明有為用中亦與四文異欤)。

     又雲。

    初非性有無以為中者。

    此是假前中義。

    次而有而無名為二谛。

    是中後假義。

    次假有非有。

    假無非無。

    二谛今明中道者。

    此是假後中義(雲雲)此明前後與之文大同。

    而略不明中前假耳。

    又不配中假體用也。

    考處文體用中假無言也。

    能可得意欤。

     問。

    付戲論非戲論三種相對。

    且付善等三性雲何分别之乎。

     答。

    若善惡相對十惡為戲論。

    十善雲非戲論。

    又三性中善中惡非戲論。

    無記是戲論也。

     問。

    且付善惡非戲論。

    無記為戲論。

    有疑難夫惡法不□理。

    何雲非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