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問答第四(八不義玄卷第二)

首頁
    無因亦名非因欤(可案之)問。

    涅槃無因(雲雲)爾涅槃體非果可雲耶。

    答。

    而體是果(文)問。

    因果相待義也。

    不得獨成事。

    然涅槃既無因緣觀誰為果。

    若言其體是果者。

    何複無因耶。

    進退有疑。

    如何可成之乎。

    答(雲雲)無生因故之無因而有證得。

    了因故名果欤。

     問。

    付因緣義。

    且如四緣等者。

    皆說因為緣欤。

    答。

    爾也。

    問。

    親生為因。

    疏助稱緣。

    其稍别也。

    四緣中因緣一種是親生。

    故立因緣名。

    餘三緣是疏助。

    故直名緣。

    無因名然。

    多分是疏助。

    故于四緣門中。

    一分說因為緣。

    餘三說緣為緣也。

    然何皆是說因為緣耶。

    答。

    說六因為四緣。

    故說五因為因緣。

    說能作因為三緣。

    凡天大乘義。

    其旨融通。

    故因之與緣其義通雲也。

    不可定言三緣。

    本非因欤。

    故結雲因緣義通(雲雲)其意易知也。

     問。

    佛未說經時已有正說經之者欤。

    答。

    亦有此義。

    問。

    經教必待如來演說。

    佛若不說何得有其經乎。

    若雖未說執許有正說者。

    佛出世即為無用。

    又四十餘年之前。

    三根可悟。

    一乘或四十餘年之後。

    佛不應說一乘。

    爾者何可成之耶。

    答。

    為鈍根人必可說之。

     玄雲。

    問。

    未邪說已是戲論者。

    未正說已是正說經也。

    答。

    亦如前無差别。

    差别即不同差别無差别。

    亦有明也。

    故大經雲。

    迦葉佛時無此經。

    但不說耳(文)差别無差别者。

    異之同雲也。

    為顯因緣義故。

    以異雲同義也。

    意邪正例同雲也。

    法花義疏二雲。

    迦葉佛時雖有涅槃。

    以人根利。

    不須說之。

    燈明亦爾(雲雲)。

     問。

    玄門地持論雲。

    從有無方便入非有非無(文)爾雲為證何事引欤(乎)答。

    為證大士觀行融通無礙引之也。

    問。

    單後中假相望。

    出入自在觀。

    引無礙也。

    然所引文。

    但雲以有無為方便。

    後入非有非無觀耳。

    論文才明。

    一方之觀門。

    顯次第之修行。

    何以此文證融通。

    無礙之義耶。

    答。

    于凡夫二乘等。

    有無二偏。

    隔不二中道故。

    論說以有無即為非有無之門。

    是專三觀融通意也。

    雖是一句之文言。

    良後諸觀之規模者欤。

    玄雲○二者明大士觀行融通自在。

    無有滞礙故。

    地持雲。

    從有無方便。

    入非有非無也(雲雲)。

     問。

    菩薩從散心。

    入滅盡定。

    從滅盡定起散心(雲雲)爾者為是三昧力耶。

    答。

    是總持力也。

     問。

    應是三昧力何雲總持力乎。

    答。

    以總持力助三昧。

    不可以三昧力自助三昧雲欤。

    玄雲。

    又大品雲。

    或散心中起入滅盡定。

    滅盡定起入散心中。

    則是回轉總持入出無礙方便也(文回轉總持者。

    旋陀羅尼欤)分别功德品疏雲。

    得無量旋陀羅尼。

    于法門中圓滿具足。

    出沒無礙(雲雲)勸發品疏雲旋陀羅尼者。

    得此持故。

    十方佛菩薩所說皆能憶持也。

    以解一法門。

    即解一切法門。

    故名為旋(雲雲)。

     問。

    付明單複中假義。

    且二谛交洛。

    明出入有幾為耶。

    答。

    有十二句。

    問。

    可有十六句也。

    謂單假單中有四句。

    複假複中亦有四句。

    單假複中既明四句也。

    複假單中相望亦可有四句。

    何不明複假單中二谛交洛句耶。

    例如世谛八句。

    明複假單中出入。

    真谛八句亦爾也。

    至二谛交洛中。

    何不辨此義耶。

    答。

    實敏僧都。

    二谛私記雲。

    何故無二谛交洛。

    複假單中之四句耶。

    此未決也。

    均正師亦不明所以(雲雲)。

     玄第五門雲。

    第三就二谛論單複○先約世谛。

    明有八句○第二就真谛辨亦有八句○第三約二谛交洛明出入有十二句(雲雲)二谛義同之委可見本文也。

     問。

    付得失待不待義。

    如以得待失。

    亦以失待得可雲耶。

    答。

    失不待得(文)問。

    得失者。

    相待義也。

    然既得即待。

    失何不以失待得耶。

     況相待假通故。

    得名通因緣。

    今于得失義。

    何不互相待。

    偏之得待失之不待得耶。

    答。

    得者得本性自性之理。

    故亦有相待義。

    相待是得故。

    失者失真理故。

    不待于得。

    若望相待義。

    具論之者。

    亦可有失待得義欤。

    例如中道絕假故。

    不待假假不絕。

    故假待中也。

    若具論是無中道。

    亦待假哉。

    然此中且依一意如此(雲雲)。

     玄雲。

    次明因性空。

    辨得失待不待義也。

    失此性空故。

    失不待得得性空故為得。

    得即待失何者正為得失反故。

    失既失得。

    故失不待得。

    得者得于失故。

    得待失此分際義也。

    第一須得意最急力也。

    如中道絕假故不待假。

    假不絕故假待中也(雲雲)。

     于時永享九年仲暮下旬候書寫畢。

     右筆圓巧。

     為令緻律燈于三會之朝繼。

    書今于星宿之夕不膺窮困之痛誂或人令書寫者也欤。

    願回三寶加被之眦二明之欽仰無障礙垂八幡擁護之惠一心之願望令成辨。

     永享九(丁巳)年二月二十四日。

     三論沙門英祐。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