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問答第五(佛性義玄卷第三之上)

首頁
    問。

    付十一家釋。

    且以衆生為正因佛性之義。

    大師許之耶。

     答。

    十一家異釋。

    皆是所破義也。

    故玄雲次第須破(雲雲)。

     問。

    經言正因者。

    謂諸衆生(雲雲)文已分明也。

    況以道理思之。

    衆生者即法身輪轉五道也。

    故衆生還歸本名成佛。

    專可以衆生為正因佛性耶。

    答。

    佛性原為菩薩說而般若經雲。

    若有衆生相則菩薩(雲雲)何以無體之衆生。

    為正因佛性哉。

     玄雲。

    第一家雲。

    以衆生為正因佛性。

    故經言正因者。

    謂諸衆生緣因者。

    謂六波羅蜜。

    既言正因者。

    謂諸衆生故。

    知以衆生為正因佛性。

    又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故。

    知衆生是正因也(文)又雲○經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

    則非菩薩。

    又言如來說衆生即非衆生。

    正因本為菩薩。

    經既說言有衆生相。

    即非菩薩甯得以衆生為正因耶。

    故知有衆生者。

    皆妄想何可以妄想颠倒為正因耶(乃至)若初教已明有衆生者。

    便應初教已明正因佛性○既言衆生有佛性耶。

    得言衆生是佛性耶(等文)(具可見文)。

     問。

    付明正因佛性。

    以第八阿梨耶識為體雲義。

    大師許之乎。

     答。

    乃至第八阿梨耶識。

    亦非佛性(雲雲)問。

    第八識是如來藏識也。

    楞伽經雲。

    阿梨耶識者。

    名如來藏(雲雲)如來藏者。

    佛性異名。

    此師所申。

    專葉經旨。

    大師何不許之乎。

     答。

    玄雲。

    乃至第八阿梨耶識。

    亦非佛性。

    故攝大乘論雲。

    是無名母生死根本。

    故知六識七識乃至八九。

    設使百千無量諸識皆非佛性。

    何以故皆是有所得五眼所不見。

    問。

    八識九識何皆有所得耶。

     答。

    若約有所得八九皆妄識也。

    若分别之者八九是佛性也。

     緣略雲(上)二本有種子。

    即是本有佛性。

    方得成佛(雲雲)又雲(弟子品)以菩提四種子。

    在衆生心内。

    天親論明一切種子。

    皆在梨耶識中(文)窟下雲。

    一約緣不約緣不約佛性者。

    隻由六七妄緣。

    不由如來藏(雲雲)此明以第八為如來藏也。

     佛性義雲。

    涅槃經中名為佛性。

    即于花嚴名為法界。

    于勝鬘中。

    名為如來藏。

    自性清淨心。

    楞伽名為八識(雲雲)行品疏雲○楞伽經亦有二文。

    一雲梨耶。

    是如來藏。

    二雲如來藏。

    非阿梨耶(雲雲)。

     玄下文雲。

    涅槃經自說佛性有種種名○楞伽經名為八識(雲雲)。

     問。

    付明正因佛性。

    且以第一義空為體雲義。

    大師許之乎。

    答。

    非所用義。

    問。

    經雲佛性者。

    名第一義空(雲雲)既是經說何不用之耶。

     答。

    經說模象之譬即此意也。

    大經意。

    以中道為正因佛性也。

    而諸文各且諸一義耳。

     玄雲。

    以第一義空為正因佛性者。

    此是北地摩诃衍師。

    所用今問。

    若依涅槃文。

    以第一義空。

    為佛性者。

    下文即言空者。

    不見空與不空名為佛性。

    故知以中道為佛性。

    不以空為佛性也(文)又雲是以文。

    雲佛性者即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也(雲雲)第九會教門。

    雲若悟諸法平等無二無。

    是無非者。

    十一家所說并得是正因佛性(雲雲)。

     問。

    以真谛為正因佛性之義。

    大師用之耶。

     答。

    是所破義也。

    問。

    經以第一義空名為佛性也。

    何不許之乎。

    答。

    玄雲。

    真谛為佛性者。

    此是和法師。

    小亮法師所用。

    問。

    真谛為佛性。

    何經所出。

    承習是誰無有師資。

    亦無證句故。

    不可用也(文)又雲。

    但河西道朗法師。

    與昙無忏法師。

    共番涅槃經。

    親承三藏。

    作涅槃義疏。

    釋佛性義。

    正以中道為正因佛性。

    爾後諸師皆依朗法師義疏。

    得講涅槃。

    乃至釋佛性義師心自作。

    各執異解。

    悉皆以涅槃所破之義。

    以為正解。

    豈非是經中所喻解像之殊哉。

    雖不離象無有一人得像者也。

    是故應須破覽(雲雲)問。

    真谛者。

    若中道第一義者。

    即是正義也。

    若第一義空者。

    即第十一師解也。

    即有經證。

    何雲無證句乎。

    又何别出之乎。

     問。

    阿含經中明佛性耶。

    答。

    亦明佛性(雲雲)。

     問。

    究竟一乘經。

    說有如來藏(法花遊意引寶性論)如來藏是佛性異名也。

    于大乘經中。

    執不辄說之。

    況小乘經中。

    何得說之乎。

    答。

     玄雲。

    由來舊解。

    阿含經中。

    亦明佛性。

    但有小妨耳。

    故雲。

    一切衆生悉有佛攝性。

    悉有辟支佛性。

    悉有佛性。

    阿含既爾。

    其餘諸經亦有說佛性語。

    但不甚分明(雲雲)禅林雲。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