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小乘初教意。
以果為乘體(雲雲)爾大乘意亦可爾乎。
答。
玄雲。
因與果為乘(雲雲)問。
大小乘義。
優劣雖殊。
如來制立。
其旨大同。
小乘初教中。
以果為乘為順。
大乘之實教也。
是故以淺深。
亦可雲凡果為乘體也。
是以法花譬喻品。
合牛車文。
皆舉佛果功德也。
如雲求一切智佛智。
自然智等之如來知見力。
無所畏等也。
又雲悉與諸佛禅定解脫。
又雲諸力解脫。
及佛餘法也。
然何今雲通取因位所行乎。
答。
大乘深義其旨寬。
通局取果德者。
可同淺近之小乘。
随偏執之一門欤。
若依般若勝萬等說。
亦有唯取因位所行之意。
若依法花之文。
亦雲乘。
此寶乘立至道場(雲雲)又明藥王等菩薩行。
一乘即是因乘之義也。
又十二門論中。
明六義一乘。
雲諸佛大人所乘之諸大菩薩所乘(雲雲)故知乘義寬通因果二位也。
玄雲。
小乘初教以果為乘。
故言三車。
在門外此是盡無生智果。
大乘因與果為乘。
問曰。
若大乘因果為乘者。
何故經言于佛果上更無說一乘法事。
答曰。
此約用為言不言乘體不至佛果(雲雲)(遊意見勝萬經也。
若約利他用者果位亦有之也)。
問。
法花經文雲。
無二亦無三文。
且以偏行六度之菩薩解無三文。
是誰人釋乎。
答。
玄文雲。
有人言不雲誰人故難知也。
問。
玄文正見。
光宅之解也。
付之退考彼疏。
全無此釋。
靈指其解。
傳鳥迹逐于空中。
爾者何可雲乎。
答(雲雲)。
玄雲。
問曰。
經雲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雲何名無二無三耶。
答曰。
有人言無二者。
無聲聞緣覺無。
無三者。
無偏行六度菩薩(雲雲)。
又雲。
晚見法花論釋。
十方佛土中。
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與今意同。
論雲此是遮者。
明無二乘涅槃唯佛究竟。
無上菩提。
有大涅槃耳。
此但明無有二乘。
唯有佛乘。
不言偏行六度菩薩。
故光宅失旨也(文)。
問。
法花經中。
身子尊者唱雲。
我等同入法性(雲雲)爾者法性者。
佛性異名欤。
答。
問。
佛性者。
真如法身之理。
正法中道之體也。
而身子昔教中所解者。
唯是陰上無人之空理。
折法空觀之偏真耳。
若以身子昔所解之空法。
即為佛性異名之者。
取魚日謂夜光。
采瓦礫為珠。
玉乃此謂也。
爾者何可成之乎。
答(雲雲)。
玄雲。
問曰。
有人言此經未明佛性。
但明緣因。
複言覆相明常此義雲何。
答。
乃是成論淺悟之徒。
有如此失。
任大寶而不取。
遇深經而不求。
豈異弱表與窮子反走舍宅。
乃至又處處明法性。
法性是佛性之異名。
身子言我等同入法性。
雲何如來以小乘法。
而見濟度。
又方便品初明佛知見。
即是佛性(雲雲)。
問。
法花論意。
何名報身佛乎。
答。
修行顯佛性為報身(雲雲)。
問。
顯本有佛性者。
應是顯時法身。
法花玄中。
釋天親優婆提舍。
法身有二種。
謂隐時之法身。
及顯時之法身也(文)若以本隐今顯之德。
名報身佛者。
法報二身。
全無差别爾何。
答。
假因義邊名報身佛也。
以疏法之所依萬德之體性為法身。
此乃一法義别耳。
玄雲。
若法花論明三身者。
以佛性為法身。
修行顯佛性為報身(文)花玄九雲。
若就法花論明三身者。
佛性隐顯為二身(文)。
法花論疏下雲。
此論正以如來藏為法身。
顯即名報身。
涅槃有二種。
一性淨。
二方便淨○今此用性淨。
涅槃是法佛。
菩提方便淨屬報佛也(文)。
又雲。
論解二種法身。
一者隐時名法身。
此非多寶也。
二者顯時名法身。
即多寶也。
問。
若爾與報佛何異。
答。
體一義殊似因義邊目之為報。
衆法所依正法為身。
故名法身(文)。
問。
付攝論所說三身。
且報身佛唯他菩薩身欤。
為當通自化化他乎。
答。
玄雲。
化菩薩名報身。
或雲。
化地上名報身(雲雲)問。
依事雖定有兩方疑。
若唯化他身者。
考攝論文。
雲如來自圓德及利益諸菩薩○此二事即是應身(雲雲)(第十三卷)法花疏雲報身即應身(雲雲壽量品)故知通自利利他也。
若雲爾者。
玄雲攝論法身為自德二身為化他德(雲雲)又所出文。
雲唯化菩薩(雲雲)明知不通自利德也。
如何可定乎。
答。
花玄九雲。
攝論開迹以為二身。
又化他中化菩薩身總名舍那(取意)若依統略意開本合迹。
以如如境為法身。
如如智為應身。
故開本也。
合迹者。
應身已外。
皆名化身也。
此二文相違。
然今案之。
攝論應身通内外兩應也。
花玄約外應論之統略。
約内應論之。
以外應身屬化身也。
猶可劬勞之。
又釋文處處意别欤。
短冊(同義)
攝說所說。
三身如何。
答。
攝論所說。
三身者。
一法身。
二應身。
三化身。
此其三身也。
問。
爾應身者。
于本迹二身。
是何乎。
答。
可通本迹二身也。
問。
依處處釋。
案彼論意。
但取内應身為應身。
亦即名報身。
以其外應身。
屬第三化也。
故法花論疏雲。
攝論明應身。
與真如相應。
即是此論報身(文)然法花論。
明報身之十地。
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