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問答第九(二智義之餘玄第四之下)

首頁
    即是智德。

    如理如量智圓滿故。

    謂具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至得一切相自在即是恩德。

    依止一切相中所得自在。

    由此自在如意能作一切衆生利益事。

    三德并以此轉為依止(文)(第四果圓滿轉雲此轉也)同十雲○如佛所說法相及世間所立法相菩薩皆能了達。

    即是如量智。

    如其數量善以如理智通達無分别相。

    此二智能照了真俗境故名善法光明。

    此二智果是無功用。

    修所得(雲雲)(已上二文可對上四智之文得意欤)。

     問。

    以四無礙智分别真俗二智時。

    以樂說無礙可雲通二智耶。

    答。

    樂說及辭皆世谛智(雲雲)問。

    随衆生樂欲說法是名樂說無礙。

    若為樂聞真谛者說之亦可真谛智。

    何雲世谛智耶。

    答(雲雲)玄雲。

    次四無礙智。

    此有兩門。

    今略舉一義。

    知世谛為知法。

    知第一義為知義。

    此即二智樂說及辭皆世谛智也(文)十地論□□。

     問。

    依毗婆沙說分别我生等四智。

    且于所作已辦滅智後說不受後有苦智。

    有何故耶。

     答。

    玄雲。

    先滅現在過患後不受未來苦報。

    故前滅後苦(雲雲)問。

    案婆沙意。

    證無學果時。

    于未來一切生得非數滅。

    後入無餘時。

    滅現在苦報。

    何今雲先滅現在過患後不受未來苦報耶。

    若言約斷集因雲滅現在過患者。

    與我生已盡之斷集智何差别耶。

    答。

    此以斷現在惑因名所作已辦也。

    故正釋此智文雲。

    所作已辦是證滅智。

    斷惑證滅名為所作。

    無學證果功成名為已辦(文)但與斷集智異者。

    彼直約斷集因。

    此約證滅故無相濫也。

     問。

    付法住等五智且願智相如何釋之耶。

     答。

    玄雲。

    願知未來一切事即便得知。

    名為願智(文)問。

    三世中事皆随願可知之。

    何唯雲願知未來耶。

    答。

    實可知三世事也。

    然言願知未來者。

    且從加行位論之欤。

    謂先欲起願智時。

    願知未來世事故。

    且雲爾欤。

    意者現在同時易知故。

    于加行位願當起此智知同時境故。

    雲願知未來。

    若望智體應是現在境也。

    又願名約當來立之。

    故且約未來論之欤。

    雜心解願智雲。

    緣一切法普境界故(文)成實五智品雲。

    于諸法中無障智名為願智(雲雲)涅槃疏十七雲。

    舍利弗以願智力觀前後各八萬劫(略抄之)攝論十四雲。

    此半偈明願智。

    于三世一切事欲知力願。

    如來皆能證知力智(文)。

     問。

    付法住等五智且無诤願智依何禅起之耶。

    答。

    但第四禅起(雲雲)問。

    智論中雲。

    願智依欲界及第四禅。

    無诤智依欲界四禅之五地(雲雲)今何違之耶。

    答□□婆沙四十三雲。

    欲界具有一切功德相似法故(雲雲)。

     問。

    付法住等五智且邊際名如何釋之耶。

    答。

     報身最後名為邊際(雲雲)問。

    依邊際定修得故可立此名如何。

    答(雲雲)成實雲。

    以一切禅定勤修增長。

    若于增損壽命等中得自在故力名邊際智(文)雜心頌雲。

    于彼最後得六智自在性。

    長行釋雲。

    于彼最後得者。

    若起後智時○于第四禅從軟至中從中至增。

    于彼增上第四禅後起願智(等文)此明邊際智也。

    六智者。

    三無礙際辭無诤願智後邊際智之正從定可名也。

    而以壽名邊際是傍義也。

     問。

    付法住等五智且第二泥恒智以非三界法為所緣境雲者欤。

    答。

    前二以三界法為所緣境(文)問。

    知于滅谛名泥洹智(雲雲)何雲緣三界法(雲雲)答。

    約三界法辨其滅道。

    如雲法智緣欲界四谛法智緣上二界四谛也。

     問。

    以法住智·泥洹智如何分别四谛智(雲雲)。

     答。

    知苦集名法住。

    知滅道名泥洹智。

    又知苦集道名法住智。

    知滅谛名泥洹智也(二釋也)。

     問。

    且付後釋道是苦集之對治也。

    故知滅道二谛俱可名泥洹智。

    道智非知生死相續何名法住智(雲雲)答□□。

     問。

    無诤智以如何法為所緣境耶。

    答。

    玄雲。

    無诤智者。

    但以欲界嗔心為境(文)問。

    考論藏雲。

    緣欲界緣事煩惱為境(雲雲)何局雲嗔心為境(雲雲)答□□雜心智品雲。

    無诤者煩惱相違故○緣欲界未來煩惱。

    謂貪恚癡慢自相煩惱非總相(文)又雲○我于往昔煩惱力時。

    彼等于我起煩惱故受不愛果。

    況離欲(等文)于聖者身起嗔過重故。

    且雲嗔欤。

    又。

    成實五智品雲。

    不與他诤故名無诤。

    有人言。

    慈心是也(等文)。

     問。

    以十一智攝入二智時。

    如何分别之耶。

     答。

    有二意。

    一者。

    十智是權智如實智是實智也。

    二者。

    十智中具二智。

    如實智亦具二智也。

    問。

    且付初義十智中。

    知空無我理應是實智。

    又如實智者。

    是離增上慢智也。

    何局實智。

    設雖知世谛假法。

    至佛果得離增上慢智時。

    亦可是如實智(雲雲)依之論中十智在四眼。

    如實智為佛眼(雲雲)四眼中慧眼應是實智。

    又佛眼中豈無權智(雲雲)答(雲雲)玄雲。

    十智照四谛是差别智屬權智攝。

    如實智照一實谛即是實智。

    謂無差别智。

    故屬實智也。

    又論雲。

    十智在四眼。

    如實智為佛眼。

    若爾四眼中具二智。

    佛眼中亦具二智(文)。

     問。

    四眼中具二智。

    佛眼中亦具二智(雲雲)依何文成此義耶。

    答。

    引論文雲。

    十智在四眼。

    如實智為佛眼(雲雲)依此文雲爾也。

    問。

    次上文雲。

    十一智攝入二智者。

    十智照四谛是差别智屬權智攝。

    如實智。

    照一實谛即是實智。

    謂無差别智。

    故屬實智也(文)若爾十智在四眼。

    四眼應唯權智。

    以如實智為佛眼。

    佛眼應唯實智(雲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