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誘蒙卷上

首頁
    年(隆昌元年也)疾笃。

    謂左右曰。

    門外應有異。

    遣人視。

    見淮中魚萬數皆浮出水上向城門。

    尋薨時年三十五。

    又雲。

    所著内外文章數十卷。

    雖無文采。

    多是勸戒。

    司徒官名也。

    書經周官曰。

    司徒掌邦教。

    敷五典。

    擾兆民。

    注雲。

    擾馴也。

    地官卿主國教化。

    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者之教。

    以馴擾兆民之不順者。

    而使之順也。

    文宣王谥号也。

    書經微子雲。

    若涉大水其無津涯。

    樞鍵樞機關鍵也。

    易系辭雲。

    言行君子之樞機。

    老子經巧用章雲。

    善閉者。

    無關楗而不可開。

    集韻雲。

    或作關鍵。

    周颙傳見南齊書也。

    大乘玄二谛義雲。

    攝山高麗朗大師本是遼東城。

    從北土遠習羅什師義來入南土。

    住鐘山草堂寺。

    值隐士周颙。

    周颙因就師學。

    次梁武帝敬信三寶。

    聞大師來。

    遣僧正智寂等十師。

    往山受學。

    梁武天子得師意。

    舍本成論。

    依大乘作章疏。

    開善亦聞此義。

    得語不得意等。

     問。

    若以十義證成實為小乘者。

    與毗昙優劣雲何。

    答。

    求那跋摩遺文偈雲。

    諸論各異端。

    修行理無二。

    偏執有是非。

    達者無違诤。

    又釋論雲。

    有四種門。

    一者阿毗昙門。

    二者空門。

    三者昆勒門。

    此雲箧藏。

    四者非空非有門。

    不得波若方便學昆昙門。

    則堕有見。

    學于空門。

    則堕空見。

    學毗勒門。

    則堕亦空亦有見。

    學非空非有門。

    則堕愚癡論。

    若得波若心無染着。

    随機适化。

    通道利人。

    無相違背。

    而成實毗昙各執空有。

    互相排斥。

    障道增見。

    皆失佛旨也。

    求那跋摩出梁高僧傳。

    此雲功德铠。

    宋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逝于祇洹寺。

    春秋六十五。

    未終之前。

    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

    自說因緣雲。

    已證二果。

    遺偈具載僧傳也。

    智論十八雲。

    諸佛法無量有若大海。

    随衆生意故種種說法。

    或說有。

    或說無。

    或說常。

    或說無常。

    或說苦。

    或說樂。

    或說我。

    或說無我。

    或說勤行三業攝諸善法。

    或說一切諸法無作相。

    如是等種種異說。

    無智聞之謂為乖錯。

    智者入三種法門。

    觀一切佛語。

    皆是實法不相違背。

    何等是三門。

    一者蜫勒門。

    二者阿毗昙門。

    三者空門。

    又雲。

    蜫勒有三百二十萬言。

    佛在世時ノ大迦旃延之所造。

    佛滅度後。

    人壽轉滅。

    憶識力少。

    不能廣誦。

    諸得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

    若人入蜫勒門論議則無窮。

    又雲。

    若入此三門。

    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

    能知是事。

    即是般若波羅蜜力。

    于一切法無所挂礙。

    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

    入阿毗昙門。

    則堕有中。

    若入空門則堕無中。

    若入蜫勒門則堕有無中。

    又十五雲。

    常無常非實相二俱過故。

    若諸法非有常非無常。

    是為愚癡論。

    所以者何。

    若非有則破無。

    若非無則破有。

    若破此二事。

    更有何法可說。

     問。

    會空斷結方得道耳。

    鑒有之心何能隔凡。

    故知毗昙乖宗。

    成實得理。

    答。

    若言見空成聖。

    有不隔凡。

    三藏教門應無得道。

    釋迦小乘一化徒然虛設。

    待成實後興。

    方有大利。

    豈可然乎。

    問。

    毗昙但明人空。

    成實具明二空。

    雲何兩論無有優劣。

    答。

    于小乘内分三品。

    一者俱不得二空。

    如犢子部雲四大和合有于眼法。

    五陰和合别有人法。

    此下根人也。

    二者薩衛之流。

    但得人空不得法空。

    為次根人也。

    三者譬喻诃梨之流。

    具得二空。

    為上根人也。

    約空義淺深。

    則毗昙為小乘之劣。

    成實為小内之勝也。

    智論一雲。

    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

    如四大和合有眼法。

    如是五衆和合有人法。

    犢子阿毗昙中說。

    五衆不離人。

    人不離五衆。

    不可說五衆是人。

    離五衆是人。

    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中所攝。

    說一切有ノ道人輩言。

    人一切種·一切時·一切法門中ニ求不可得。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複次十八界·十二入·五衆實有自性。

    而人此中不攝。

     問。

    釋論雲。

    佛滅度後分為二分。

    一但信人空不信法空。

    二俱信人法二空。

    但應有二。

    何得分三。

    答。

    犢子入真觀故則見我空。

    出于俗谛别有人體。

    龍樹約其入觀義邊。

    故但分二也。

    智論三十五雲。

    佛滅後五百歲。

    分為二分。

    有信法空。

    有但信衆生空。

     問。

    三論斥外道毗昙。

    斯事可爾。

    而龍樹前興。

    诃梨後出。

    時節遙隔。

    何由相破。

    答。

    俱令執着即便被破。

    何論前後。

    若前論不破後迷。

    亦應古方不治今病。

    扁鵲之術末世無益矣。

    龍樹滅後五百餘年出。

    诃梨九百年出。

    故雲前興後出。

    史記雲。

    扁鵲者。

    勃海郡鄭人也。

    姓秦氏。

    名越人等。

    正義曰。

    黃帝八十一難序雲。

    秦越人。

    與軒轅時扁鵲相類。

    仍号之為扁鵲。

    又家于盧國。

    因命之曰盧醫。

     問。

    若法勝诃梨着小論以通三藏。

    馬鳴龍樹作大教以弘方等。

    巨細分流。

    何俟相破。

    答。

    佛說小乘。

    本為诠大。

    保冥之徒守指忘月。

    經自斥之。

    故論主依佛。

    問有人言成實論探大釋小。

    此有何過。

    答。

    上已明之。

    必有此迷。

    今當更述。

    探大釋小。

    則小大不收。

    進不馳于白牛。

    退失駕于羊鹿。

    騾論之言驗之久矣。

    宋譯楞伽四雲。

    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

    計著名字者。

    不見我真實。

    保冥謂保執冥昧也。

    騾卑馬也。

    驢父馬母所生也。

     三論玄義誘蒙卷上(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