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問。
小明一空。
大辨二空。
可有差别。
既同其二空。
大小何異。
答。
雖同辨二空。
二空不同。
略明四種。
一者小乘拆法明空。
大乘本性空寂。
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
空義即短。
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
空義即長。
三者小乘但明于空。
未說不空。
大乘明空亦辨不空。
故涅槃雲。
聲聞之人。
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智者見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謂大涅槃。
四者小乘名為但空。
謂但住于空。
菩薩名不可得空。
空亦不可得也。
故知雖明二空。
空義有異故分大小。
涅槃經二十七雲。
智者見空及不空。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
謂大涅槃。
見一切空。
不見不空。
不名中道。
中道者。
名為佛性。
聲聞緣覺見一切空。
不見不空。
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
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
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挌優降第七。
龍樹釋波若累教品雲。
善吉觀生法二空。
欲比菩薩二空。
譬如毛孔之空比十方空。
即小空為淺。
大空為深。
成實所明。
但是聲聞空。
非大士所得耳。
累教品ハ大品經雲囑累品。
在第二十二卷。
智論亦雲囑累品。
論七十九雲。
須菩提所行空行ヲ欲比菩薩空行。
百分不及一。
又雲。
二乘得空有分有量。
諸佛菩薩無分無量。
如渴者飲河不過自足。
何得言俱行空不應有異。
又如毛孔之空ヲ欲比十方空。
無有是理。
是故比佛菩薩。
千萬億分不及一。
無相即第八。
法華信解品雲。
四大聲聞自述所得空雲。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無生·無滅·無小·無大·無漏·無為。
于佛智慧不生貪着。
成實所辨。
與此全同。
故知非大也。
問。
何以知然。
答。
法華之文辨聲聞證空不能即空觀有。
即有觀空。
故無相即。
成實所說亦無相即。
若明相即。
應空有并觀。
若空有并觀。
與大乘何别。
問。
何以知小乘義無相即。
耶。
答。
釋論雲。
小乘内不明生死即畢竟空。
唯大乘乃說。
故知爾也。
法華信解品雲。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
教化衆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皆空寂。
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于佛智慧無貪無著。
無複志樂。
而自于法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有餘涅槃。
智論三十一雲。
略說有二種空。
衆生空·法空。
小乘弟子鈍根故。
為說衆生空。
我我所無故。
則不着餘法。
大乘弟子利根故。
為說法空。
即時知世間常空如涅槃。
聲聞說内空。
于内法中無我無我所。
無常無作者。
無知者。
無受者。
是名内空。
外空亦如是。
不說内法相外法相即是空。
大乘說内法中無内法相。
外法中無外法相。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
色色相空。
受想行識識相空。
眼眼相空。
耳鼻舌身意意相空。
色色相空。
聲香味觸法法相空。
如是等一切諸法自法空。
傷解行第九。
涅槃經雲。
若以聲聞辟支佛心。
言無布施。
是即名為破戒邪見。
小乘人入于空觀。
不見布施。
破大乘行。
故雲破戒。
破大乘解故雲邪見。
而成實明不見布施。
是實法空。
以為宗極。
欲為大乘。
勿起小心也。
涅槃經二十四雲。
善男子若有不見施及施報。
當知是人不名破戒專著邪見。
若依聲聞言不見施及施果報。
是則名為破戒邪見。
若依如是大涅槃經。
不見惠施及果報。
是則名為持戒正見。
菩薩摩诃薩有異念處。
以修習故。
不見衆生持戒·破戒·施者·受者·及施果報。
是故得名持戒正見。
以是義故。
菩薩摩诃薩不觀福田及非福田。
成實論立假品雲。
世谛者。
是諸佛教化根本。
謂布施持戒報生善處。
若以此法調柔其心。
堪受道教。
然後為說第一義谛。
如是佛法初不頓深。
猶如大海漸漸轉深。
故說世谛。
又若能成就得道智慧。
乃可為說實法等。
又雲。
罪福等業皆假名有。
所以者何。
殺生等罪離殺等福皆非實相。
檢世人第十。
秦弘始七年。
天竺有刹利。
泛海至長安。
聞羅什作大乘學。
以正觀論等咨而驗之。
什公為其敷拆。
為頂受絕歎不能已。
已白什公曰。
當以此明震晖天竺。
何由蘊此摩尼乃在邊地。
我在天竺。
聞諸論師深怪罽賓小乘學者鸠摩羅陀自稱朗月之照。
偏智小才非此喻也。
而诃梨惜其師以才自傷。
以智自病。
故作此論。
以辨有法之實。
明其依實之假。
故以成實為名。
用天竺刹利之言驗之。
跋摩師資皆小乘學也。
爰至齊司徒文宣王。
誠信三寶每感嘉瑞。
以齊永明十年十月。
延請名德五百餘人。
于普弘寺敷講。
文宣王每以大乘經論。
為履道之津涯正法之樞鍵。
而後生棄本崇末。
即請諸法師鈔此成實。
以為九卷。
命周颙作序。
恐專弘小論廢大乘業。
自爾已後。
爰至梁武。
盛弘大乘排拆成實衆師。
不可具記。
南齊書雲。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雲英。
世祖第二子也。
又雲。
與文惠太子同好釋氏。
甚相友悌。
子良敬信尤笃。
數于邸園營齋戒。
大集朝臣衆僧。
至于賦食行水。
或躬親其事。
世頗以為失宰相體。
勸人為善。
未嘗厭倦。
以此終緻盛名。
又雲。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