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誘蒙卷上

首頁
    。

    四邪之間最為尤弊。

    現在斷善。

    後生惡趣。

    于雲何上合有問曰二字。

    蓋脫耳。

    六師之語出于涅槃經也。

    謂罪報粗現阇王憂惱。

    有六惡臣。

    各各舉己之所崇歸。

    以說阇王。

    速往彼處當治逆業。

    今所引者。

    第一月稱大臣之語也。

    彼經十八雲。

    時有大臣。

    名曰月稱。

    往至王所。

    在一面立白言大王。

    今有大醫。

    名富蘭那。

    一切知見。

    得自在定。

    畢竟修習清淨梵行。

    常為無量無邊衆生。

    演說無上涅槃之道。

    為諸弟子。

    說如是法。

    無有黑業。

    無黑業報。

    無有白業。

    無白業報。

    無黑白業。

    無黑白業報。

    無有上業及以下業。

    是師今在王舍城中。

    唯願大王屈駕往彼。

    可令是師療治身心。

    餘五惡臣在第十九卷也。

    四邪即上四執也。

     問。

    斯之紛謬起自何時。

    答。

    釋迦未興。

    盛行天竺。

    能仁既出殄斯謬計。

    佛滅度後柯條更繁。

    龍樹後興重加剪伐。

    郭璞爾雅序雲。

    并多紛謬。

    百論疏上雲。

    優樓迦此雲鸠鹠仙。

    亦雲鸺角仙。

    亦雲臭胡仙。

    此人釋迦未興八▲ヒルハヨハ△百年前已出世。

    而白日造論夜半遊行。

    又引金七十論雲。

    迦毗羅此雲赤色仙。

    劫初時從空而出。

    自然有四德。

    又出迦毗羅·優樓迦·勒沙婆已雲。

    此三師并是釋迦未興盛行天竺。

    釋迦出時但值十八一切智人。

    柯枝柯也。

    條小枝也。

    雜阿含二十三雲。

    柯條葉柔軟。

    詩召南甘棠雲。

    蔽芾甘棠。

    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

    注雲。

    剪剪其枝葉也。

    伐伐其條幹也。

     次排震旦衆師。

    一研法。

    二竅人。

    問曰。

    天竺四術既是外言。

    震旦三玄應為内教。

    答。

    釋僧肇雲。

    每讀老子莊周之書。

    因而歎曰。

    美即美矣。

    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

    後見淨名經欣然頂戴。

    謂親友曰。

    吾知所歸極矣。

    遂棄俗出家。

    羅什昔聞三玄與九部同極。

    伯陽與牟尼抗行。

    乃喟然歎曰。

    老莊入玄故。

    應易惑耳目。

    凡夫之智。

    孟浪之言。

    言之似極。

    而未始詣也。

    推之似盡。

    而未誰至也。

    略陳六義明其優劣。

    外但辨乎一形。

    内則朗鑒三世。

    外則五情未達。

    内則說六通窮微。

    外未即萬有而為太虛。

    内說不壞假名而演實相。

    外未能即無為而遊萬有。

    内說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外存得失之門。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

    外未境智兩泯。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

    外未境智兩泯。

    内則緣觀俱寂。

    以此詳之。

    短羽之于鵬翼。

    坎井之于天地。

    未足喻其懸矣。

    秦人疑其極。

    吾複何言哉。

    顔氏家訓勉學曰。

    莊老周易總謂三玄。

    僧肇羅什之門弟也。

    傳出梁高僧傳。

    此之所出見于傳中。

    羅什亦出梁傳。

    今所引之語未知出何書。

    伯陽老子之字也。

    傳出史記。

    莊子之齊物論雲。

    夫子以為孟浪之言。

    而我以為妙道之行。

    唐陸德明音注雲。

    孟浪一音漫瀾猶率略也。

    五情未達。

    眼等五情祇同泛人也。

    大品經散華品雲。

    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又實際品雲。

    以不壞實際法。

    立衆生于實際中。

    二際謂生死涅槃是非得失等諸二法也。

    絕句謂絕四句也。

    莊子逍遙遊略雲。

    鵬之背不知其幾▲ウコクトキニ△千裡也。

    是鳥也海運則将徒南冥。

    南冥▲ハウツユトハウツテ△者天池也。

    水擊三千裡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去以六月息者也。

    蜩與鸴鸠笑之曰。

    我決起而飛槍榆枋。

    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壑以之九萬裡而南スルコトヲ為。

    又秋水略雲。

    陷井之蛙謂東海之鼈曰。

    吾樂與。

    且夫擅一鼈之水。

    而跨跱陷井之樂。

    此亦至矣。

    東海鼈左足未入。

    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卻告之以海之無窮。

    于是陷井之蛙聞之适适然驚。

    規規然自失也。

    秦人當東晉穆帝以來。

    二秦相繼。

    而前秦符姓。

    後秦姚姓。

    史官以前後字别之。

    非自号前後。

    今指肇什而曰秦人則後秦也。

     問。

    伯陽之道ハ道曰太虛。

    牟尼之道道稱無相。

    理源既一則萬流并同。

    什肇抑揚乃谄于佛(此王弼舊疏以無為為道體)。

    答。

    伯陽之道道指虛無。

    牟尼之道道超四句。

    淺深既懸。

    體何由一。

    蓋是子佞于道。

    非餘谄佛。

    老子體道章雲。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虛用章雲。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歸根章雲。

    至虛極也。

    守靜笃也。

    虛心章雲。

    道之為物唯恍。

    唯忽忽兮恍。

    象元章雲。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寒兮。

    去用章雲。

    天下之萬物生于有。

    有生于無。

    三國志魏書鐘會傳附生弼雲。

    弼好論儒道。

    辭才逸辨。

    注易及老子。

    為尚書郎。

    年二十餘卒。

    宋譯楞伽二雲。

    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

    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問。

    牟尼之道道為真谛。

    而體絕百非。

    伯陽之道道曰杳冥。

    理超四句。

    彌驗體一。

    奚有淺深(此梁武帝新義。

    用佛經以真空為道體)。

    答。

    九流統攝。

    七略該含。

    唯辨有無。

    未明絕四。

    若言老教亦辨雙非。

    蓋以砂糅金。

    同盜牛之論(周弘政張機并斥老有雙非之義也)諸大乘經多明百非。

    無量義經中。

    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

    俱同說偈。

    贊世尊雲。

    其身非有。

    亦非無。

    非因。

    非緣。

    非自他。

    非方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