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誘蒙卷上

首頁
    舍利弗。

    解佛語故造阿毗昙。

    凡二十卷。

    傳來此土。

    三者佛滅度後三百餘年。

    有三明六通大阿羅漢。

    姓迦旃延。

    造八犍度。

    凡二十卷。

    傳來此土。

    所言八者。

    一雜。

    二使。

    三智。

    四業。

    五大。

    六根。

    七定。

    八見。

    言犍度者。

    翻之為聚。

    以其八義各有部類。

    因之為聚也。

    四者六百年間有五百羅漢。

    是旃延弟子。

    于北天竺共造毗婆沙釋八犍度。

    毗婆沙者。

    此雲廣解。

    于西涼州譯出。

    凡有百卷。

    值兵火燒之。

    唯六十卷現在。

    止解三犍度也。

    五者七百餘年。

    有法勝羅漢。

    嫌婆沙太博。

    略撰要義。

    作二百五十偈。

    名阿毗昙心。

    凡有四卷。

    亦傳此土。

    六者千年之間有達磨多羅。

    以婆沙太博四卷極略。

    更撰三百五十偈。

    足四卷合六百偈。

    名為雜心也。

    其間複有六分毗昙。

    釋論雲。

    目連和須蜜及餘論師共造。

    并不傳此土。

    唯衆事分毗昙是六内之一。

    此土有之。

    複有甘露味毗昙二卷。

    未詳作者。

    并傳此土。

    毗昙雖部類不同。

    大宗明見有得道也。

    如來自說法相毗昙。

    蓋藏師之時未有流布。

    故雲不傳震旦。

    開元錄十三雲。

    佛阿毗昙經二卷。

    亦雲佛阿毗昙論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群錄并雲九卷。

    未詳所以。

    又雲。

    舍利弗阿毗昙二十二卷。

    或二十卷。

    或三十卷。

    姚秦罽賓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譯。

    又二十雲。

    阿毗昙八犍度論三十卷。

    或無論字或雲迦旃延阿毗昙。

    或雲阿毗昙經八犍度。

    或二十卷。

    符秦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

    又三雲。

    與唐譯發智論同本。

    婆沙論序品初雲。

    若說種種不相似義立雜犍度。

    若說使相立使犍度。

    若說智相立智犍度。

    若說業相立業犍度。

    若說四大相立四大犍度。

    若說根相立根犍度。

    若說定相立定犍度。

    若說見相立見犍度。

    開元錄十三雲。

    阿毗昙毗婆沙六十卷。

    或八十四卷。

    或一百九卷。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秦等譯。

    此論創譯百卷成部。

    沙門道挻制序。

    屬魏并涼。

    失四十卷。

    今唯六十卷。

    其八十四卷本及一百九卷者。

    後人分此六十成。

    非是元來不阙。

    今雲西涼者。

    未詳所以。

    止解三犍度者。

    謂雜使·智也。

    開元錄十三雲。

    阿毗昙心論四卷。

    尊者法勝造。

    或無論字。

    東晉罽賓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譯。

    又三雲。

    太元十六年在廬山。

    慧遠法師ト譯。

    道慈筆受。

    又十三雲。

    雜阿毗昙心論十一卷。

    亦雲雜阿毗昙毗婆沙。

    尊者法救造。

    或十四卷。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其間謂在世滅後之其間也。

    六分毗昙亦名六足論。

    藏師之時未有翻譯。

    是故雲并不傳此土。

    六足論。

    謂集異門足論。

    法蘊足論。

    施設足論。

    識身足論。

    品類足論。

    界身足論。

    唐玄奘唯譯五論。

    未翻施設足論也。

    智論二雲。

    有人言。

    六分阿毗昙中。

    分别世處分。

    是目犍連作。

    六分中初分八品。

    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作。

    四品是罽賓阿羅漢作。

    餘五分是諸論師所作也。

    衆事分阿毗昙尊者世友所造也。

    開元錄五雲。

    衆事分阿毗昙十二卷。

    或無論字。

    沙門求那跋陀羅中印度人也。

    共弟子菩提耶舍譯。

    與唐譯品類足論同本。

    甘露味毗昙。

    開元錄十三雲。

    阿毗昙甘露味論二卷。

    或雲甘露味阿毗昙。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

    失三藏名。

     破斥第二。

    凡有十門。

    一乖至道。

    二扶衆見。

    三違大教。

    四守小筌。

    五迷自宗。

    六無本信。

    七有偏執。

    八非學本。

    九弊真言。

    十喪圓旨。

    蓋無比之名有餘。

    所明之理不足。

    非但遠乖方等。

    亦近迷三藏。

    略舉十門顯其虛實。

    乖至道者。

    夫道之為狀也。

    體絕百非。

    理超四句。

    言之者失其真。

    知之者反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

    無之者傷其體故七辨惙音五眼冥照。

    釋迦掩室。

    淨名杜口。

    豈可以有而為道哉。

    涅槃無名論雲。

    然則言之者失其真。

    知之者返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

    無之者傷其軀。

    所以釋迦掩室于摩竭。

    淨名杜口于毗耶。

    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

    釋梵絕聽而雨華。

    斯皆理為神遇。

    故口以之而默。

    豈曰無辨。

    辨所不能言也。

    七辨見于大品經幻聽品。

    五眼見于大品經序品。

    捷疾辨。

    利辨。

    不盡辨。

    不可斷辨。

    随應辨。

    義辨。

    最上辨。

    謂之七辨。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謂之五眼。

    掩室杜口并不說之謂也。

    法華方便品說。

    如來成佛ヨリ三七日中而不說法。

    智論七雲。

    佛得道五十七日不說法。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雲。

    維摩诘默然無言。

     第二扶衆見。

    然道實非有。

    遂言見有得道。

    乃是見有。

    非見道也。

    故淨名雲。

    法名無染。

    若染于法。

    乃是染着。

    非求法也。

    又夫見有者。

    名為有見。

    非見道矣。

    故法華雲。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問。

    若執有無此有何失。

    答。

    正觀論雲。

    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等。

    是則不能見滅見安穩法。

    于彼有大過矣。

    維摩經不思議品雲。

    法名無染。

    若染于法乃至涅槃。

    是則染着。

    非求法也。

    法華文出方便品也。

    大品佛母品。

    開十四難。

    為六十二。

    十四難者。

    神及世間ハ常·無常等四。

    神及世間ハ邊·無邊等四。

    死後ニハ如去·不如去等四。

    合為十二。

    及身與神一ナルト。

    身與神異ナルト。

    合為十四。

    常無常内。

    約五陰作之。

    一陰具常無常四句。

    故成二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