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經。
皆明見空成聖。
而阿毗昙謂觀有得道。
故隐覆真言。
大集經文出第二卷也。
陳如比丘經作憍陳比丘。
中本起經上略雲。
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
彼▲モトヨリ△有一鄉。
名曰那羅陀。
故有梵志。
字曰沙然。
好仙弟子。
凡有二百五十人。
門徒之中。
有二人高足。
難齊一名優波替。
次名拘律陀。
是時世尊敕比丘頞鞞。
汝行宣化。
往必有度。
頞鞞受敕整服。
持缽禮佛而行。
時優波替從諸弟子。
相随遊觀。
遙見頞鞞。
二人俱前相逢中路。
便問頞鞞。
章服反常。
何所從出。
豈有師宗可得聞乎。
于時頞鞞以頌答曰。
我年既幼稚。
學日又初淺。
豈能宣至真如來廣大義。
一切諸法本。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優波替方聞法義。
尋思至理。
而自惟曰。
未曾聞斯真要之義。
今偶遊遇此寶藏。
此言之妙。
美于甘露。
心悟意解。
便逮法眼。
旋還精舍忻悅無量。
優波替具向拘律陀說所聞偈。
一聞不解。
再說乃了。
尋思反覆亦得法眼。
師徒志合即出所止。
往詣竹園。
佛告諸比丘。
此二人者。
願于古佛。
待吾道成。
待衛左右。
佛謂。
優波替高世之号。
華而不實。
複汝本字為舍利。
拘律陀還字大目連。
因本說法。
逮得羅漢。
又雲。
父王昔遣五人。
一名拘鄰。
二名頞鞞。
三名拔提。
四名十力迦葉。
五名摩南拘利。
供給麻米執侍勞苦。
第十喪圓旨。
涅槃經雲。
欲令衆生深識真谛。
是故如來宣說于俗。
若使衆生不因俗谛而識真者。
諸佛如來終不說俗。
毗昙之流雖知俗有。
不悟真空。
既惑真空。
亦迷俗有。
是故真俗二俱并喪。
涅槃十七雲。
善男子。
一切世谛。
若于如來即是第一義谛。
何以故。
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于世谛。
亦令衆生得第一義谛。
若使衆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谛者。
諸佛終不宣說世谛等。
排成實第三。
一立義。
二破斥。
有诃梨跋摩高足弟子。
序其宗曰。
成實論者。
佛滅度後九百年内。
有诃梨跋摩。
此雲師子铠之所造也。
其人本是薩婆多部鸠摩羅陀弟子。
慨其所釋近在名相。
遂徒轍僧祇。
大小兼學。
鑽仰九經。
澄汰五部。
再卷邪霧。
重舒慧日。
于是道振罽賓。
聲流赤縣。
成是能成之文。
實謂所成之理。
二百二品十六卷文。
四谛建章。
五聚明義。
說既精巧。
歸衆若林。
問。
跋摩既排斥八犍。
陶汰五部。
成實之宗正依何義。
答。
有人言。
擇善而從。
有能必錄。
棄衆師短。
取諸部之長。
有人言。
雖複斥排群異。
正用昙無德部有人言。
偏斥毗昙。
專同譬喻。
真谛三藏雲。
用經部義也。
撿俱舍論。
經部之義多同成實。
鸠摩羅陀此翻童首。
此師滅後一百年出。
今以诃梨跋摩稱其弟子者。
蓋末流也。
僧祇具雲摩诃僧祇。
此雲大衆。
即是窟外大衆也。
論語子罕雲。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九經即小乘九部也。
澄清也。
汰淅也。
罽賓新雲迦濕彌羅。
此雲賤種北印度境也。
赤縣史記孟轲傳載驺衍之說雲。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
于天下乃八十一分。
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為州之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
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
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
如一區中者。
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
乃有大瀛海環其外。
天地之際焉。
五聚謂初發聚及四谛聚也。
初發聚從初至第三卷半。
苦谛聚至第七卷半。
集谛聚至第十一卷半。
滅谛聚至第十二卷半。
道谛聚盡第十六卷也。
初發聚歸敬三寶。
乃至明三寶義。
亦簡邪正。
餘四聚可知。
陶正也。
汰浙也。
大乘義章賢聖義雲。
依昙無德。
一時見谛。
依薩婆多。
前後見谛。
言一時者。
案依彼宗。
先于見前暖頂忍中。
别緣谛空。
總令純熟。
次于世間第一法中。
總緣四谛。
各用虛假。
以此為诠。
後入無相。
總見四谛一切法空。
念念增明。
都無間絕。
成實法中。
存依此義。
唯識疏雲。
佛去世後一百年中。
北天竺怛叉翅羅國有鸠摩邏多。
此言童首。
造九百論。
時五天竺有五大論師。
喻如日出明導世間。
名日出者。
以似于日。
亦名譬喻師。
或為此師造喻鬘論集諸奇事。
名譬喻師。
經部之種族。
經部以此所說為宗。
當時猶未有經部。
四百年中方出世故。
真谛三藏傳見續高僧傳。
接慧恺俱舍序。
三藏造俱舍論義疏五十三卷。
此之所引蓋出其中乎。
破斥第二問。
成實為是小乘之論。
為是大乘。
為含大小。
答。
有人言。
是大乘也。
有人言。
是小乘。
有人言。
探大乘意以釋小乘。
具含▲ビン△大小。
夫珉玉精粗蓋是耳目所睹。
尚有昏明殊鏡。
況妙道真僞言忘慮絕。
豈易識哉。
今以十義證則明。
是小乘非大乘矣。
一舊序證。
二依論征。
三無大文。
四有條例。
五迷本宗。
六分大小。
七挌優降。
八無相即。
九傷解行。
十檢世人。
謂成實是大乘者。
梁三大法師也。
謂之小乘者。
淨影寺慧遠也。
謂具含大小者。
未詳其人也。
珉亦作。
禮記聘義雲。
君子貴玉賤。
注鄭氏曰。
石似玉。
韓子雲。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
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曰石也。
王曰。
子何欺我乎。
王怒刖右足。
後文王即位。
卞和又獻此玉。
王令玉人相之。
曰石也。
王怒削左足。
後成王即位。
卞和抱其璞哭楚山之下。
使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