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明諸部通别義。
論有二種。
一者通論。
二者别論。
若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兩教。
名為通論。
即中論是也。
故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
後兩品破小迷申小教。
二者别論。
别破大小迷别申大小教。
名為别論。
如攝大乘論·地持論等。
謂大乘通論。
十地論·智度論等大乘别論。
如成實論等通申三藏。
謂小乘通論。
馬鳴菩薩師名協比丘。
造四阿含優婆提舍别釋修多羅藏。
善見毗婆沙别釋毗尼藏。
智度論雲。
八十部律八十部毗婆沙釋之。
善見律别釋師子國要用十誦律。
舍利弗别釋佛九分毗昙。
如此别釋三藏故。
是小乘别論。
就三藏中複有通别。
若具釋一藏名為通論。
别釋一藏中一部名為别論也。
第四門也。
開元錄十二雲。
攝大乘論二卷。
無著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又雲攝大乘論三卷。
無著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又雲。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天親菩薩釋。
或十二卷。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又雲。
攝大乘論釋十卷。
世親菩薩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又雲。
菩薩地持經十卷。
或名地持論。
或八卷。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于姑臧譯。
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又雲。
十地經論十二卷。
或十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造。
釋十地經。
即華嚴十地品是也。
又雲。
大智度論一百卷。
或一百一十。
或七十。
姚秦三藏鸠摩羅什譯。
龍樹菩薩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馬鳴傳雲。
有大師名馬鳴菩薩。
長老脅弟子也。
智論九十九雲。
如脅比丘年六十始出家。
而自結誓。
戒脅不着席。
要盡得聲聞所應得事。
乃至得六神通阿羅漢。
作四阿含優波提舍。
于今大行于世。
開元錄十三雲。
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
或雲毗婆沙律。
亦直雲善見律。
蕭齊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譯。
智論第一百雲。
毗尼名比丘作罪佛結戒。
是應行是不應行。
作是事得是罪。
略說有八十部。
亦有二分。
一者摩偷羅國毗尼。
含阿波陀那本生。
有八十部。
二者罽賓國毗尼。
除卻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有八十部毗婆沙解釋。
又二雲。
有人雲。
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毗昙。
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
名為舍利弗阿毗昙。
問。
中論既通釋大小。
應名大小通論。
不得名為大乘論也。
答。
雖釋大小。
但為顯大故。
是大乘論。
所以然者。
以初分明大乘中分明小乘後分還明大乘故。
以是義故。
名大乘論耳。
問。
十二門論是何論耶。
答。
是大乘通論。
以始終破于大迷通申大教無破小迷别申于小教故。
是大乘通論也。
問。
百論複雲何。
答。
百論通破障大小之邪。
通申如來大小兩正。
故是大小通論。
但始終為明大乘故。
屬大乘通論耳。
中論二十七品中。
初二十五品明大乘。
後二品明小乘。
第二十七品終還明大乘也。
次明衆論立名不同門。
衆論立名凡有三種。
一從法為名。
如成實論等。
實謂四谛之理。
成謂能成之文。
故雲。
為成是法故造斯論。
謂從法立名也。
二從人立名。
如舍利弗阿毗昙等。
智度論雲。
犢子道人受持此毗昙。
亦名犢子毗昙也。
三從喻立名。
如甘露味毗昙等。
亦如诃梨跋摩師鸠摩羅陀造日出論等也。
四論立名并是從法。
非人非喻。
就中自開四種。
大智度論從所釋之經立名。
大謂摩诃。
智謂波若。
度謂波羅蜜。
論釋經題。
故從所釋為名。
中論從理實立名。
十二門從言教為目。
百論從偈句為稱也。
若通而為言。
四論通顯中道理實。
并得就理立名。
四論同有言教開通理實。
并得以教為稱。
同有偈句。
通得從偈立名。
今欲互相開避故有四部差别。
所以立名不同也。
第五門也。
成實論三雲。
實名四谛。
謂苦·苦因·苦滅·苦滅道。
五受陰是苦。
諸業及煩惱是苦因。
苦盡是苦滅。
八聖道是苦滅道。
為成是法故造斯論。
佛雖自成此法。
為度衆生故處處散說。
智論文見上也。
次明衆論旨歸門。
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
故以無得正觀為宗。
但小乘教者正觀猶遠。
故就四谛教為宗。
大乘正明正觀。
故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為宗。
但約方便用異故有諸部差别。
如明應說不應說。
今昔開會名為法華。
破斥八倒辨常無常用名為涅槃。
至論不二正道更無别異。
在經既爾。
在論亦然。
雖諸部有異同用不二正觀為宗。
又經·論同宗。
佛說正觀為經。
論申正觀為論。
經·論用異正觀無别。
故無量義經雲。
如水洗穢義同約井池為異。
自昔及今一切諸教同治斷常之病。
同開正道。
但約今昔教用異耳。
今四論約用不同故辨四宗差别。
智度論正釋大品。
而龍樹開大品為二道。
前明波若道。
次明方便道。
此之二道即是法身父母故。
大品以實慧·方便慧為宗。
論申經二慧還以二慧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