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誘蒙卷下

首頁
    。

    如中論申二谛還以二谛為宗也。

    第六門中分為四門。

    是其第一門也。

    機類非一。

    是故有應說不應說。

    謂或時以三乘為應說。

    以一乘為不應說。

    或時以一乘為應說。

    以三乘為不應說等。

    八倒彼經壽命品雲。

    苦者計樂樂者計苦。

    是颠倒法。

    無常計常常計無常。

    是颠倒法。

    無我計我我計無我。

    是颠倒法。

    不淨計淨淨計不淨。

    是颠倒法。

    如來性品亦如是說。

    無量義經雲。

    善男子。

    法譬如水能洗垢穢。

    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

    皆悉能洗諸有垢穢。

    其法水者亦複如是。

    能洗衆生諸煩惱垢。

    善男子。

    水性是一。

    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異。

    其法性者亦複如是。

    洗除塵勞等無差别。

    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善男子。

    水雖俱洗。

    而井非池池非江河。

    溪渠非海。

    如來世雄于法自在。

    所說諸法亦複如是。

    初中後說皆能洗除衆生煩惱。

    而初非中而中非後。

    初中後說文詞雖一而義各異。

    大品經九十品。

    初六十六品明波若。

    後二十四品明方便道也。

    維摩經佛道品。

    維摩诘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智論七十六雲。

    般若波羅蜜是母。

    五波羅蜜是父。

    六波羅蜜等法亦是三世十方佛父母等。

     問。

    大品何故前明波若後明方便耶。

    答。

    波若·方便實無前後。

    而作前後說者。

    波若為體方便為用。

    故智度論雲。

    譬如金為體金上精巧為用。

    故前明其體後辨其用也。

    又非凡夫行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波若超凡方便越聖。

    要前超凡後方超聖。

    故前明波若後辨方便。

    又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有見。

    二者無見。

    波若破其有見。

    方便斥其無見。

    故前明波若後辨方便。

    若明次第者。

    三藏多說有教以破外道。

    而封執三藏之有故。

    波若次說空。

    惑者着波若之空故。

    次說方便令其離空。

    故智度論序雲。

    知邪病之自起故阿含為之作。

    以滞有之為患故波若為之照。

    即斯意也。

    若約位而言。

    波若配于六地。

    故前明之。

    方便在于七地。

    故後說也。

    智論第一百雲。

    問。

    先見阿閦佛品中囑累今複囑累。

    有阿異。

    答曰。

    菩薩道有二種。

    一者般若波羅蜜道。

    二者方便道。

    先囑累者為說般若波羅蜜體竟。

    今以說令衆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

    以是故見阿閦佛後說漚和品。

    般若波羅蜜中雖有方便。

    方便雖有般若。

    而随多受名。

    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

    以所用小乘異故别說。

    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

    雖皆是金而各異名。

    菩薩得是般若波羅蜜實相。

    所謂一切法性空無所有寂滅相。

    即欲滅度。

    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證。

    是時作是念。

    一切法性空。

    涅槃亦空。

    我今于菩薩功德未具足。

    不應取證。

    功德具足乃可取證。

    是時菩薩以方便力過二乘地入菩薩位。

    住菩薩位中知甚深微妙無文字法引導衆生。

    是名方便。

    維摩問疾品雲。

    在于生死不為污行。

    住于涅槃不永滅度。

    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涅槃經二十七雲。

    複次善男子。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次第謂如來設化之次第也。

    智論序僧睿之所述也。

    彼雲。

    見邪思之自起故阿含為之作。

    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為之照。

    按十地經。

    以十波羅蜜配十地。

    彼現前地雲。

    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

    般若波羅蜜行增上成就得第三利順忍。

    随順如實法無有違逆故。

    遠行地雲。

    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增上。

    餘波羅蜜非不修習。

    随力随分。

     問。

    舊亦明。

    大品二慧為宗。

    與今何異。

    答。

    今明。

    聖心未曾二。

    為衆生故無二說二。

    欲令因二悟于不二故。

    與舊不同。

    又雖明二慧與舊亦異。

    舊義。

    實慧但照空不達有。

    漚和但照有不達空。

    蓋是限局聖心便成二見。

    今明。

    至人體無礙之道故有無礙之用。

    波若既照空即能鑒有。

    方便既涉有即能鑒空。

    具如二智中說。

    二智義在大乘玄論第四卷。

    彼雲。

    問。

    波若照諸法實相。

    漚和照實相諸法。

    即波若不照諸法。

    漚和不照實相。

    将非限局聖心失無礙妙用。

    答。

    波若為漚和之體。

    漚和是波若之用。

    體鑒實相。

    用照諸法。

    故開此二門。

    即智無不圓照無不盡。

    若同照實相并鑒諸法。

    即二境不分兩慧相濫。

    問。

    舊說亦然。

    與今何異。

    答。

    波若體非不能照諸法。

    但用既照不煩波若照耳。

    若用既照諸法而體複照者。

    即一境二照。

    亦應二境一智生。

    是故二慧不并照也。

    舊義。

    波若不能照諸法。

    漚和不能照實相。

    雖複并觀智用恒别。

    即是格局聖心封執二見。

     次明中論以二谛為宗。

    所以用二谛為宗者。

    二谛是佛法根本。

    如來自行化他皆由二谛。

    自行由二谛者。

    如璎珞經佛母品明二谛能生佛。

    故二谛是佛母。

    蓋取二智為佛。

    二谛能生二智。

    故以二谛為母。

    即是如來自德圓滿由于二谛。

    化他德由二谛者。

    如來有所說法教化衆生常依二谛。

    故中論雲。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也。

    第六門中第二門也。

    璎珞佛母品雲。

    爾時敬首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佛及菩薩二初照智從何而生。

    寂照照寂之義複雲何。

    二谛法性為一為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