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誘蒙卷下

首頁
    非内非外不正不邪。

    故須破外。

    問。

    百論破外。

    亦有收取義不。

    答。

    亦有四句。

    一者破而不取。

    即是外道邪言。

    障中迷觀。

    于緣無益有損二者取而不破。

    外道偷竊如來遺餘善法。

    今并收之。

    如賊盜牛。

    即其證也。

    又外道各邪心推盡。

    冥智與内同。

    如蟲食木偶得成字。

    亦取而不破。

    三者亦破亦取。

    外道偷竊佛教不識旨歸。

    今破其迷教之情收取所迷之教。

    四者不破不取。

    即顯道門未曾内外也。

    涅槃經二雲。

    如蟲食木有成字者。

    此蟲不知是字非字。

    智人見之終不唱言是蟲解字亦不驚怪。

     次明别釋三論問。

    既有四論。

    何故常稱三論耶。

    答。

    略有八義。

    一者一一論各具三義。

    一破邪。

    二顯正。

    三言教。

    以同具此三義故合名三論。

    二者三論具合方備三義。

    中論明所顯之理。

    百論破于邪執。

    十二門名為言教。

    以三義相成故名為三論。

    三者中論為廣論。

    百論為次論。

    十二門為略論。

    三部具上中下三品故名三論。

    四者一切經論凡有三種。

    一但偈論。

    即是中論。

    二但長行論。

    所謂百論。

    三亦長行亦偈論。

    即十二門論。

    以三部互相開避而共相成。

    五者此之三部同是大乘通論。

    故名三論。

    六者此三部同顯不二實相。

    故名三論。

    七者同是四依菩薩所造。

    八者同是像末所作。

    但欲綱維大法也。

    第八門也。

    文義要二雲。

    第一意雲。

    約義雲三論。

    非約部而雲也。

    第二第三第四意雲。

    但以三義部類周盡故取三論即足。

    第五意雲。

    今以通論而雲也。

    第六義簡小乘。

    或通簡大中分别法相諸論。

    第七義亦簡小乘成實等論。

    或亦通簡大乘支條論。

    第八義簡馬鳴等論也。

    且依一說。

    龍樹七百年出世。

    提婆八百餘年出世。

    故雲像末所作。

    像即末也。

    謂正法五百年。

    像法千年。

    末法一萬年也。

    綱維網之大繩小繩也。

    言辨正之也。

    無量壽經雲。

    執持綱維照然分明。

     次論三論通别門。

    以智度論對三論。

    則智度論為别論三論為通論。

    就三論中自有三别。

    即為三例。

    百論為通論之廣。

    中論為通論之次。

    十二門為通論之略所以然者。

    百論通破障世出世一切邪通申世出世一切正。

    故名通論之廣。

    中論但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兩教。

    不破世間迷申世間教。

    故為通論之次。

    十二門但破執大之迷申大乘之教。

    為通論之略。

    問。

    何故爾耶。

    答。

    外道邪興遍障世出世大小一切教。

    故提婆遍破衆邪備申衆教。

    是以論明。

    始自三歸終竟二谛。

    無教不申無邪不破。

    中論為對大小學人封執二教故。

    但破二迷但申二教。

    是以論文有大小二章之說。

    十二門論辨觀行之精要明方等之宗本。

    故正破大迷獨申大教。

    是以論文命宗但說略解摩诃衍義。

    問。

    十二門亦備破小乘外道。

    雲何言但破大迷但申大教也。

    答。

    雖備破衆病而正意為申大乘。

    故論文前明略解大乘。

    而後則言末世衆生薄福鈍根雖尋經文不能通了。

    即知尋大乘失旨。

    但小乘外道障彼大乘故須破之耳。

    又欲令小乘外道同入大乘故須破之。

    問。

    百論申大小兩教與中論何異。

    答。

    百論總申大小。

    然中論别申二教。

    又百論從淺至深。

    中論從深至淺。

    問。

    何故爾耶。

    答。

    百論為回邪入正始行之人故。

    始自三歸終入方等。

    故從淺至深。

    中論示諸佛本末之義大乘為本小乘為末。

    故從深至淺也。

    第九門也。

    百論始歸禮三寶終說示二谛。

    論雲。

    頂禮佛足哀世尊。

    于無量劫荷衆苦。

    煩惱已盡習亦除。

    梵釋龍神鹹恭敬。

    亦禮無上照世法能淨瑕穢止戲論諸佛世尊之所說并及八輩應真僧。

    二谛如上所引。

    十二門論最初雲。

    今當略解摩诃衍義。

    問曰。

    解摩诃衍有何義利。

    答曰。

    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

    為大功德利根者說。

    末世衆生薄福鈍根。

    雖尋經文不能通了。

    我愍此等欲令開悟。

    又光闡如來無上大法。

    是故略解摩诃衍義等。

     次明四論用假不同門。

    一切諸法雖并是假。

    領其要用凡有四門。

    一因緣假。

    二随緣假。

    三對緣假。

    四就緣假也。

    一因緣假者。

    如空有二谛。

    有不自有因空故有。

    空不自空因有故空。

    故空有是因緣假義也。

    二随緣假者。

    如随三乘根性說三乘教門也。

    三對緣假者。

    如對治常說于無常對治無常是故說常。

    四就緣假者。

    外人執有諸法。

    諸佛菩薩就彼推求。

    撿竟不得名就緣假。

    此四假總收十二部經八萬法藏。

    然四論具用四假。

    但智度論多用因緣假。

    以釋經立義門故。

    中論十二門多用就緣假。

    百論多用對緣假。

    第十門也。

    大乘玄論迹義雲。

    就四緣中則有偏圓圓偏義。

    若如因緣随就·對·及随緣。

    故說因緣。

    對緣如此。

    四緣未曾相離。

    即圓義也。

    若遂時各用不同。

    即是偏義。

    問。

    四假佛與菩薩為當盡具為當不爾。

    答。

    差别無差别義二不二義。

    佛菩薩皆具四假。

    若無差别差别不二二義。

    有具不具。

    佛當化主。

    所以具足四假。

    菩薩助申教旨。

    唯有兩假。

    所謂就緣。

    對緣。

    菩薩雖具二假用複有強弱。

    百論則就緣為弱對緣是強。

    中論對緣為弱就緣義強。

    何故爾。

    中論初雲。

    諸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