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檢幽集卷第一

首頁
    二日。

    江南學士智泰來至皇朝請述所聞。

    遂為其委釋開為十門(雲雲)此則于大業時着中論疏。

    以後望前故言去仁壽。

    此則三論疏前後制作非一二。

    公私講多遍數故。

    如此異說不相違矣。

    但今現行疏依仁壽三年請。

    大業年中制作而已問。

    百論十二門兩疏何時撰耶。

    答。

    如碑文說。

    仁壽二年出三論疏。

    問。

    百論序疏曰。

    大業四年十月因講次直疏出。

    十二門序疏曰。

    大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時講語。

    此等說豈非相違耶。

    答。

    此舉序疏制作時而不關三論疏。

     問。

    中論疏重出。

    二論疏單出。

    有何所由耶。

     答無方适化單複宜不可一準也。

    或又三論疏但皆單出。

    複同仁壽二年撰但因智泰請。

    後所撰述者唯限第二卷重牒疏。

    此一卷十門後所增加也。

    非一部十卷皆由智泰請。

    重所制作。

    既言遂為其委釋開為十門。

    一大意門(乃至)十新通門。

    此則限十門委釋酬于彼請。

    若一部皆由彼請者。

    何此撰述緣起不安初而置中間耶。

    加之十二門序疏曰。

    餘昔已着三論文玄。

    正言序是人制。

    不我釋之。

    但師每講常讀此序。

    而淺識之流歖多紛謬故略陳綱要以賜門人也(文)此則文者三論疏。

    玄者三論玄。

    昔所制玄疏不釋序文。

    至後大業四年。

    因講次而作三論序疏。

    明知玄疏同皆昔仁壽年中撰而不重出。

    但序疏獨大業年中撰。

    所言撰者述也定也。

    謂撰古遺文。

    述而非作。

    律宗元照釋曰。

    撰述者。

    通而為言撰亦是述。

    今既兩标故須别釋。

    撰謂操觚染翰诠次成章。

    述謂謙己推他相循舊轍。

     玄。

    總序宗要。

    等謂叙三論玄宗樞要故雲序宗要。

    就中先明三論大所歸趣不出破邪顯正。

    故言通序大歸。

    此則語所趣以為歸也。

    次就三論内分二十七品等意。

    故雲别釋衆品。

    謂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

    後兩品破小迷申小教等。

    即此意也。

     玄。

    初門有二。

    等者謂遍斥四宗略顯兩正。

    兩正者明人正顯法正是也。

    玄。

    夫适化無方等。

    謂明三論興意有六。

    一者唱佛法大旨。

    二者舉内外迷失。

    三者明佛教變替。

    四者顯佛菩薩本地哀傷。

    五者明四依垂迹造論。

    六者重明論宗要。

    言失本旨故邪執競發。

    由邪競故佛教訛替。

    由訛替故起本地哀傷。

    由哀傷故垂四依迹而造三論。

    三論既興須得大旨。

    次第如此矣。

    今初唱佛法大旨也。

    問。

    适化無方等語為是大師自說。

    為常傳述他語耶。

    答述興皇大師語也。

    故中論疏一曰。

    師雲。

    夫适化無方陶誘非一。

    考聖心以息病為主。

    統教意以開道為宗。

    若因開以受悟則聖教為之開。

    由合而受道則聖教為之合。

    如其兩曉并為甘露。

    必也雙迷俱成毒藥。

    豈可偏守一途以壅多門者哉。

    述義曰。

    師雲者興皇寺法朗法師。

    又曰。

    或言一師或言大師或直言師者皆興皇朗法師也。

    初二句者顯教門非一。

    喻若毛目多。

    考聖心等四句明要但歸二。

    猶如提其綱領。

    息患即破邪。

    開道謂顯正。

    雖教門無量以此二為大歸。

    故言初唱佛法大旨也。

    此則一切教門皆破邪。

    邪破即正顯。

    正顯必邪破。

    如法花論破十種病反顯十無上是也。

    言适化無方等者。

    南山曰。

    适化無方随機隐顯。

    元照釋曰。

    适化殊者随宜度物而非一概也。

    又曰。

    無方猶言不定。

    允堪釋曰。

    無方者言聖人應物唯變所适。

    不可以一方一體明之。

    易雲。

    神無方而易無體。

    韓康伯注雲。

    方體皆系于形器者也。

    此則随機化物雲适化。

    機過塵沙即教門無定方故雲無方。

    大師處處或言适化不同。

    或言适緣不同。

    或言适化非一。

    語異而意同矣。

    祖師釋曰。

    無方者諸大乘論皆明一切諸法無決定相佛有無量方便。

    或說一切實一切不實亦實不實非實非不實适緣利物。

    豈可虛執規矩以局大方耶。

    言陶誘者。

    陶謂陶冶。

    誘謂誘引。

    經音義曰。

    陶冶上徒高切。

    下弋者切。

    陶謂作瓦器也。

    冶銷爐者也。

    陶化也。

    冶消也。

     (裡書曰) 息患等事。

     名玄略述第一(本)雲。

    原夫三世如來四依大士出世之大意。

    當為息衆生執見患惑之病。

    雖宣恒沙經教。

    而該大意唯為開示中道實相三谛道理。

    興皇大論序雲。

    無執不破。

    無義不攝。

    巧用無非甘露。

    拙服成毒藥。

    然則息患者無執不破。

    謂破病義。

    開道者無義不攝。

    謂顯道義(文) 陶誘事。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陶者變也暢也。

    誘者教也引也。

    謂相勸也。

    乃是聖人随區物性。

    種種勤勞之事非一也(文) 無方事。

     名玄略述第三(末)雲。

    如佛在法身地照衆生機。

    若現身說法。

    種種随宜示現。

    故曰無方。

    方者定也(文) 适字事。

     中論疏記雲。

    言适化無方者。

    宗本義雲。

    适化衆生謂之漚和。

    元康師雲。

    适往也。

    菩薩往入生死教化衆生令悟性空。

    此是善權方便之智。

    準此論文。

    今雲适者屍赤切。

    女子出嫁也。

    即當往訓也。

    述義雲。

    适于物機而化度之。

    是為方便。

    此當稱會訓也。

    言陶誘者。

    上玉篇徒高切。

    驅馳貌也郁(甫發反)陶也養也。

    又缶部即作匋字徒刀反。

    作瓦器也。

    莊^7□匋化也。

    今并為陶字也。

    今須化訓也。

     聖人事。

     中論疏記雲。

    述義雲。

    梵雲阿梨耶。

    此翻聖。

    聖者正也。

    擾亂邪僻耶見離此三邪。

    故名為聖。

    心與境冥智與神會。

    契理神通于事無壅。

    是故曰正也。

    白虎通曰。

    聖者通也。

    道無不通。

    聞聲知情。

    故大戴禮曰。

    孔子所謂聖人者通乎大道。

    應變不窮。

    能測萬物情性者也(文)外書曰。

    處天地之和順八風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間。

    無恚瞋人之心(文)莊子曰。

    聖人之形不異凡夫。

    故耳目之用衰也。

    至于精神則始終常全耳。

    又曰。

    神人即聖人也。

    聖言其外。

    神言其内。

    又曰。

    夫去知任性。

    然後神明洞照。

    所以為賢聖也。

    注雲。

    所言去知者。

    去知若土塊也。

     問曰。

    今三論釋何經耶。

    答。

    以般若之心通申一代之大小乘經也。

    但于諸大乘經名般若者。

    可有共不共之别也。

    大品疏第一雲。

    然此經好講而有兩論解釋故。

    一者三論通論此經之心髓。

    二者大論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