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檢幽集卷第一

首頁
    窮原者知理唯一也。

    九十六術自謂得理。

    故異道紛然。

    若盡理者則衆異息矣。

    又窮其原破學大乘人成有所得執也。

    盡其理者斥學小乘之流也。

    以未盡理故有小耳。

    如其盡理。

    理既無二。

    何有大小耶。

    然本對異流故言一耳。

    若舍異而存一。

    乃至五百皆是未窮其原未盡其理。

    宜深照斯意方見作序人心。

    若一理之不盡者。

    上二句标兩門。

    今雙釋也。

    以不盡理故有六道惑趣之乖。

    惑者迷也。

    趣者理也。

    謂迷一道故成六道。

    一原之不窮則衆途扶蔬者。

    衆謂多也。

    途即道。

    以不窮原故有三乘異道乃至五百部也。

    扶蔬謂開廣增盛之義耳。

    殊緻之迹者。

    殊者異也。

    緻理也。

    迹謂足迹。

    即三乘足迹而不泯寂。

    何猶得成佛耶。

    問。

    何故作此釋論字耶。

    答。

    若直釋者。

    應雲交言曰論。

    然今釋論取論意及論功能以釋論。

    非訓名而釋。

    何以知之。

    文雲。

    論之者欲以窮其原盡其理。

    故知就意及功能釋也。

     殊緻之不夷下第三叙造論大宗也。

    大士初建弘誓令九道衆生皆歸一極。

    今遂保着三乘封執六道。

    豈不憂哉。

    是以龍樹菩薩開出者之由路者。

    上是悲心。

    今是悲事。

    又上是大悲内充。

    今方便起救。

    即吐言作論也。

    出謂令六道出分段三乘離變易同免二種火宅所燒。

    故雲出也。

    出必有所因。

    故以十二門為出者之由路。

    假斯路而出也。

    作十二門以正之者。

    六道三乘并皆失道。

    是故稱邪。

    蕩彼邪迷故作十二以正之。

    三乘六道并是邪路。

    今十二門是正路也。

    問。

    雲何令六道回宗。

    答。

    有三畢竟空如百論述之。

    一者六道本來寂滅故畢竟空無六。

    二者虛妄故無六。

    謂六道亦無六趣。

    如渴人見炎内六處水流。

    實無六趣。

    三者諸佛菩薩随六說六。

    亦無六趣。

    如随見水人說有六水。

    實無有六。

    以悟六本不生故。

    六道回宗也。

    三乘徙轍者。

    二乘折法未悟本空。

    大士雖知本空照猶未盡。

    今此論顯畢竟空諸佛行處。

    令三乘人究竟了達。

    故門門之中皆稱畢竟空。

    智度論雲。

    畢竟空是諸佛所行故也(已上)準此可悉。

     (裡書曰) 戲論事。

     大乘玄八不義雲。

    戲論是借譬之名。

    ○于道無所克獲如小兒戲論為耳(文)又雲。

    總括始終。

    凡論相心四句成有所得。

    并是戲論(文) 中論疏第一雲。

    觀法品明戲論有二。

    一者愛論。

    謂于一切法有所著心。

    二見論。

    于一切法作決定解。

    又利根者起見論。

    鈍根人起愛論。

    又在家人起愛論。

    出家人起見論。

    又天魔起愛論。

    外道起見論。

    凡夫起愛論。

    二乘起見論。

    又雲。

    師又約漸舍義明五種戲論。

    第五若有戲論不戲論并是戲論。

    若無戲論不戲論方是不戲論也(已上裡書) 玄。

    問。

    既無法不究。

    無言不盡等者。

    論迹義曰。

    今次解論。

    然論是何為義。

    論是論辨為義。

    隻論辨法相。

    若依睿師序。

    論是盡言為義。

    則雲盡其言窮其慮。

    若一言不盡則衆異扶蔬。

    若一慮不窮則颠倒亂起。

    今盡其言故即衆異息。

    今窮其慮故則颠倒淨。

    是故論則盡言窮慮。

    論功方顯故所以言盡慮窮。

    故論非但盡言亦複盡觀。

    觀非但盡緣亦複盡論。

    中非但盡觀亦複盡論。

    是故今表中觀論名。

    隻欲盡淨諸法。

    不如人解以論欲釋中觀義。

    今道盡言為論者。

    若使外人言是。

    即道龍樹為非。

    若使龍樹言是。

    即道外人為非。

    是即诤诤莫窮。

    雲雲無已。

    若何猶可見。

    若使據其本末得失終自歸龍樹為得。

    外人為失。

    外人為失故言則盡。

    良由外人有言故龍樹有語。

    外人之言既盡。

    龍樹之語亦窮。

    舉譬如張王二人共争一珠。

    張謂是張寶。

    王謂是王物。

    是則兩人各诤紛然未決。

    今據其本末得失終自有歸。

    是張物而王侶志。

    今果是張物王即無言。

    王既無言張亦不語。

    今龍樹外人亦然。

    龍樹實是外人道非。

    今龍樹果是。

    外人無言。

    外人無言既盡。

    龍樹語亦窮。

     問。

    龍樹外人言俱盡。

    那得獨稱龍樹論。

    答。

    雖複二人語俱盡。

    盡有所由。

    良由龍樹檢是非。

    故外人為失。

    外人言則盡。

    外人言既盡龍樹之言亦盡。

    二人言盡功由龍樹。

    所以稱為龍樹論。

    舉譬如兩人相費雖複俱倒而有勝負。

    下者為負。

    上者為勝。

    龍樹外人亦複如此。

    雖複俱息言。

    龍樹為勝。

    外人為負。

    是故種為龍樹論也。

    十二門論疏曰。

    問雲何名論。

    答。

    直語稱說。

    交言曰論。

    但論有二種。

    一者盡言。

    二者不盡言。

    如小乘論等。

    雖複破邪邪猶未窮。

    雖複顯正正猶未極。

    言既有餘。

    不能以盡言釋論。

    若随分稱盡。

    義亦可然。

    至如方等諸論。

    無邪不窮無正不顯。

    言既暢盡故以盡言稱論。

    又小乘之論雖顯至理無言。

    未知言即寂滅。

    故不得以盡言。

    釋論。

    大乘之論非但能顯無言。

    而即言寂滅故。

    是盡言為論。

    具此二種盡言故雲盡言。

    釋論準此可悉。

     玄。

    跋摩具辨二空照猶未盡者。

    十二門疏曰。

    波若正觀能窮原盡理。

    照無不周故稱盡法邊底。

    中論序疏曰。

    大覺曠照者此舉大得也。

    對二乘生滅之小。

    了一切無生畢竟空。

    稱為曠照。

    又二乘但得人空不得法空。

    名為小智。

    大乘具得二空稱為曠照。

    又二乘亦得二空。

    但是折法明空故稱小智。

    大乘得自性空自相空。

    稱為曠照。

    又二乘但得三界内人法空。

    名為小智。

    大乘得三界内外空。

    名為曠照。

    又二乘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名為小智。

    大乘見空及以不空。

    故稱曠照。

    準此等釋而可見矣。

     問。

    成論說二空其相雲何。

    答。

    如彼論第十身見品曰。

    又經中說。

    若知諸法無自體性即能入空。

    故知五陰亦空。

    又第一義空經中。

    說眼等以為第一義谛故無。

    世谛故有。

    大空經中說。

    若言是老死者若言是人老死。

    又羅陀經中說。

    佛語羅陀。

    五陰散壞破裂令滅不現。

    爾時乃名空相具足。

    又破裂散壞分折衆生令不現在。

    是經中說五陰無常衆生空無。

    先經中說五陰散滅。

    是為法空。

    聰法師疏曰。

    此明人法二空也。

     (裡書雲) 玄道事。

     涅槃無名論玄得章曰。

    玄道在于絕域故不得以得之。

    妙智在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矣。

     中論疏第一雲。

    此論但應破洗迷執。

    蕭焉無寄玄道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