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試妄言之)汝以妄聽之奚(若正聽妄言。
複為太早計也。
故亦妄聽之何)
彼莊子疏曰。
瞿鵲子問(至)而事之也。
疏務猶事也。
諸于也。
瞿鵲是長梧弟子。
故謂師為夫子。
夫體道聖人忘懷冥物。
雖涉事有而不以為務。
混迹塵俗泊爾無心。
豈措意存情。
徒于事物。
瞿鵲既欲請益。
是以述昔之所聞者也。
不就利不違害(至)無所避就。
疏違避也。
體窮通之開命。
達利害之有時。
故推理直前而無所避就也。
不喜求(至)直取不怒。
疏妙悟遠也。
從故物求之而不忻喜矣。
不緣道(獨至者也)疏夫聖智凝湛照物無情。
不将不迎。
無生無滅。
固不以攀緣之心行乎虛通至道者也。
無謂有謂(至)此無謂也。
疏謂言教也。
夫體道至人虛夷寂絕。
從本降迹感而遂通。
故能理而教。
無謂而有謂。
教而理有謂而無謂者也。
而遊乎塵垢(至)皆塵垢也。
疏和光同塵。
處染不染。
故雖在嚣俗之中。
而心自遊塵垢之外者矣。
夫子以為(至)以為奚若。
疏孟浪猶率略也。
奚何也。
若如也。
如何所謂不緣道等乃窮理盡性。
瞿鵲将為妙道之行。
長梧用作率略之談。
未知其理如何。
以何為是。
長梧子曰(至)足以知之。
疏聽瑩疑惑不明之貌也。
夫至道深玄非名言而可究雖複三皇五帝乃是聖人而诠辨正理不盡其妙。
聽瑩至竟疑惑不明。
我是何人猶能曉了。
本亦有作黃字者則是軒轅。
且汝亦大(至)逆計之徒也。
疏鹗即鸠鳥。
賈誼之所賦者也。
大小如雌雞而似斑鸠。
青綠色。
其肉甚美增作羹炙。
出江南。
然卵有生雞之用。
而卵時未能司晨。
彈有得鹗之功。
而彈時未堪為炙。
亦猶教能诠于妙理。
而教時非理。
今瞿鵲才聞言說将為妙道。
此計用之太早。
予嘗為汝(至)亦可妄聽之何。
疏予我也。
奚何也。
夫至理無言。
言則孟浪。
我試為汝妄說。
汝亦妄聽何如。
亦言奚者即何之聲也(已上)
玄簽神注曰。
莊子雲。
夫子以為孟浪之言。
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
孟武黨切。
浪如字。
亦力蕩切。
孟浪猶漫瀾無所取舍之謂也。
又是不精要之貌也。
亦是率略之義(備檢釋同此矣)
玄。
言之似極而未始詣者。
序疏曰。
文精而理詣也。
又曰。
簡而必詣者。
删其煩文為簡。
狹文必秤理為詣也。
準此等釋。
今之三玄其言似極而其理未詣。
故雲而未始詣也。
玄。
推之似盡而未讵至者。
謂三玄且似盡理。
而再尋其理。
無誰皆至極。
故雲未讵至也。
讵訓為誰。
玄。
内則朗鑒三世者。
謂佛以三達了達三世。
故三達或名三明。
然其三達正俱在佛。
分複通菩薩。
三明即共二乘無學。
是六通中宿命天眼及漏盡也。
仁王疏一曰。
三達者。
宿命達天眼達漏盡達。
此三能知自他事虛及實。
名為達。
涅槃疏曰。
然六通中有通有明有力。
若是外道所得。
但是通而非明。
二乘所得亦通亦明。
若佛所得亦是通亦明亦是力也。
又彼疏曰。
二乘人無三達。
如來有三達。
義章曰。
明共二乘達唯如來。
問。
達複通菩薩耶。
答。
仁王疏曰。
通理三達是佛得。
菩薩随分。
亦雲仰習果德。
問。
涅槃疏曰。
若是神足與他心此是示現而非明。
是神足即能變化。
令人知之。
他心即了其心中事。
故是示現。
示現非明者非是三明(雲雲)然彼疏第十三釋十号中明行足文曰。
若是三達名三明者。
宿命明知過去。
他心知未來。
漏盡知現在。
雲何二處釋如此相違耶。
又他心知現在。
何知其未來。
又三明以天眼為數。
今何不取天眼而取他心耶。
答。
于三達有二廢立。
一者以天眼知未來。
如仁王疏辨。
二者取他心通如常十三釋。
彼疏第六曰。
如來有三達之智。
既有未來達照未來根緣。
既言照根緣。
即知是他心智。
如十力中根上下智力是他心智也。
此則三達有二義故。
異說不相違矣。
問。
天眼能見現在色塵。
何為照了未來世耶。
答。
法師品疏曰。
小乘人雲天眼但見色法也。
天眼通因天眼為方便故。
發天眼智能知未來生死等事。
問。
小乘自言天眼通知未來此死生彼。
今何判言但見色法耶。
答。
天眼者是眼根故但見色法。
又天眼通正是眼識相應慧故。
亦但見色。
但緣現在。
其知未來者但是天眼所引之勝智耳。
問。
若爾可大小其義同。
何簡言小乘人耶。
答。
依此釋者。
但以天眼為方便而發其别智。
知未來者是小乘義耳。
若依大乘。
諸佛菩薩即以天眼見未來世。
不勞别智也。
(裡書雲)
三明事。
義章六通義雲。
問曰。
宿命天眼漏盡經說為通。
複說為明(文)又雲。
三達有何差别通釋義齊。
于中别分非無差别。
其相如何。
如龍樹說。
直知過去八種事等名宿命通。
于中過去知業知果因緣道理名宿命明。
知未來世死此生彼名天眼通。
知業知果因緣道理名天眼明。
直知漏盡名漏盡通。
知更不生名漏盡明。
又知從道得滅不同亦名為明。
于如是等知之窮盡說為三達(文)中論疏記上(仙光)雲。
三達亦名三明。
亦雲三通。
亦名三才。
就六通中過去達是宿命通。
現在達是漏盡通。
未來達是天眼通。
就因果中。
三達就果位。
三明就因位(文)(已上裡書)
玄。
外則五情未達者。
謂眼耳鼻舌身五情祇同于泛人。
而不通達無礙。
故雲未達也。
玄。
内則說六通窮微者。
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以為六通。
身通亦名如意亦名神足。
法華疏三曰。
經或雲。
菩薩得于五通。
或得六通。
凡有二義。
一始行菩薩但得五通。
二法身菩薩得于六通。
又菩薩煩惱已盡。
形凡夫已盡。
故言得六。
餘有習氣。
比佛未盡故言得五神通。
問。
凡夫亦得五神通耶。
答。
大品疏曰。
數論明五通與凡夫共。
漏盡獨聖人也。
涅槃疏曰。
若是薩婆多成論等所解。
雲凡夫亦得五通。
若是雪山部。
聖人得五通。
凡夫不得。
而今外道飛行自在等者。
此是其若得滅道術。
或是鬼神等依助故能爾。
不名為通。
諸所解釋不出此二。
問。
得通有幾種耶。
答。
涅槃疏曰。
有四種得。
一者修得。
二者報得。
三者功德得。
四者生得。
言修得者即是修習所得。
言報得者以修因故。
報得此通亦得。
如生色界則報得此通。
功德得者。
如持法華經。
上為持經而自得功德莊嚴六根也。
生得者。
如生在人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