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三

首頁
    (此雲天寂)至三百年初。

    筏蘇蜜多羅造品類足論。

    六千頌(即是舊衆事分毗昙也)又造界身足論。

    廣本六千頌。

    略本七百頌(筏蘇蜜多羅此雲世友)至三百年末。

    迦多衍尼子造發智論。

    二萬五千頌。

    後代誦者廣略不同。

    一本一萬八千頌。

    一本一萬六千頌。

    此本即是和尚所翻。

    前六論義門稍少。

    發智一論法門最廣。

    故後代論師說六為足。

    發智為身。

    此上七論是說一切有部根本論也。

    和上唯施說足論未翻。

    餘六論皆悉翻訖。

     玄。

    釋論雲。

    目連和須密及餘論師共造者。

    彼論第二說佛說毗昙。

    阿難集之已。

    又問曰。

    八幹度阿毗昙六分阿毗昙等從何處出。

    答曰。

    佛在世時法無違錯。

    佛滅度後。

    初集法時亦如佛在。

    佛後百年。

    阿輸迦王作般阇于瑟大會。

    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别部名字。

    從是以來展轉至姓迦旃延婆羅門道人。

    智慧利根盡讀三藏内外經書。

    欲解佛法故作發智八幹度經。

    初品是世間第一法。

    後諸弟子為後人不能盡解八幹度。

    故作鞞婆沙。

    有人言。

    六分阿毗昙中第三分八品名分别世處分。

    此之一是目犍連作六分中初分八品。

    四品是婆須蜜菩薩作。

    四品是罽賓阿羅漢作。

    餘五分是諸論議師所作。

    有人言。

    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

    故作阿毗昙。

    後犢子道人等誦讀。

    乃至今名為舍利弗阿毗昙。

    摩诃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勒。

    (雲箧藏也)乃至今行南天竺。

    諸論議師皆是廣解佛語。

    故準此六本毗昙中前四本及六足論者。

    智論所載。

    法勝毗昙法救毗昙二本後所造也。

    又有人雲。

    八犍度是發智同本也。

     問。

    有雲。

    六足發智并是薩婆多部論也。

    此義雲何。

    答。

    薩婆多專弘此論。

    如經部雖以經為定量。

    而經非但是經部之經。

    此亦如是。

    非此論但是有部論也。

    然下文言。

    而阿毗昙是十八部内薩婆多部者。

    謂此部專學毗昙。

    故呼于阿毗昙人。

    非指于論。

    猶如言經部矣。

     玄。

    複有甘露味毗昙二卷等者。

    開元錄曰。

    阿毗昙甘露味論二卷。

    或雲甘露味阿毗昙。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

    失三藏名(已上)中論疏記雲。

    所言瞿沙人者。

    新譯論雲尊者妙音也(文) 玄。

    毗昙雖部類不同大宗明見有得道也者。

    下文曰。

    依毗昙宗。

    三乘則同見四谛。

    然後得道。

    述義曰。

    見有得道者。

    有謂四谛妙有。

    以能分别知十六無漏及四谛理故名入觀。

    而離凡夫颠倒分别。

    雖複得人空。

    于五陰法内見有故名見有也。

    涅槃品疏曰。

    小乘二師者。

    一毗昙計無為涅槃。

    是常是善。

    本自有之。

    在煩惱外。

    後斷煩惱起得得之。

    屬于行善。

    二者成實明涅槃但是無法非三性攝。

    從善因得。

    義說為善。

    準此可知。

     (裡書雲) 見有得道事 中論疏述義中卷雲。

    見有得道者。

    有謂。

    四谛妙有以能分别知十六無漏及四谛理故名入觀。

    而離凡夫颠倒分别。

    雖得人空于五陰法内。

    見有故名見有(文) 三乘位數下雲。

    問。

    此毗昙宗見四谛當相之有。

    何得道何故有空無我耶。

    答。

    但五陰内無人義名之為空。

    不自在義名無我耳。

    不空法故目為見有得道。

    但修戒定慧等有。

    而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故名見四谛當相也(文) 四論玄第十成壞義雲。

    阿毗昙等四谛實有為宗。

    但明人空未明法空。

    見有得道。

    故釋論中引毗昙義。

    聲聞不能證空也(文)同玄第十一開路義雲。

    數論雖殊同明四谛。

    雖複同明四谛複有異處。

    若數人明四谛是實有。

    論人明四谛虛假有。

    四谛是實有故。

    所以見有得道。

    四谛是虛假有故。

    所以見空得道(文)又雲。

    有是生死。

    空是涅槃。

    見有得道。

    隻見生死得道(文)又雲。

    今更約中道實顯。

    就理研檢。

    汝數人雲見有得道。

    那得此有。

    道理之中若有此有。

    可言見有得道。

    道理之中無有此有。

    那得見有得道(文) 大品疏第一雲。

    問。

    何故毗昙有五名而波若有二名耶答。

    不學者謂此非問。

    今明此是問。

    何故今欲波若三名。

    謂境界名實相波若。

    并觀照文字也。

    而毗昙中明有五種毗昙。

    一者自性毗昙。

    二者共有。

    三者方便。

    四者境。

    五者文字。

    言自性者即是無漏慧根。

    是毗昙正體。

    即是真無漏慧也。

    共有者。

    即是與無漏慧同時共起心數。

    及道共色。

    四相等即具三有為。

    共有毗昙體。

    方便者即苦忍前七種方便等體為正無漏慧根。

    作方便故名毗昙。

    境界者則四真谛能生其無漏慧故名毗昙。

    文字者即是說此四種。

    文字能論此四種。

    從所诠真無漏慧故名文字毗昙也。

    而三種波若準得三種毗昙也。

    觀照波若則準自性毗昙。

    實相波若則準境界毗昙。

    文字波若則是文字毗昙。

    此三則同而兩異。

    無有共有波若方便波若。

    然彼家既取苦忍前七方便。

    是有漏為方便毗昙。

    苦忍去是無漏有自性波若。

    今從初地去則無漏觀。

    知波若。

    地前三十心是有漏。

    故為方便般若。

    取此義時。

    亦得而無共有彼若。

    然彼家立有同時心數。

    故有共有毗昙。

    問。

    今時不言有共波若者。

    可得言無心數不。

    解雲不然。

    若言有心數非無心數。

    是大經诤論中。

    應雲說有心數不得我意。

    說無心數應得我意。

    而今言有無并不得意故不可言無心數為是也。

    故知今非是立無心數義。

    所以無有共有波若。

    今明所以無者。

    此明無定明波若。

    不隻有三四五六無量名等也(文)(已上裡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