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五

首頁
    玄。

    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住初歡喜地者。

    中論序疏曰。

    龍樹者。

    依梵音應雲伽那馥力叉。

    伽那者龍也。

    馥力叉者樹也。

    智度論雲。

    童籠摩者龍也。

    馥力叉者樹通名也。

    别名阿阇那。

    如此間梨李樹等。

    問。

    龍樹是何位之人。

    答。

    聖□無方。

    高下未易可測。

    僅依經傳叙其淺深。

    睿公雲。

    功格十地。

    道模補處。

    是窮學之人。

    傳雲。

    智慧日已頹。

    斯人令再耀。

    世昏寝已久。

    斯人悟令覺。

    外國為之立廟事之若佛。

    安知非佛示為菩薩乎。

    匡山遠法師雲。

    名貫道位。

    德備三忍。

    亦十地高仁也。

    依楞伽經。

    大慧菩薩問。

    世尊滅度後。

    佛法何人持。

    佛答。

    大慧汝當知。

    南天竺大國中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

    為人說大乘無上法。

    能破有無見。

    住初歡喜地往生安養國。

    釋此語不同。

    舊雲。

    龍樹是初地人。

    關内姚道安學智度論雲。

    此是龍樹引衆生令入初地。

    而實是十地人也。

    問。

    何依人也。

    答。

    若雲初地則二依人也。

    若是窮學則第四依人。

    乃至如楞伽是第二依。

    如睿師是第四依。

    乃至名貫道位者。

    菩薩位之通名。

    德備三忍。

    謂信順無生也(文) 七百年間有一比丘名曰龍樹等者。

    大師釋曰。

    燃正法炬者即建立正法義。

    謂顯正義。

    此歎外用。

    滅邪見幢者即防護正法義。

    謂防邪義。

    此歎内德(文)問。

    于龍樹出世有異說耶。

    答。

    有異說。

    一者西明師唯識疏引三藏解。

    佛滅後二百年有大菩薩。

    名曰龍樹。

    二者大原三藏曰。

    龍樹佛滅後三百年出南天。

    三者大乘玄曰。

    龍樹菩薩出五百年。

    四者睿師序并百論序疏大論疏等同雲五百三十年出世。

    五者智論說六百年。

    複群家論曰六百年出世。

    六者摩耶經七百歲。

    如今所引。

    七者秘密曼荼羅付法傳第一曰。

    如來掩化之後。

    八百年中有一大士。

    名龍樹。

     問。

    于馬鳴出世亦有異說耶。

    答。

    有異說。

    故序疏曰。

    成實論序是什師去世後作之。

    述什師語雲。

    佛滅後三百五十年馬鳴出世五百三十年龍樹出世。

     玄。

    尋大小乘經等者。

    以上所引二經分大小焉。

     裡書雲。

     龍樹傳雲。

    龍樹菩薩廣明摩诃衍。

    作優婆提舍論偈。

    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

    大慈方便論五十偈。

    中論五百偈。

    令摩诃衍義大行于天竺。

    又造無畏論十萬偈。

    中論出其中(文)法相了義燈雲。

    龍樹菩薩作千部論(雲雲)四論玄雲。

    龍樹菩薩造千部論(雲雲)高野二教論雲。

    龍樹造千部論也(文)中論疏記雲。

    若就本者。

    龍樹亦是往古如來。

    摩诃衍論雲妙雲相如來故也(文)付法藏傳二十四師。

    一迦葉。

    二阿難。

    三商那和修。

    四末田地。

    五□多。

    六彌遮迦。

    七佛^8□難提。

    八佛^8□蜜多。

    九□比丘。

    十富那奢。

    十一馬鳴。

    十二毗羅。

    十三龍樹。

    十四提婆。

    十五羅□羅。

    十六僧佉難提。

    十七僧伽那奢。

    十八鸠摩羅^8□。

    十九阇夜那。

    二十盤^8□。

    二十一摩奴羅。

    二十二鶴勒夜那。

    二十三師子。

    此表二十四師。

    但列二十三師也。

    甚不審也(此依止觀出。

    雲雲)菩提流支楞伽疏雲。

    其龍樹雲。

    前正以大慧阿難傳持等人。

    此持正法。

    依付法藏及摩耶經。

    初迦葉。

    次阿難。

    次商那和修。

    次末檀地。

    次憂波□多。

    如是次第二十五人(雲雲)涅槃疏雲二十三人。

    法華義疏二十五人。

    仁王疏同之。

    中論疏記第二(本)雲。

    入楞伽經第八卷。

    大慧菩薩白佛言。

    佛滅度後是法何人受持。

    佛以偈答。

    于我滅度後。

    南天竺大國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

    住初歡喜地。

    為人說大乘。

    能破有無見。

    往生安養國(文)楞伽經雲。

    妄覺非境界。

    出南天國中。

    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

    能破有無見。

    為人說我乘。

    我乘内證智。

    往生安樂國。

    證歡喜地(文)起信論雲。

    複次衆生初學是法。

    欲求正法。

    其心怯弱。

    次住于此娑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

    懼謂信心難可成就。

    意欲退者。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

    謂以專意念佛因緣。

    随願得生他方佛土。

    常見于佛故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

    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佛界。

    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

    住正定故(文)法藏疏下雲。

    自下第三明防退方法。

    于中有二。

    先明可退之人。

    後當知如來下明防退之法。

    前中二。

    初标行劣。

    于住于此下舉處釋成。

    以其内心既劣外阙勝緣信行難成故将退也。

    防退法中有二。

    初通舉聖意。

    後别引經證。

    前中二。

    初标聖善增。

    二謂以專意下釋顯巧相。

    引經中二。

    先引經。

    後常見佛下釋經文。

    言若觀法身得畢竟往等者。

    但往生之人約有三位。

    一如蓮華未開時。

    信行未滿未名不退。

    但以處無退緣故稱不退。

    二信滿足以去華開見佛。

    入十住位得少分見法身。

    位正定位也。

    三者三賢位滿入初地已去。

    證遍滿法身。

    生無邊佛土。

    如佛記龍樹菩薩等住初地生淨土等也。

    此中畢竟等是後二位也。

     裡書雲 摩耶事。

    摩诃摩耶經一卷。

    彼經雲。

    阿難又言。

    當何名此經雲何奉持。

    佛告阿難。

    我于昔日忉利天上為母說法。

    及摩诃摩耶夫人自有所說。

    複在此母子相見。

    汝可為後世諸衆生次第演說。

    此經名曰摩诃摩耶經。

    亦名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又名佛臨般涅槃母子相見經。

    如是奉持。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

    與母辭别而說偈言。

    我生分已盡。

    梵行久已立。

    所作皆已辨。

    不受于後有。

    願母自安慰。

    不須苦憂惱。

    一切行無常。

    信是生滅法。

    生滅既滅已。

    寂滅為最樂。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

    即便阖棺。

    三千大千世界普皆震動。

    摩诃摩耶及四衆八部悲泣懊惱不能自勝。

    摩诃摩耶問阿難言。

    我子悉達臨滅度時有何教□。

    阿難白言。

    世尊中夜為諸比丘略說教誡。

    又以所說十二部經付屬尊者摩诃迦葉。

    末後□我令助宣布。

    時摩诃摩耶聞此語已。

    又增感絕。

    即問阿難。

    汝于往昔侍佛以來。

    聞世尊說。

    如來正法幾時當滅。

    阿難垂淚而便答言。

    我于往昔。

    曾聞世尊說于當來法滅之後事。

    雲佛涅槃後摩诃迦葉共阿難結集法藏(文)餘如玄文。

     法勝事。

    七百餘年有法勝羅漢。

    作二百五十偈。

    名阿毗昙心也。

     玄雲。

    阿含經雲實名四谛是故當成四谛等者。

    四論玄第十成壞義雲。

    問。

    汝成實論題名成實者。

    是論主自判。

    為當有所承安耶。

    答。

    論師等雲。

    遠承金口。

    非專辄自造也。

    何者。

    增一阿含經第十一卷。

    最初經解四谛竟。

    結言如是比丘有此四谛。

    實有不虛如來最初成此四谛。

    故名四谛。

    是故比丘當成四谛。

    此文證非自心題成實也。

    開善等相傳雲。

    則此文亦證金口所授記也。

    又雲。

    大付法藏經所列。

    最後亦雲師子鉀比丘。

    鉀是铠之異名。

    即知诃梨論師也(文) 玄。

    允屬诃梨者。

    經音義曰。

    弋準反。

    允當也。

    允信也。

     玄雲。

    為成是法故造斯論文。

    四論玄第十成壞義雲。

    成實論具存天竺之正音。

    應雲阇那迦波樓侮優婆提舍也。

    阇那迦亦名毗留。

    此翻為成。

    波樓侮亦名夜陀跋。

    翻為實。

    優婆提舍翻為論。

    問。

    得名雲何。

    答。

    前出論師解不同。

    一仙公招提炎公等雲。

    實是體名。

    成是論用也。

    此論能成于實理。

    故稱成實論也。

    南□仙師引論色相品雲。

    實名四谛。

    為成是法故造斯論也(文)(已上裡書) 玄雲。

    答蓋是通指像末等者。

    四論玄雲。

    問。

    經雲。

    是故比丘當成四谛者。

    犍度四卷雜心婆沙等。

    皆是比丘所造。

    悉明四谛。

    何故得亦的屬诃梨論主耶。

    答。

    開善等舊雲。

    犍度等論乃皆是比丘所造之論。

    悉明四谛。

    然彼論等題秤不名成實。

    唯斯一論獨秤成實。

    故知的允囑诃梨一人。

    今此兩經足可安信也。

    問。

    經雲當成四谛。

    何不名成谛論耶。

    答。

    □得。

    但舊雲。

    實名對虛。

    複欲示此理實有不虛故稱成實也。

    今次第斥破之。

    經雲當成四谛者有義意。

    一通論。

    佛說四谛。

    于未來世無所得。

    小乘四谛須行。

    故言當成義。

    二佛說小乘四谛為大乘者方便。

    遠申大乘究竟理。

    故言當成之語。

    何時言的囑汝。

    成實論主辄取此證金口所說。

    太不自知之。

    又成實論等是有所得。

    反覆佛說無所得。

    小乘宗何得當成耶。

    又罽賓小國之人。

    何時預記(文)又雲。

    又付法藏經雲。

    師子铠比丘者論師。

    據雲即是師子铠如前說。

    今故取彼經檢覓無有此語。

    故不可信也。

    又鉀是有孔也。

    箭何時是铠之甲也(文) 玄。

    答僧睿昔在什公門下等者。

    謂以三論為究竟論出三種證。

    一者引睿師中論序大小對歎之說。

    二者以龍樹為諸國所重故。

    三者羅什聞此論改小執。

    今即第一引中論序也。

    僧睿為翻譯之宗者。

    中論序疏曰。

    僧睿是魏郡長樂人也。

    少出家。

    依僧賢法師為弟子。

    □聽中山康僧朗講。

    年二十四。

    曆遊名邦。

    常弘講說(乃至)什至長安。

    因從請業門徒三千人。

    入室唯八。

    睿為首領。

    又雲。

    老則融睿。

    少則生肇。

    什歎曰。

    傳吾業者。

    寄在道融昙影僧睿乎。

     其論序雲等者。

    序疏曰。

    夫柏梁之構興者。

    第二舉大對小歎。

    又開二别。

    前譬後合。

    柏梁者。

    漢武帝台名也。

    外書釋此自有二家。

    一雲。

    以柏木為梁。

    故雲柏梁。

    此台初成柏木香氣流數十裡。

    元帝以柏梁對拓館。

    以此詳之。

    應是柏木之梁。

    又雲。

    梁有百數。

    故雲百梁。

    茅茨仄陋者。

    茨言次。

    撰次于茅。

    故稱為茨。

    仄者長安偏鵲舍但有一邊。

    故稱為仄。

    陋猶隘義也。

    又柏梁大台即法華長者大宅。

    茅茨仄陋其猶門外草庵。

    睿師一言含内外兩事也。

     □斯論下第二合譬。

    鄙倍者出論語。

    鄙猶鄙惡。

    倍是倍戾。

     玄。

    又如前雲天竺十六大國等者。

    第二以為諸國所重證。

    序疏曰。

    彼總名天竺。

    天竺别開則五。

    次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

    又曰敢者果也決也。

    喉衿要宗事也。

    喉為内要。

    衿為外要。

    故藉以喻焉。

    問。

    指何文标又如前雲耶。

    答。

    中論序曰。

    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玩味斯論以為喉衿。

    今指此詞。

    标如前雲欤。

    序疏釋曰。

    雲天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