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諸國者。
歎此論為諸國所重。
此文秤雲。
凡述二人。
一羅什法師所雲。
故秤雲也。
二秦弘始七年天竺刹利泛舶至長安。
聞羅什門徒三千解大乘之教。
以中百二論咨而驗之。
羅什因為剖柝。
刹利乃頂受絕歎不能已。
已白雲(乃至)敢預是天竺學大乘之流。
無不玩味斯論。
準此釋指于若什公若刹利之舊昔說言前言。
謂如前人雲可訓之。
非指文段前後而言前雲也。
西域記曰。
五印度境周九萬餘裡。
北廣南狹形如半月。
今何言十六大國方八千裡。
九萬與八千豈非懸隔耶。
答今于十六大國中。
且談龍樹恒向化分域。
故言八千裡。
不關印土總域而已。
裡書雲(此裡書上可有欤)
玄雲。
僧睿昔在什公門下為翻譯之宗(文)四論玄成壞義雲。
昔在什法師門下有三千門徒。
得業之者隻八子。
即是八宿也。
人人即作序歎此論。
今略據睿法師一序證究竟大乘論也。
其序雲。
夫百梁之構興等(文)玄雲。
故偏主小乘正歸此論(文)所言偏者偏空也。
正者正法也。
四論玄成壞義雲。
又中論觀行品雲。
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複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也。
大論釋大品經囑累品雲。
須菩提所得空如毛孔之空。
菩薩所得空如十方之空也。
大論第四十六卷雲。
諸摩诃衍中最大也(文)(已上裡書)
又羅什本執小乘等者。
第三以什公聞此論。
改小執證。
百論序疏曰。
常味詠斯論以為心要者。
什本小乘學。
而丘茲王子名沙車是大乘學。
二人深相欽味。
但恨學業不同不得從就。
王子欲化什公。
故一時來其□房。
高聲誦诃耨達經明色空乃至一切法空。
什遙聞之。
明旦問曰。
此是何經而破壞一切法。
答曰。
是大乘經。
又問。
此經以何為義。
答曰。
畢竟空為義。
什曰。
眼見是有雲何言空。
王子問雲。
眼是有者以何為性。
答。
以見為性。
難雲。
若眼以見為性。
應自見眼。
又難曰。
眼一微成耶多微成耶。
若一微成則一微能見。
不假多也。
若一微不見。
多亦不見。
如一盲不見多盲亦爾。
又問。
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
有十方分不名極微。
若無十方分則不名色。
于是什無以對之。
王子因授中百二論與什。
什大重之。
故雲常味詠斯論為心要也。
玄。
以此詳之蓋是究竟無餘之說者。
上舉三證已今總結也。
四論玄第十曰。
今無識人或言三論是偏明破相空論也。
故今明人法。
人法兩明。
正顯究竟大乘論也。
所言人正者龍樹是也。
法正者波若正法也。
問。
此三證□計小乘顯勝。
何必于大乘中為究竟而非偏空耶。
答。
偏空但是小乘。
若于大乘本無淺深。
何此論獨為淺。
又于大乘中為淺者。
是餘師難也。
然今究竟無餘之說者總顯法深也。
裡書雲
何所依據事。
華玄第二雲。
問。
前明得失。
自是舊宗。
今欲安心願聞異說。
答夫欲安神好異者。
蓋是入道之巨累。
通教之尤毒。
今當為子陳之。
夫心有所安則情有所寄。
情有所寄則名有所得。
有所得者則有所縛。
有所縛者蓋是衆累之府藏。
萬苦之林苑。
子欲安神。
事招斯過(文)
心存内外情寄大小事。
肇論述義第五。
然分心情異者。
生法師雲。
心緣法生有用有實。
情附心起有用無實。
非虛情無以妄計。
無心實即情無所附。
此二相資輪轉三有無極者也。
準此可悉矣。
大小俱寂事。
宗鏡錄第五雲。
寶藏論雲。
非有非空萬物之宗。
非空非有萬物之母。
出之無方。
入之無所。
包含萬有而不為事。
應化萬端而不為主。
道性如是。
豈可度量。
見性之時自然披露。
所以古偈雲。
妄息寂則生。
寂生知則現。
知生寂已舍。
了了唯真見(文)
中論疏第七雲。
又有四門。
借異破性是無常門。
以空門破異是名空門。
以相待破空是空空門。
複着空空是不可化門。
以說此不可化即以化外人也(文)玄雲。
失于正理者。
無相妙境也。
影師所言宗之者無相(文)正觀不生(文)影師所言無心妙慧也(文)中論疏述義雲。
無相者體中。
謂至極理。
即中道正觀境也。
以離有無等一切相故曰無相。
言虛宗者。
亦中道正境。
以至虛空寂為諸法本。
故曰虛宗。
無心者不二正觀。
以無其有無等執心故曰無心。
妙慧此亦不二正觀。
以絕存相之□也。
故雲妙慧。
玄雲。
故偏主小乘正歸此論(文)意雲。
偏空小乘論中成論等事也。
法正今之論事也雲也(已上裡書)
總衆教之旨歸等事。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總衆教等者。
以能驗之教顯理。
旨歸者不二中道也。
統群聖等者。
以能诠之人顯理。
靈府者中道佛性也。
如府攝聚一切财物。
中道佛性有恒沙性功德。
若無此性。
雖修一切六度萬行而一向不得之(文)(已上裡書)
玄。
統群聖之靈府者。
元照釋曰。
實惟河源水之靈府。
注曰。
廣大利物曰靈。
深不可見為府。
允堪引俗曰。
如人藏府。
深不可見曰府。
裡書雲
靈府事。
大乘玄二谛義雲。
光宅雲。
二谛者。
蓋是聖教遙泉。
靈智之淵府(文)法藏論廣照空有品雲。
無名名之父。
無色色之母。
為萬物之根源。
作天地之太祖。
為識物之靈。
靈中有神。
神中有身(文)又離微章雲。
夫性離微者為一大法界應化之靈宅。
迷之者則曆劫而浪修。
悟之者則當體而凝寂。
宗鏡錄第三十四雲。
知之一字衆妙之門。
如是開示靈知之心即是真性(文)同錄第五雲。
禅源集雲。
謂一切凡聖根本悉是一法界心。
性覺寶光各各圓滿。
本不名諸佛亦不名衆生。
祇以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性。
随迷悟緣成凡聖之事(文)同錄第六十五雲。
若能窮其靈智之原。
極乎心數之表。
則妙盡其道矣(文)涅槃無名論雲。
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文)又雲道行雲。
心亦不有亦不無。
不有者不著有心之有。
不無者不着無心之無。
何者。
有心則衆德是也。
無心則太虛是也。
衆德止于妄想。
太虛絕于靈照。
豈可止于妄想絕于靈照。
标其神道而語聖心者乎(文)元康師肇論疏曰。
府者府庫。
淵池水深。
府庫财多(文)準此等釋。
以無知般若名靈府欤。
則以無智般若名靈。
則此般若圓備于萬德名府也。
則一智體萬義□圓釋。
此意也。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靈府者中道佛性也。
如府攝聚一切财物。
中道佛性有恒沙性功德(文)(已上裡書)
斷常斯寂事中論疏第九雲。
領其大要。
明内外大小一切有所得之徒。
凡計有一毫法者則堕斷常(文)又雲。
又起斷常障中道。
不發正觀(文)
玄。
既堕是非還同儒墨者。
儒謂孔子。
墨謂墨翟。
故文選注曰。
孔謂孔子也墨墨翟也。
此二人俱仁義為先。
是非決判為本。
今既堕是非。
故雲還同儒墨。
即九流中儒墨是也。
莊周猶不堕是非。
何況佛家。
故莊子曰。
道惡乎隐而有真僞。
言惡乎隐而有是非(道焉不在。
言何隐蔽。
而有真僞是非之名紛然而起)道惡乎往而不存(皆存)言惡乎存而不可(皆可)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榮華(夫小成榮華自隐于道。
而道不可隐。
則真僞是非者行于榮華。
而止于實當。
見于小成而滅于大全也)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儒墨更相是非。
而天下皆儒墨也。
故百家□起各私所見。
而未始出其方也)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則莫若以明(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
無是無非者儒墨之所非也。
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
乃欲明無是無非也。
欲明無是無非則莫若還以儒墨反覆相明。
反覆相明則所是者非是。
而所非者非非矣。
非非則無非。
非是則無是)物無非彼。
物無非是(物皆自是。
故無非是。
物皆相彼。
故無非彼。
無非彼則天下無是矣。
無非是則天下無彼矣。
無彼無是所以玄同也)自彼則不見。
自知則知之。
故曰。
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夫物之偏也。
皆不見彼之所見。
而獨自知其所知。
自知其所知則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則以彼為非矣。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相因而生者也。
已上)
彼莊子疏曰。
道隐于小成。
疏小成者。
謂仁義五德小道。
而有所成得者。
謂之小成也。
世薄時澆唯行仁義。
不能行于大道。
故言道隐于小成。
而道不可隐。
故老君雲。
大道廢有仁義。
言隐于榮華。
疏榮華者。
謂浮辨之辭花美之言也。
隻為滞于華辨。
所以蔽隐至言。
所以老君經雲。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故有儒墨之是非。
疏昔有鄭人。
名緩。
學于求氏之地。
三年藝成而化為儒。
儒者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行仁義之道。
辨尊卑之位。
故謂之儒也。
緩弟名翟。
緩化其弟遂成于墨。
墨者禹道也。
尚賢崇禮。
儉以兼愛。
摩頂至踵以救蒼生。
此謂之墨也。
而緩翟二親則兄弟各執一教。
更相是非。
緩恨其弟感激而死。
然彼我是非其來久矣。
争競之甚起自二賢。
故指此二賢為亂群之師。
是知道喪言隐。
方督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疏天下莫不自以為是。
以彼為非彼亦與汝為非。
因以為是。
故各用己是是彼非。
各用己非非彼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則莫若以明。
疏世皆以他為非。
用己為是。
今欲□非作是□是作非者。
無過還用彼我反覆相明。
反覆相明則所非者非非。
所是者非是。
無非則無是。
無是則無非。
故知是非皆虛妄耳。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疏注曰。
物皆自是故無非是。
物皆相彼故無非彼。
無非彼也則天下無是矣。
無非是也則天下無彼矣。
無彼無是所以玄同。
此注理盡無勞别釋。
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疏自為彼所彼。
此則不自見。
自知己為是便則知之。
物之有偏也。
例皆如是。
若審能見他見自。
故無是無非也。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疏夫彼對于此。
是待于非。
文家之大體也。
今言彼出于是者。
言約理微。
舉彼通勢也。
故示舉彼明此舉是明非也。
而彼此是非相因而有。
推求分折。
即體皆空也。
玄。
答二是生乎夢虎等者。
二谛章下卷曰。
師為此義故雲迷故有。
悟則不有有。
作此語正為對夢虎空華義。
彼解悟時都無所見。
今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