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六

首頁
    玄。

    至三百年初迦旃延尼子去世便分成兩部等者。

    部執論曰。

    上座部住世若幹年。

    至第三百年中。

    有小因緣分成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二雪山住部。

    亦名上座弟子部。

     宗輪論曰。

    上座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

    三百年初有小乖诤。

    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二即本上座部。

    轉名雪山部。

    十八部論曰。

    至三百年中。

    上座部中因诤論事。

    立為異部。

    一名薩婆多。

    亦名因诤。

    先上座部亦名雪山部。

     文殊問經曰。

    于百歲内。

    從體毗履(此言老宿)出十一部。

    于百歲内出一部。

    名一切語言(律主執三世有。

    故齊一切可語言也)于百歲内。

    從一切語言出一部。

    名雪山(即律主居處也) 抄批曰。

    其上座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

    三百年初有少乖诤。

    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二即本上座部。

    轉名雪山部。

    真谛雲。

    從迦葉之後至三百年。

    無有乖競。

    至三百年中有少因緣分成兩部者。

    上座弟子部唯弘經藏。

    不弘律論兩藏故。

    上座部說雲。

    佛在忉利天說阿毗昙。

    爾時迦葉阿難皆不随佛上天。

    悉不聞佛說毗昙藏。

    故今不弘也。

    律者有開遮。

    随有緣不定。

    故不可依也。

    毗昙則廣解諸義。

    雖與經相應。

    亦有過根本者。

    經是根本。

    無開遮增減之過。

    律與毗昙并是末。

    末不及本。

    弘本攝末。

    故唯弘經不弘餘二藏也。

    事事依經以為規矩。

    經中所明教正無曲。

    故此部皆道德勝餘部也。

    從迦葉已來至優波及多。

    專弘經藏。

    相傳未異。

    以後稍棄根本漸弘毗昙。

    至迦旃延子等棄本取末。

    所說與經不相符。

    欲刊定之使改末歸本。

    固執不從。

    再三是正。

    皆執不回。

    因此分成異部。

    故曰以小因緣也(賓雲。

    至此時中。

    迦多衍尼子造發智論盛引毗昙。

    故乖诤也)言小因緣者。

    對大衆部分破因緣。

    故曰小也。

    其大衆部分破緣由。

    謂外道入此部中出家。

    競亂佛法其事紛然。

    分成多部。

    此是大因緣也。

    此部自所弘異。

    故分成别。

    非關外緣。

    故言小也。

    以三藏約部。

    悉有偏弘義。

    上座部偏弘經。

    薩婆多部偏弘毗昙。

    正量部偏弘律也。

    一說一切有部者。

    真谛雲。

    此部明一切所知不過六種。

    即是三有為。

    三有為即三世也。

    三無為。

    三無為者即虛空思擇滅非思擇滅。

    詺此六種為一切。

    此六皆是有故言一切有。

    其說一切有義故。

    用标部名故曰也。

    亦名說因部者。

    此部立義廣出所因故也。

    文殊問經名一切語言。

    經雲一切可惜語言也。

    其語言者即是說也。

    二雪山部者。

    真谛雲。

    此部見前紛诤不除。

    不欲與同處。

    遂相随入雪山住避之。

    因所住處作名故曰也。

    即是上座部轉名雪山部也。

    經中乃于體毗履外更數雪山謬也。

    慈恩疏曰。

    論其上座部至一味和合。

    述曰。

    自下第二明從上座部所分之部。

    于中有四。

    一顯法淳正多載猶同。

    二明至三百年因诤分部。

    三時澆部起。

    四結列部名。

    此即初也。

    此部根本迦葉住持。

    後有近執滿慈慶喜等助揚其化。

    聖者相繼。

    所以二百年前殊無異诤。

    故言經爾所時。

    一味者顯法無差。

    和合者明人不诤也。

    論三百年初有少乖诤。

    分為兩部。

    述曰。

    此即第二至三百年因诤分部。

    此中或說二百年餘。

    第三百年之首故言三百年初。

    上座部本弘經藏。

    以為上首。

    以律對法為後弘宣。

    非是不弘律及對法。

    然不以為首。

    至三百年初。

    迦多衍尼子出世。

    于上座部出家。

    是弘對法。

    後弘經律。

    既乖上座本旨。

    所以鬥诤紛纭名少乖诤。

    不同大天乖诤也。

    又解。

    未必此時迦多衍尼子生。

    但執義不同。

    遂為乖诤。

    且如大天五事。

    上座猶行此時之中。

    有不許者。

    既乖本旨。

    所以遂分兩部。

    兩部者何。

    論一說一切有部至轉名雪山部。

    述曰。

    自下第三時澆部部起。

    七時部分。

    分為七段。

    說一切有者。

    一切有二。

    一有為。

    二無為。

    有為三世。

    無為離世。

    其體皆有名一切有。

    因言所以。

    此部諸義皆出所以廣分别之。

    從所立法為名。

    稱有部也。

    其本大衆部共之。

    傳承迦葉之教。

    故上座部者轉名雪山部。

    上座弟子本弘經教。

    說因部起多弘對法。

    既閑義理能伏上座部僧。

    說因時遂大強。

    上座于斯乃弱。

    說因據舊住處。

    上座移入雪山。

    從所住處為名稱雪山部。

    若從所襲名上座部。

    又西域之言。

    呼冬分時為雪風。

    雪山中風流行于世。

    号為冬分。

    故言雪風。

    今此上座賢聖漸少。

    宗義微弱。

    人不流通。

    說一切有聖者博多。

    理趣強盛。

    人皆學習。

    上座之不行如雪風相似。

    言其論弱也。

    又上座既是根本。

    應在說因之之前。

    但以聖少義弱。

    所以列之于後。

     裡書雲 四過事 中論疏記雲。

    所言過者。

    玉篇古化反。

    ^6□也度也誤也轶也越也貢也曆也。

    又音古和反。

    今須度訓(文)(已上裡書) 玄。

    三百年從薩婆多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者。

    部執論曰。

    于第三百年中。

    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可住子弟子部。

    宗輪論曰。

    後即于此第三百年。

    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

    名犢子部。

     十八部論曰。

    即此三百年中于薩婆多部中更生異部。

    名犢子。

    文殊問經曰。

    于百歲内。

    從雪山出一部。

    名犢子(律主姓也) 抄批曰。

    後即于此第三百年。

    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

    名犢子部。

    上古有仙染犢生子。

    此之種也。

    真谛雲。

    名可住子部。

    羅怙羅是舍利子弟子。

    可住子是羅怙羅弟子。

    弘舍利弗阿毗昙也。

    智論第二亦雲。

    犢子道人等讀誦舍利弗阿毗昙也。

    慈恩疏曰。

    犢子者律主姓也。

    上古有仙居山靜處。

    貪欲起已不知所之。

    近有母牛因染生子。

    自後仙種皆言犢子。

    即婆羅門姓也。

    佛在之日有犢子外道。

    歸佛出家。

    如涅槃經說。

    此後門徒相續不絕。

    至此分部。

    從遠襲為名。

    言犢子部。

     文殊問經雲犢子部。

    注雲律主姓是也。

    真谛法師雲可住子弟子部。

    謂羅□羅舍利子弟子。

    皤雌子是羅□弟子。

    弘舍利子所說。

    因以部分名為可住。

    可住仍言上古有仙名可住。

    今此律主母。

    是彼種從母為姓。

    名可住子。

    此理難解。

    幸願詳之。

     裡書雲 中論疏記第二(末)雲。

    言薩婆多者梵語。

    此雲說一切有。

    一切有有二。

    一有為。

    二無為。

    有為三世。

    無為離世。

    其體皆有。

    名一切有。

    從所立為名也(已上裡書) 玄。

    次三百年中從可住子部複出四部等者。

    部執論曰。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可住子弟子部又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乘部。

    三正量弟子部。

    四密林住部。

    宗輪論曰。

    次後于此第三百年。

    犢子部中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胄部。

    三正量部。

    四密林山部。

     十八部論曰。

    即此三百年中。

    犢子部複生異部。

    一名達摩郁多梨。

    二名跋陀羅邪尼。

    三名彌離。

    亦言三彌底。

    四名六城部。

     文殊問經曰。

    于百歲内。

    從犢子出一部。

    名法勝(律主名也)于百歲内。

    從法勝出一部。

    名賢(律主名也)于百歲内。

    從賢部出一部。

    名一切所貴(律主為通人所貴也)于百歲内。

    從一切所貴出一部。

    名^7□山(律主居也) 抄批曰。

    次後于此第三百年。

    從犢子部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經名法勝部是也。

    有法可上故名法上。

    二賢胄部。

    蓋部主是賢徒衆之胄。

    胄苗族也。

    三正量部。

    刊正無謬故也。

    經名一切所貴部。

    四密林部。

    山有密林。

    部主居之。

    經名^7□山部也。

    真谛雲。

    此四部釋舍利弗阿毗昙。

    義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