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二

首頁
    修密多羅莊嚴雲) 今案上座部。

    亦名雪山部。

    故不别開之。

    成二十部也 玄教迹義雲。

    從大衆部。

    分為九部。

    一名大衆部。

    二名一說部。

    三名出世部。

    四名窟居部。

    五名多聞。

    六名施設論部。

    七名枝提部。

    八名阿婆羅部。

    九名郁他羅部。

    三百年中。

    上座部。

    因诤論事。

    分為十一部。

    一名薩婆多部。

    二名雪山部。

    三名犢子部。

    四名達摩郁多羅部。

    五名跋陀耶屍部。

    六名三彌底部。

    七名六城部。

    八名彌沙塞部。

    九部昙無德部。

    十名迦葉維部。

    十一名修羅論部(上座部亦名雪山部。

    故不更列之。

    九與十一合二十部) 又雲。

    于佛滅後二百年中。

    從上座部。

    出薩婆多部(文明五部文也。

    可考他之) PICT70022601.GIF/PIC 問。

    中論玄意。

    上座部本末合。

    有十二部。

    大衆合有八部。

    教迹義雲。

    大衆分九。

    上座十一。

    如何相違耶。

    答。

    四論玄雲。

    什雲僧祇出九。

    上座十一也。

    上座出十二部。

    此是近代胡僧所說。

    今以十一為定(略)今案。

    中論玄。

    依真谛部執論教迹義。

    依關中說。

    問。

    關中所出。

    十八部論雲。

    上座部中。

    分為十二部(雲雲)何雲依什師上座部分十一部耶。

    答。

    教迹義列名。

    全同十八部論。

    而雲上座分為十一。

    均師章同之。

    然十八部論。

    合前後名列有十二。

    然論自雲先上座部亦名雪山部。

    又出二十部。

    計不别。

    出上座部義。

    又但名十八部論。

    不雲十九。

    若上座十二者。

    末宗有十一部。

    然雲大衆部有九。

    末即有八。

    若定上座末十一者。

    豈非十九。

    何名十八部耶。

    故知什意。

    上座本末。

    是十一也。

    問。

    上座或十一。

    或十二可爾。

    大衆部或八或九。

    何故不同耶。

    答。

    十八部論。

    宗輪論并雲。

    外道大天。

    出家時有三部。

    支提迦(新名制多山)阿婆羅陀羅(新名西山)郁多羅施羅北山。

    真谛部執。

    阙無西山。

    故減一數也。

    問。

    文殊問經與部執論同雲。

    僧祇有八。

    而雲隻底舸東山北山。

    此亦同。

    羅什論僧祇有九說出三山女何耶。

    答。

    隻是相傳不同。

    安可會通之。

    若欲論者。

    羅什論辨唐譯。

    有說假部。

    亦出支提等三山。

    部執論有分别說。

    即說假部也。

    而無西山。

    文殊問經。

    以東山替西山。

    而阙無說假部。

    經不明。

    宗計異。

    今案。

    東西者。

    隻是傳者。

    取名異耳。

    經阙說假部。

    真谛無西山者。

    亦是傳者不同耳。

    又若欲會者。

    同雲八部。

    故說假即東山部。

    同無西山也。

    問。

    中論玄雲。

    法尚部。

    舊昙無德。

    而舊論。

    以法護為昙無德者。

    法護出自正地。

    法尚出自犢子。

    何故違耶。

    答。

    舊者隻是先舊所傳。

    非的關十八部論(然未決疑)問。

    經部者。

    新舊皆雲。

    四百年出。

    玄論獨雲三百年者何。

    答。

    上座中諸部出時。

    多在三百。

    故且乘文勢。

    亦雲三百或四百。

    初從大數雲三百。

    或相傳不同。

    更可尋之。

    問。

    五部者何。

    答。

    中論安證記出二說。

    一雲即婆娑五百羅漢。

    一雲别有五百部。

    初義意。

    五月百羅漢。

    各有部衆也 中論玄雲。

    所言五百部者。

    智度論釋波若。

    信毀品雲。

    佛滅度後。

    五百歲後。

    有五百部。

    ○執諸法有決定相。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雲雲)(六十二文也) 又雲。

    六百年間。

    五百羅漢造毗婆娑(取意)五百年後。

    即是六百年間。

    龍樹出世。

    正由此耳 智度論六十二雲。

    是聲聞人。

    着聲聞法。

    佛法過五百歲後。

    各各分别。

    有五百部。

    從是以來。

    以求諸決定相故。

    自執其法。

    不知佛為解脫。

    故說法而堅着語言。

    故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

    如刀傷心。

    皆言決定之法。

    今雲何言無(文)(傷者損也心者内心也) 問。

    方廣道人何人耶。

    答。

    是偏空人也。

    問。

    大小乘中是何耶。

    答。

    或大乘。

    或小乘。

    然正學大乘人。

    方廣即是大乘名也 三論玄雲。

    次學大乘者。

    名方廣道人執于邪空(等文)二谛章上雲。

    小乘不識二谛者。

    則是前方廣薩衛兩人(文)又雲。

    次方廣不識二谛者。

    未知此人何學。

    波若若小乘學。

    則推畫起邪見有分。

    既無諸分。

    亦無于有起邪見。

    波若大乘學。

    即聞大乘說起邪見。

    聞大乘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

    故空。

    若都畢竟空。

    雲何分别有罪福報應等。

    若有罪福。

    即不應空。

    推畫空便起空見也(雲雲) 裡書雲 他宗雲。

    構畫分别(雲雲)玄佛性義雲。

    豈非背自師作推畫(雲雲)(已上裡書) 推畫者。

    以惡惠推求所有。

    便畫都無所有。

    故雲推畫也。

    又畫字應作畫字。

    推畫見佛性義也。

    此類雖聞大乘而堕小乘。

    如大衆部多聞分别部等也。

    然方廣者。

    隻是大乘異名。

    正是大乘中執空者也 中論疏記上雲。

    方廣道人。

    即一說部宗。

    諸法但名。

    都無體相雲。

    三論玄雲。

    此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名。

    故雲一說(文)此自大衆部中出(雲雲)大論一雲(特子比丘說五衆和合。

    有人法五法藏中。

    不可說法藏。

    攝一切有。

    道人言。

    陰界入有。

    于中無人。

    此取意抄之) 方廣道人言。

    一切法不生不滅。

    空無所有。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文) 二谛上雲。

    次方廣道人。

    計一切法性空。

    如龜毛兔角。

    無因果君臣父子忠孝之道(雲雲) 又雲。

    ○方廣明諸法空。

    失于二谛○故中論初雲。

    聞大乘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空(雲雲) 問。

    于小法有四種門。

    爾者其四種者。

    何等耶。

    答(雲雲)三論玄雲。

    又釋論雲。

    有四種門。

    一者阿毗昙門。

    二空門。

    三昆勒門。

    此雲箧藏也。

    罪空非有門。

    不得波若方便。

    學毗昙門則堕有見。

    學于空門則堕空見。

    學昆勒門則堕亦空亦有見。

    學非空非有門則堕愚癡論。

    若得波若。

    心無染着。

    随機适化。

    通道利人。

    無相違背。

    而成實毗昙。

    各執空有。

    互相排斥。

    障道增見。

    皆失佛旨也(文)(昆者平聲古渾反。

    法并玄第二引此說同之) 論十八雲。

    ○如是等種種異說。

    無智聞之。

    謂為乖錯。

    智者入三種法門。

    觀一切佛語。

    皆是實法。

    不相違背。

    何等是三門。

    一者蜫勒門。

    二者阿毗昙門。

    三者空門。

    ○蜫勒有三百二十萬言。

    佛在時。

    大迦旃延之所造。

    佛滅度後。

    人壽轉減。

    憶識力少。

    不能廣誦。

    諸俾道人撰為三十八萬四千言。

    若入蜫勒門。

    論識則無窮(雲雲)大論第二雲 裡書雲 大論二雲。

    摩诃迦旃延。

    佛在時解佛語作蜫勒。

    蜫勒秦言箧藏也(乃至)今行于南天竺(雲雲) 又雲。

    如是等分别一切法。

    亦名阿毗昙。

    為阿毗昙三種。

    一者阿毗昙八犍度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

    二者六分略說三十二萬言。

    三者鞞勒略說三十二萬言。

    鞞勒廣比諸事。

    以類相從。

    非阿毗昙也(已上裡書) 又雲。

    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

    入阿毗昙門。

    則堕有中若入空門。

    則堕無中若入蜫勒門。

    則堕有無中(文) 維摩經疏雲 四論玄十雲。

    ○大迦旃延。

    造昆勒論。

    亦雲鞞勒論。

    釋論注雲。

    秦為箧藏也。

    ○若入此法門。

    論義則無窮。

    明諸法并是假施設。

    故俱舍論引如假施設說。

    成論亦雲。

    假施設經中說。

    即是彼經論也(文)(昆字論作蜫即同音也。

    均師章雲。

    亦雲鞞者卑音又步迷反。

    今推雲。

    昆之濫。

    又蜫鞞之近故緻此謬謂欤) 問。

    論既說三門。

    玄中何雲四門耶。

    答(雲雲)可尋之。

    義準釋欤。

    若約四種釋義。

    雲之者。

    應是無方釋義所攝也(引一中解無量之文證無方釋義也)問。

    成實論許假名有。

    應是亦有亦無門。

    若以假有。

    從實無。

    但說空亦廢假。

    偏論實者。

    蜫勒門亦應是空門。

    諸法皆假施設故。

    即實無耶。

    答。

    成實專明性空義。

    昆勒專明假有。

    假有望實有。

    名為非有。

    望性空。

    為非空。

    然就道理。

    即與成實不相違。

    同是假有實無故。

    若約分别法相。

    即毗昙類。

    以施設足論。

    是六足論所攝。

    玄雲。

    複有六分毗昙者。

    即應是六足論也(更尋之) 問。

    北地攝論唯識佛地等論。

    為是今論所破欤。

    又瑜伽顯揚辨中邊等論如何。

    又掌珍比量方便心等論。

    必可依憑欤。

     裡書雲。

    鋤智光(鋤田寺籠居處也非公請時所住耳) 仙光疏記中雲(疏第三卷處)點同破者。

    就一異事。

    其執并同悉破之。

    故點者就也(雲雲)内道執着同外道。

    破外即破内道。

    小乘執着同外道。

    故破外道則破小乘也。

    大乘執着同小乘。

    故破小乘即破大乘。

    名之為點同破也(已上裡書)答。

    馬鳴龍樹提婆天親等。

    并是所宗。

    青目等注。

    非名為規模(因中三藏正乖阙。

    昙影法師。

    顯四處之失等也。

    如唯識十大論師等者。

    亦如青目之類。

    非必所許。

    佛地論雲。

    大乘正法千年已前。

    清淨一味也。

    若約時代謂之者。

    且千年以前。

    正法中所制用之。

    以後諸論。

    非定量。

    舊俱舍序雲。

    世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