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二

首頁
    既知以二谛為宗。

    即是以中道為宗事。

    爾者無以何知以二谛為宗耶。

    答 中論玄雲。

    問。

    何以得知。

    此論用二谛為宗耶。

    答。

    略有三種。

    一者璎珞經佛母品。

    明二谛不生不滅。

    乃至不來不去。

    今論正明八不。

    故知即是于二谛。

    ○二者青目序論意。

    明外人失二谛。

    ○龍樹為是等故。

    造此中論。

    ○三者開内昙影中論序雲。

    ○其要歸會通二谛。

    今還述舊釋。

    故知二谛為宗(文。

    上文在此之次也) 問。

    百論以何為宗耶。

    答。

    以二智為宗也。

    問。

    百論空品自雲。

    破邪申二谛。

    何違論文。

    雲以二智為宗耶。

    答 中論玄雲。

    百論破邪申二谛。

    具如空品。

    未說亦以二谛為宗。

    但今欲與中論互相開避。

    中論以二谛為宗。

    百論用二智為宗。

    即欲明谛智互相成也(文)問。

    何以知以二智為宗耶 又雲。

    提婆與外道。

    對面擊揚。

    鬥一時權巧智慧。

    但提婆權智。

    巧能破邪。

    巧能顯正。

    而實無所破。

    亦無所顯。

    故名實智(雲雲) 問。

    十二門論以何為宗耶。

    答。

    以境智為宗也。

    問。

    中觀十二。

    隻是廣略不同。

    中論既以二谛為宗此論同亦二谛可為宗。

    依之論迹義中雲。

    十二門宗同中(雲雲)何。

    會通耶。

    答。

    此亦互相開避也 三論玄。

    辨此論宗旨雲。

    亦以二谛為宗。

    但今欲示三論不同。

    宜以境智為宗。

    所言境智者。

    論雲。

    大分深義。

    所謂空也。

    若通達是義。

    即通達大乘。

    具足六波羅蜜。

    無所障礙。

    大分深義者。

    謂實相之境。

    由實相境。

    發生波若。

    由波若故。

    萬行得成。

    即是境智之義。

    故由境智為宗也(文)問。

    因位萬行。

    果位萬德。

    皆是大乘深義也。

    而何但雲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耶。

    答。

    大乘有分空分也。

    但言深義。

    未知何深義。

    故次雲所謂空也。

    非唯空義。

    方是深也(見論疏也) 廣百論第十雲(提婆本。

    護法釋。

    唐三藏譯)然佛所說。

    無不甚深。

    二谛法門。

    最為難測(雲雲)(此以二谛為甚深也) 問。

    百論明二智。

    爾者權智前但舍罪不舍福耶。

    答(雲雲)問。

    兩方有難。

    若舍福者。

    罪者是過患之源。

    尤可舍之。

    福則饒益之性。

    何又舍此業耶。

    若欲舍之者。

    但可依空。

    此即唯是實智之境界。

    更非開權智。

    若不舍者。

    舍罪舍福。

    俱一時之對立。

    豈非巧智之所顯耶。

    爾者如何可雲之。

    答。

    以福舍罪。

    以空舍福。

    俱是巧智之所為也。

    故于權智前俱可雲舍罪福罪唯緣有。

    名權智欤 裡雲。

    劉者綽。

    百論之詩。

    傅大士二谛之頌。

    (已上裡書)梁劉孝綽百論舍罪福詩(出廣弘明集第四)劉綽賦詠百論舍罪福。

     尋因途乃異。

    及舍趣猶棄。

    苦極降歸樂。

    樂極苦還生。

    豈非輪轉愛。

    皆緣對着情。

    一知心相竭。

    樂染法流清。

    降(平聲降伏也又去聲下也歸也落也又雲如此是雲雲) 裡書雲 東陽傅大士二谛頌雲 二谛并非雙。

    恒乖未曾名。

    沉浮随不随。

    飄飏泊無泊。

    其人本不學問。

    尚知二谛。

    不可一異。

    況尋經論者有定執乎(疏一)(已上裡書)問。

    今宗家意。

    以空義為大乘宗極欤答。

    專以空義為至極之宗歸(古德說)又更驗之。

    備于毛目。

    則有無兼明。

    提其綱領。

    又圓中方極。

    檢論尋釋。

    尋釋。

    其意煥然也。

    問。

    若爾古德以空為宗者。

    為是謬欤。

    答。

    不爾以空為宗。

    非無其意。

    應知對有所得大乘之輩。

    定執依他有。

    不知真空即空。

    依他彼但知遣。

    相空理。

    唯遮所執。

    故為顯真空空依他故。

    對有用空。

    此于實相。

    以空名說。

    實非唯空(是如下之) 中論疏第二雲。

    一者釋道安。

    明本無義。

    謂無在無化前。

    空為衆形之始。

    夫人之所滞。

    滞在未有。

    若宅心本無。

    則異相便息。

    睿公雲。

    格義迂而乖本六家。

    偏而不即。

    師雲。

    安和上鑒荒途。

    以開轍标玄旨。

    于性空以爐治功驗之唯性空之宗。

    最得其實。

    詳此意。

    安公明本無者。

    一切諸法。

    本性空寂。

    故雲本無。

    此與方等經論什肇山門義無異也(文此文空義證也) 六家者。

    一本無義。

    二即色義。

    三心無義。

    四識含義。

    五如仁義。

    六緣會義(此六家中本無與即色亦有正義。

    亦有不正義) 法華玄一雲。

    又(問)大品三論可得明空。

    法華開權顯實。

    涅槃明常住佛性。

    何得明空。

    将非田父啞鹽舊醫用乳。

    答。

    法華盛開三軌。

    以空為高座。

    廣明四模。

    以空為安樂乎(等文)(此文空義證也) 法華遊意雲(明佛實非常無常事。

    )問。

    蓋是中論遣蕩之言。

    對邪之術耳。

    未知法華明佛其相雲何。

    答。

    中論雲。

    如來寂滅相。

    分别亦非佛。

    法華雲。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論主猶引法華寂滅相。

    明法身(雲雲)(已上裡書) 中論五陰品雲。

    是故若欲問答。

    尚應依于空法。

    何況欲求離苦寂滅相者(文)(空義之證也) 十二門疏雲。

    問。

    萬行為因乘。

    衆德為果。

    此論但明空。

    雲何釋大乘耶。

    答。

    此論明于乘本。

    乘本若成。

    乘義則立(等文。

    空義之證此文實亦顯不空耳)中論疏二雲。

    ○六者。

    此之八不即是妙法蓮華。

    何以知然。

    藥草品雲。

    究竟涅槃。

    常寂滅相。

    終歸于空(等文) 三論玄雲。

    舊義實惠。

    但照空不達有。

    漚和但照有不達空。

    蓋是限局聖心。

    便成二見。

    今明至人。

    體無礙道故。

    有無礙之用。

    波若既照空。

    即能鑒有。

    方便既涉有。

    即能鑒空。

    具如二智中說(文) 中論疏第二雲。

    以空無性實故。

    不可為有。

    有因緣假名故。

    不可為無。

    此即合中與假。

    皆是中道。

    問。

    此出何處經文。

    答。

    涅槃經雲。

    亦有亦無。

    名為中道。

    即是其事。

    又涅槃無生死。

    不可為有。

    有常樂我淨。

    不可為無。

    如此之類。

    其義非一。

    問。

    雲何用此以為中道。

    答。

    中道是正義。

    明無性實有。

    于假名在義。

    始正故秤為中(文) 又雲。

    問。

    若爾中假何别。

    答。

    論雲。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故更無二體。

    約義不同也。

    問。

    若爾攝山師雲。

    何非有非無。

    名為中道而有而無。

    秤為假名。

    則體秤為中即是假雲何無别。

    答。

    此是一往。

    開于體用。

    故體稱為中。

    用名為假(乃至)若辨三中三假。

    則中假常通。

    後當具說(文)又圓中圓假之法門。

    可見疏文之又四十四假如玄二谛之 去來品疏雲。

    問。

    二乘但知十二緣空。

    堕于斷滅。

    大士具知。

    空與不空。

    應具堕二邊。

     答。

    大士知十二本空。

    故異凡夫之有。

    知有中道佛性不空。

    異二乘之空。

    又十二本空故非有。

    佛性妙有。

    即非空非空。

    非空非有。

    即是中道。

    問。

    就此義宗雲何立于二谛。

    答。

    大明佛法。

    凡有三種二谛。

    一者生死涅槃。

    合為二谛。

    十二因緣虛妄空。

    名為世谛。

    佛性妙有。

    不可說空。

    名為真谛。

    二者就生死之法。

    自論二谛十二因緣。

    猶如幻夢。

    往還六道。

    名為世谛。

    而本性空寂。

    實無來去。

    名為真谛。

    三者就涅槃之法。

    自論二谛。

    涅槃妙有。

    名為世谛。

    而涅槃亦空。

    名為真谛。

    (等文。

    三卷二谛章雲。

    涅槃以妙有為真谛者。

    蓋是一丈之義也。

    經大宗以空為真谛取意。

    玄雲。

    佛性義雲。

    且對三修比丘作此說也) 法華藥草品疏雲。

    所謂解脫相下。

    雙釋上一相一味也。

    免五住煩惱縛。

    故名解脫相。

    離三界内外業。

    故名離相。

    滅二生死苦果。

    故名滅相。

    究竟至于一切種智。

    釋上一味離前三相。

    故累無不盡。

    由離三相故。

    照無不圓。

    照無不圓故非無。

    累無不盡故非有。

    即是中道之法也(文) 又雲。

    前明終歸種智。

    今文雲。

    終歸涅槃。

    若以二文共相會者。

    前明終歸種智。

    謂三菩提果也。

    今雲。

    終歸涅槃。

    謂果果也(乃至)問。

    既言歸涅槃。

    何故言終歸于空。

    答。

    或名畢竟空。

    或名大涅槃。

    或名諸佛道也。

    然中論破涅槃品。

    正破四種涅槃。

    一破有是涅槃。

    二破空是涅槃。

    三破亦空亦有。

    四破非空非有。

    而後結雲。

    涅槃絕于四句。

    超于百非。

    不知何以名之法。

    名為空也(文) 華玄第二卷。

    釋名中釋藥草品雲。

    究竟上明智。

    究竟下文明斷。

    究竟即異他師。

    唯明空也(文)此文裡書也 二谛章下雲。

    空者隻是無得異名(文)無得者無著也。

    論疏第八雲。

    然實相體。

    含衆德。

    無有出法性外。

    用窮善巧。

    備一切門(文) 又雲。

    又權實二智。

    則是德無不圓。

    大涅槃果。

    謂累無不寂。

    累無不寂。

    不可為有。

    德無不圓。

    不可為無。

    即率中道發生正觀也(文) 十二因緣獨菩薩法事 中論因緣品雲。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

    菩薩坐道場時。

    觀十二因緣。

    如虛空不可盡(文) 智度論八十雲(經)是十二因緣。

    是獨菩薩法。

    能除諸邊颠坐道場時應如是觀。

    當得一切種智○若有菩薩摩诃薩。

    虛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