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二

首頁
    不可盡法。

    行般若波羅蜜。

    觀十二因緣。

    不堕聲聞地辟支佛地(文) 又雲。

    (論釋)若人但觀畢竟空。

    多堕斷滅邊。

    若觀有亦堕常邊離是二邊。

    故說十二因緣空。

    何以故。

    若法從因緣和合生是法。

    無有定性。

    若法無有定性。

    即是畢竟空寂滅相。

    離二邊故。

    假名為中道是故說十二因緣如虛空無法故不盡(文)(因緣生故不堕斷邊。

    無定性故不堕常邊。

    故因緣空下堕二邊也) 又雲。

    說十二因緣有三種。

    一者凡夫肉眼所見。

    颠倒着我心。

    起諸煩惱業。

    往來生死中。

    二者賢聖以法眼。

    分别諸法。

    老病死心厭。

    欲出世間。

    ○三者諸菩薩摩诃薩大智人。

    利根故但求究盡十二因緣根本相。

    不以憂怖自沒。

    求時不得定相。

    老法畢竟空。

    但從虛诳假名有(乃至)初十二因緣。

    但是凡夫人。

    故于是中。

    不求是非。

    第二。

    十二因緣二乘人及未得無生忍法。

    菩薩所觀。

    第三。

    十二因緣。

    從得無生忍法。

    乃至坐道場菩薩所觀。

    是故說無明虛空不可盡乃至憂悲苦惱虛空不可盡(文) 獨覺事 中論序疏雲。

    問。

    獨空與絕待中。

    何異。

    答。

    人多不體獨空之旨。

    但依智度論文。

    十八空是對有明空。

    秤相待空。

    非有無所因待。

    秤為獨空。

    今謂蓋是一種方言。

    尋獨空意不然。

    以本來畢竟無所有。

    唯實相法性故。

    秤為獨正空爾也。

    攝大乘雲真如獨存。

    亦同此意。

    問。

    何故此獨作空名說耶答。

    以畢竟無一切患累有法故秤為空。

    大集雲。

    不可說故。

    無相貌故。

    故名為空。

    法華經雲。

    終歸于空。

    義亦如是(文)(有二種絕待異。

    謂初非苦非樂。

    乃名大樂。

    此獨是樂名樂。

    後則非樂。

    強名為樂。

    中義亦然。

    初獨是中後強名中。

    獨空二義。

    亦爾。

    初義是空。

    後義真如非空。

    強名為空。

    以無患累理妄有法。

    改強名為空。

    非實空也) 中論行品疏雲。

    智度論雲。

    十八空是相待空。

    獨空是不待空。

    ○今偈即是破于獨空。

    ○佛說十八空。

    為破有見說獨空。

    破于相待。

    亦是破于空見(文) 法華遊意釋名門。

    引智度論待不待空已雲。

    既有待不待二空。

    甯無待不兩妙(雲雲)釋絕待妙雲。

    強歎為妙(雲雲)故智度論獨空正意在後。

    實非所破也 問。

    今宗意。

    唯空性實。

    不空假因緣法欤 答。

    亦得空之也。

    問。

    因緣世谛。

    是諸佛菩薩。

    後得智所觀之境。

    不可為無。

    同于妄情所立性實法。

    如何亦空之。

    若強言空。

    即二智不得成。

    由此道理。

    法相大乘雲。

    依他俗谛。

    (因緣世谛)但是假有。

    不可為無。

    若言為無。

    便成邪見。

    撥無因果(雲雲)爾者說因緣即空。

    如何脫邪見之過耶。

    答。

    論四谛品。

    引經雲。

    (華首經也)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雲雲)既言即空可滞定有邪耶。

    彼言假有。

    雖舍實有執。

    偏說有隔空。

    還執定有。

    覆性空也。

    奇哉。

    自言假有。

    而迷實空。

    宜依此理迷。

    改本計。

    問。

    經言因緣即空者。

    世谛不離真谛。

    故言即空。

    空是真谛非世谛。

    自空真谛。

    離相二空所顯。

    且說為空。

    良以。

    真俗互相依故。

    得言世俗即其真谛。

    故言即空。

    亦不相違。

    又世谛上無所執性故。

    說即空。

    如牛無馬。

    非謂依他性自空無。

    又汝宗言壞假名而說實相。

    若不壞假名。

    何空于假耶。

    答。

    空義有二門。

    一破性空。

    謂但破執性生滅法二者真空即佛菩薩實智所照之法性也。

    依前破性空。

    不能空于因緣生法。

    以後真空能空因緣生法。

    ○即為破正因緣。

    豈非邪見耶。

    設言因緣亦畢竟無者。

    但破執病還破性空。

    攝若就真空者。

    證一切法真如實相。

    故即此因緣亦說本性自空。

    諸法實性。

    寂然離言。

    亦得說名空。

    此是正法離言。

    強名為空。

    非破析空。

    此二種空義。

    當世谛無生真谛無生。

    又晚見元曉大師三論玄義。

    雲說真空意。

    亦有二種。

    一就畢竟無。

    說名為空。

    如空華等。

    二者約非有義。

    說名為空。

    如幻化等。

    若将初空義說依他空。

    是損減謗堕惡取空。

    将後空義。

    說依他空非損減謗。

    名善取空(雲雲)今案之旨。

    義勢相當耳。

    問。

    以因緣生義。

    為依他性。

    此因緣生。

    定不可空。

    若言此法無定實性者。

    即無遍計所執性之義也。

    又說就真理上無世俗法相名真空者。

    此是真性名空。

    非依他即空耶。

    答。

    經雲通達此無二。

    真入第一義(乃至)幻師見幻法。

    體實即皆無(文) 此說幻師所見幻法。

    即是如幻依他起性。

    亦雲即無。

    即此依他。

    實是無法。

    此依他性。

    即無體故。

    以真空理名諸法性。

    若不爾者。

    真非俗性。

    俗非真相。

    應知此依真空為論。

    若以相空。

    但破執着。

    此義尤優。

    學者宜用之 裡書雲 法鼓經(上卷)說菩薩深解雲。

    唯說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

    而不舍空。

    亦非身見空。

    空彼一切有為自性(文) 此中意雲。

    身見空者。

    謂身見所取。

    都無性相。

    此空名身見空。

    菩薩非此空。

    空于有為法。

    由此道理。

    法相大乘。

    不說依他空。

    又說佛常及如來藏也。

    而不舍空者。

    此是真空故不舍。

    此真空妙理。

    而說佛常也。

    若于空法。

    無差别者。

    何雲身見空。

    以簡别乎。

    予見此文意。

    悲喜交集也 法華玄四雲。

    唯識論。

    解乘有三體六義。

    三體同前。

    一自性二空所顯真如是也。

    二随流随順自性流福惠十地等法是也。

    三至果即随流所出無上菩提。

    及一切不共法也(雲雲)三體同前者。

    上文雲。

    次中邊分别論。

    明乘有五一乘本謂真如佛性。

    二乘行即福惠等。

    三乘攝○(慈悲引衆生)四乘障。

    ○二障。

    五乘果即佛果也(文)初二後一。

    即同唯識也。

    故唯識雲。

    二空所顯真如者。

    即中邊論真如佛性也(已上裡書)問。

    他宗學者。

    問雲。

    嘉祥宗義。

    因緣生義邊。

    名世谛。

    若言即空者。

    即如性有法。

    畢竟都無欤(凡夫二乘等所取名性有法也)答。

    不爾。

    不壞假名。

    而說實相故也。

    問。

    若爾與我宗不異。

    我宗本以因緣生義邊。

    立為依他性。

    空性實邊。

    名遍計空故。

    有義遂有。

    無義遂無。

    非以有義為無。

    非無義為有。

    故無增減。

    汝亦雲因緣生法都無。

    實事其所無者。

    即是凡夫所取性有之法。

    終不壞假名。

    豈異我宗如幻假有。

    依他起性。

    不可空義耶。

    答。

    此已前顯性空真空二種異。

    以性空故。

    但無性實生滅斷常等。

    以真空故。

    即因緣法亦空。

    此真空。

    時不以都無性空。

    而破諸法。

    故雲。

    不壞假名。

    而以真空。

    見緣生空。

    汝不知真空。

    故二宗義。

    長短全别。

    亦汝宗高祖護法菩薩。

    解釋提婆論宗。

    以遣相空。

    空依他名空論者。

    為不正義。

    又空唯留所執。

    不空依他假有者。

    名不空論者。

    而自以中道真空妙理。

    離二過失。

    故知。

    以真空亦依他也。

    如何離二過者。

    不以性空都滅依他。

    故離空邊以真空。

    空假有。

    故離有邊也。

    若以真空猶不空于假者。

    何異不空論者。

    假有不空哉。

    然就周颙三宗論案之(見大乘玄二谛也)一不空假。

    二空假。

    三假空。

    此三義宗異也。

    初義當不空論者。

    第二義當空論者。

    第三義當廣百正義。

    即今所宗也。

    假法宛然即空也。

    此名本來空。

    非折法方得空。

    故亦名真空中道義。

    故此不壞假名。

    假法宛然即空故。

    宛然即如本不異義也 問。

    汝既以護法論師為證。

    豈歸我宗耶 答。

    此是汝堕負于我。

    非我歸宗于汝。

    所以然者。

    汝祖師護法論師。

    仰注提婆廣百。

    故又汝自迷己宗。

    所以失在汝。

    非在論師(矣)弘仁四年。

    贈僧正勤操(大安寺善基大德資。

    善基大德者。

    入唐學法沙門道慈律師資也)于紫宸殿集諸宗大德。

    以公為座主。

    即立義雲。

    三論是祖君之宗。

    法相則臣子之教。

    何者阿僧釋龍猛之中觀。

    護法注提婆之百論。

    并稱歸命阿阇梨。

    故登時敵宗名将。

    刃衄旗靡。

    皇帝褒其研核。

    即任少僧都(雲雲)(右見日本後記也。

    高野山大僧正制影贊述其語。

    雲。

    天親釋龍猛之中觀雲雲餘同前然疏序雲順中論天親所制。

    雲雲順中論二卷。

    題下雲無著菩薩造雲雲兄弟三人俱名天親見傳記之) 入楞伽心玄義雲(華嚴藏法師造)龍樹中觀無著親釋。

    提婆百論世親注解。

    ○是以二士相契。

    冥合為一。

    非直理無違诤。

    亦乃仰稱龍樹。

    為阿阇梨。

    ○此二士各破一邊。

    共顯中道。

    此乃相成非相破也(雲雲)(二士護法清辨也) 佛地論第四雲。

    而菩薩藏。

    千載已前。

    清淨一味。

    無有乖诤。

    千載已後。

    乃興空有二種異論(乃至)如來聖教。

    就世俗理。

    有增有減。

    非就勝義(雲雲) 新羅元曉。

    十門和诤論。

    會通依地空不空(不分明更見之)元興寺智光。

    會空有論。

    明三性俱有。

    空不空義(亦可見之)予見廣百論第十。

    粗見三論法相大宗(請學者具案之) 廣百論第十雲。

    應舍執着空有兩邊。

    領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