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二

首頁
    悟大乘不二中道(文)(此是論主呵前二師。

    空論師。

    言俗有真空。

    依他有者。

    俱是凡夫妄見。

    此違一切種智境界。

    俗谛是後得智之所緣故也。

    不空論者言。

    因緣生法。

    乃真勝義。

    并皆是有。

    經言皆空唯依所執。

    因緣有者。

    唯是假有。

    非實有也。

    論主呵之。

    亦為偏執。

    良以不知真空故也) 又雲。

    ○由昔攝受謗法業因。

    偏執如來破相空教非毀所說顯實法門。

    令諸世間。

    非法謂法。

    法謂非法。

    ○然佛所說。

    無不甚深。

    二谛法門。

    最為難測(雲雲)(唯識論第三雲。

    有執大乘。

    遣相空理等文可合此之) 又雲。

    勝義理中。

    無小法有。

    以一切法本性無生(雲雲) 又雲。

    真非有教。

    能順趣真。

    是故諸經多說非有。

    ○雖欲猛勵抗論。

    真空由無所依措言。

    何寄如空無底足不可依諸有大心。

    發弘誓者。

    欲窮來際。

    利樂有情。

    應正斷除妄見塵垢。

    應妙悟入善逝真空(雲雲) 問。

    其護法論師。

    既歸真空宗。

    爾者所破空不空二師義如何。

    答。

    其意前已略申了 又申空論者義雲。

    諸契經言唯有識者。

    為合觀識。

    舍彼外塵。

    既舍外塵。

    妄心随息。

    妄心息故。

    證會中道(文)述不空論者義雲。

    無漏世智相應心品。

    由性離染。

    自他俱證。

    故說依他漪智所了(文) 已上廣百論二有說。

    論主評文等上已出了。

    此義具如二空比量論之 百論疏下雲。

    ○甯起身見不惡取空。

    不以是見堕惡道中。

    故有過輕。

    無執最重(文) 地持論第二雲。

    是故世尊。

    為是事。

    說甯起身見不惡取空。

    何以故。

    起身見人。

    于所知惑。

    不謗一切。

    不同此見。

    堕于惡道。

    不壞他信樂。

    ○謂此彼都空。

    是名惡取空(等文) 此可邪見非誠空觀也 大乘玄八不義雲故佛藏經雲。

    為人說有相法。

    是衆生惡知識。

    為衆生說無相法。

    是衆生善知識。

    有相乖理故。

    經雲。

    甯起五逆。

    一念不起有相心(等文)(又法華玄一。

    有文也。

    中論玄引思益經說有相法名惡比丘說正執小乘執也)中論疏第二雲。

    問。

    世谛破性生滅。

    明不生不滅。

    真谛破假生滅。

    明不生不滅。

    不。

    答。

    正意則不然。

    世谛破實生滅。

    明不生不滅。

    真谛則假生宛然。

    即是無生故不破也。

    所以經雲。

    不壞假名。

    而說諸法實相。

    論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若破生滅者。

    則違此經論。

    問。

    何故破性生辨無生。

    而假生即是無生。

    答。

    諸法畢竟無有性生。

    故五根不見。

    但颠倒橫謂言有所以須破性生。

    破性生既竟始得。

    辨因緣假生。

    為佛菩薩世谛。

    此因緣假生。

    為佛眼所見。

    雲何破因緣世谛也。

    但因緣生。

    即寂滅性。

    故名為真谛。

    無生。

    為真谛中道。

    問。

    舊何得雲世谛破生。

    真谛破假生也。

    答。

    此據假病為言耳。

    本對性立假。

    而惑者複決定。

    謂道理有此假。

    故成假生病。

    今破此假生病。

    故雲破假耳。

    而不破因緣無所得假。

    世谛破性。

    則破而不收。

    真谛破假亦破亦收。

    破其能迷情。

    故收取所惑之假。

    故但除其病。

    而不除法(等文) 裡書雲 二谛章雲。

    周颙明三宗二谛一不空假。

    二空假。

    三假空(前二不正義。

    第三是正義也)今案。

    不空假者。

    但空其性。

    即當唯空。

    于遍計所執。

    不空依他之義。

    空假者。

    空于假法。

    同性實之空。

    假空者。

    假宛然空。

    空有無礙也。

    案[艹/低-丶]二谛意者。

    若論假有舉體世谛。

    若作無觀舉體是真谛。

    如水中[艹/低-丶]以手出之。

    似世谛。

    案之令沒是真谛也。

    若就正義。

    體非出沒。

    用有出沒。

    始是案[艹/低-丶]義成也。

    謂四重中。

    初節二谛也。

    鼠喽者。

    蟲食粟實其皮存。

    外有世谛。

    内無真谛也 三卷章下奧雲。

    野城寺光太師。

    用假空義。

    開善亦用用中。

    最不得意者。

    如醜人學西施颦轉益醜拙(雲雲) 有私記注雲。

    西施越人。

    皇後也。

    姿美也。

    醜人者。

    嫫母等名。

    出法淋傳下末之 切韻雲。

    嫫母黃帝妻。

    貌甚醜。

    亦作(已上裡書) 大論十八雲。

    邪見人。

    于諸法斷滅令空。

    摩诃衍人。

    知諸法真空。

    不破不壞(文) 璎珞經佛母品雲。

    不壞假名諸法故不空。

    諸法即非諸法故不有(文) 問。

    今宗意許唯識無境之義耶。

    答。

    對治悉檀。

    有此義。

    非第一義悉檀矣 百論序疏雲。

    三論不明唯識義。

    今雲何用之。

    答。

    三論正明此義(雲雲)廣如文 淨名玄一雲。

    問。

    有塵有識。

    是毗昙執有之見。

    無塵無識。

    方廣邪無之宗。

    無識有塵。

    人師自心此三可得。

    非之唯識之旨。

    蓋是方等宏宗。

    菩薩之大論。

    何以排斥。

    答。

    考天親唯識之意者。

    蓋是借心以忘境。

    忘境不存心。

    肅然無寄。

    理自玄會。

    非謂塵為橫計心是實有。

    末學不體其旨。

    故宜須斥之。

    至淨土中。

    具詳得失也(文)(同疏第一文同之。

    而結之雲。

    谷在門人。

    非天親之過。

    異文淨土者。

    辨淨土義之文也。

    即次下文也) 同八雲。

    習唯識攝大乘論者。

    如虛空。

    天見之為寶宮。

    鬼見之為猛火。

    鳥見之為好路。

    人見之為虛空。

    并無四質。

    悉是心反異故。

    見此四事耳。

    ○今先問唯識宗。

    若無境有心者。

    夫論因名有果。

    果必酬因。

    心是萬化之因故。

    三界皆一心造。

    既有能造之因。

    豈無所造境之果。

    若無境有心。

    即無果有因也。

    問。

    心反異故。

    見有外境。

    但外境猶是心。

    心外無有境故。

    有因亦有果。

    答。

    如外種子為因。

    生外物之果。

    而有因有果者。

    今以心為因。

    反異生三界五道。

    何故言無别果耶。

    若心橫謂故。

    見萬物。

    實無萬物如眼病見空華。

    實無華。

    若爾實無萬物。

    亦無妄謂之心。

    而于妄謂之者。

    有妄謂之心。

    亦于妄謂之人。

    有妄謂之境。

    若言心境俱是妄謂。

    終因心故有境者。

    此乃是妄謂之心為本。

    妄謂之境為末。

    不得言本有而末無。

    又衆生心異故。

    見衆生世。

    諸佛菩薩應世誰所作耶。

    若言亦是衆生心反異故見應世者。

    佛即無應世。

    若爾但有法報兩身。

    應無化佛。

    又但有他心。

    無天眼耳(乃至)問。

    何故經論中。

    說有一質。

    說無一質耶 答。

    天親論主。

    為衆生。

    于五塵中。

    起煩惱業。

    招生死報。

    是故論雲。

    實無外境。

    皆是心之所作。

    本有外境可起貪嗔。

    既無外境。

    于何處起煩惱耶。

    外境既無。

    即心亦不有。

    即不心不境。

    便悟入實相。

    是故說無境有心。

    此是對治悉檀。

    非第一義。

    學人不解其旨。

    便謂無境有心耳(文) 裡書雲 唯識者。

    古唯識論。

    是天親所造。

    非新譯護法等釋論也名玄六雲。

    亦為簡莊周義毛嫱麗姬人之所美也。

    魚見之深入。

    鳥見之飛。

    鹿見之決驟。

    此亦明無有定性。

    而終有無定物(雲雲) 嫱(仕良切)嫔(姬欤)婦人(官名)決(流行也)驟(馬疾步也奔也)(已上裡書) 百論序疏雲。

    ○性塵性識。

    世谛并無。

    因緣塵識。

    世谛俱有(雲雲) 裡書雲 百論序疏雲。

    ○二者攝論。

    雲塵畢竟無。

    非是世谛而存。

    有于識以為識世谛。

    今明此亦往之言。

    借識破塵故。

    雲塵無識有耳。

    然塵與識。

    凡有二種。

    一者性塵識世谛并無。

    因緣塵識世谛俱有。

    就本末言之。

    實由心計塵。

    而心外無塵以心為本。

    以塵為末。

    即明塵無即識有。

    此是一往之言。

    然就理言之。

    塵識俱無。

    約情辨之。

    塵識俱有也。

    問。

    攝論雲。

    四識義。

    一似眼識。

    二似塵識。

    三似識識。

    四似我識。

    一切皆是識實無塵。

    今雲何言約理俱無。

    就情俱有耶。

    答。

    此是借識破塵之言耳。

    俱是四識實無别塵。

    此雲識者。

    詺倒想為識。

    想謂有根。

    想外實無有根。

    乃至想謂有識。

    想外實無有識。

    然所想既無。

    能想甯有。

    如上釋之。

    是故于情皆有。

    望理并無也。

    問。

    三論不明唯識義。

    今雲。

    何用之。

    答。

    三論正明此義。

    中論成壞品雲。

    若謂以現見而有生滅者。

    即為是癡妄。

    而見有生滅。

    故知無生滅之境。

    皆是癡妄。

    謂見之耳。

    觀颠倒品雲。

    色未與心和合時。

    空無所有。

    當知是心想。

    謂有色耳。

    心外實無有色。

    百論破塵。

    如上引之。

    想謂有水。

    實無水可破(等文。

    文殘可見之已上裡書)中邊分别論上雲。

    (真谛譯)由依唯識故。

    境無體義成以塵無有體。

    本識即不生。

    長行釋雲。

    由所緣境無有體故。

    能緣唯識。

    亦不得生(雲雲) 大智論四十一雲。

    複次依止心生滅智惠故。

    得離颠倒。

    難生滅智故。

    不生不滅。

    是名無生法(文) 大乘實義經雲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

    應當學習二種觀道。

    何等為二。

    一者唯心識觀。

    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

    所謂于一切時一切處随身口業所有作業。

    悉當觀意。

    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境界。

    若往念皆當察知。

    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