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舉佛影譬。
遙望相好宛然。
至邊都無所有。
二谛亦爾(雲雲)
佛影之有者。
非是妄見。
為有故。
顯因緣世谛宛然即無之義。
更明也
裡書雲
大論四十二雲。
譬如小兒見鏡中像以為實歡喜欲取。
謂為真實。
大人觀之。
但诳惑人眼(雲雲)
私雲智人亦于眼被惑。
但意知不實之。
雖無事而有用即此有還無也。
宜審思之
此眼識所引。
意被惑更有意中智察之不惑耳
章上卷。
引肇公語雲。
譬如幻化人。
非無幻化人。
幻化人。
非真人也(雲雲)已上裡書
衆因緣生法文
中論四谛品雲。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文)
疏釋之有三是(雲雲)又初句世谛有。
第二句真谛空。
第三句。
以有空并名假。
第四句即為中也。
仙光院以三性釋之
疏雲。
是花首經。
佛自說之。
故稱我說即是空也(文)花首經亦名花手經也見貞元錄也
二谛章下卷雲。
論主引花首經文也(雲雲)
花首經第三。
佛說偈雲。
是心及衆緣。
皆空無自性。
若人如是知。
終不退菩提。
若法性自空。
是法即無生。
一切無生法
是名真智種(文)
今案。
是心及衆緣。
皆空無自性者。
衆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也。
若法自性空。
是法即無生等者。
亦是中道義也。
衆因緣性法者。
是世谛。
我說即是空者。
真谛。
此真俗二谛。
并是假名。
若人如是知。
終不退菩提者。
是假名有故。
空有并名假也。
亦為是假名也。
即無生故。
亦即是中道也。
無生者中道也。
故八不初雲。
不生且舉一句耳。
此文委如論疏(文)
裡書雲
花首經第一卷(化佛說雲)諸法空無相。
無取無所緣。
一切如幻化。
猶如水中月。
不以空故空。
性本常自爾。
是名佛所說。
最上微妙法(文)
今案。
初二句明真谛空。
次二句世谛有。
次二句中道。
後二句結歎也。
仙光院記不考此文也。
可考案證記也(已上裡書)
二谛上卷雲。
從來明此是三是義。
一因緣即是空。
二是假三是中(雲雲)又疏第一卷。
釋因緣品名。
以空及假中。
即引此文而釋之
又仁王疏雲
裡書雲
論疏一雲。
總談論意。
因緣有三。
一從下破四緣受名。
以四緣攝生義盡。
○二者因緣義。
總相票在論。
初以生死涅槃。
凡聖解惑。
皆是假名相待。
無有自性。
稱為因緣。
○又○以對外道非因緣義。
明一切佛法皆是因緣故。
因緣義總。
○三者此品觀十二因緣故。
觀因緣品(雲雲)
又雲。
問。
三種因緣。
正用何耶。
答。
正用通因緣。
以緣心攝。
别十二門亦然(文)
大論九十五雲。
因有為故。
有無為。
如經中說。
離有為無為不可得。
如理長無短。
是相對義(文)
第百雲。
若先無今從因緣和合有者。
則知無生。
若從因緣而生性者。
即是作法性。
名不相對。
不相因常應獨有。
如是有為法即無等(文)(已上裡書)
阿字本不生事
玄二谛章(有無門)雲。
諸法本從無生。
皆以阿字為本。
是即諸法皆歸阿字。
一無生門故。
經言四十二字皆歸阿字也(文)
花手經第十五雲。
堅意阿字門入一切法。
以阿字門。
分别諸法。
先入阿字門。
然後餘字。
次第相續。
是故言從阿字邊。
變出諸字。
從諸字邊。
會成諸句。
以諸句故。
能成諸義是故如來。
說阿字門。
入一切法(文)
裡書雲
大集經門句者一切法中。
而作門戶。
所謂阿字一切法門。
阿者言無一切諸法。
皆悉無先常(雲雲)(如是說諸字門也)(已上裡書)
大論二十八雲。
複次有陀羅尼。
以是四十二字。
攝一切語言名字。
何者是四十二字。
阿羅波遮那等。
阿提秦言初。
阿耨波奈。
秦言不生。
行陀羅菩薩聞。
是阿字即時入一切法初不生。
如是等字。
随所聞皆入一切諸法實相中。
是名字入門。
陀羅尼如摩诃衍品中。
說諸字門。
又四十二雲。
複次菩薩。
聞一字即入一切諸法實相中。
如聞阿字即知諸法從本已來無生(雲雲)
深密解脫經第二。
雲第一義無體相者。
一切諸法。
本無無生體(文)
涅槃經說五十字
涅槃疏第九雲。
若如此間人所明。
謂此文字。
是蒼颉所作造。
若如經中明者。
有八十天中。
自有造書天。
造拾文字(文)
四論玄十四音義雲。
如四十二字門。
劫初光音諸天等。
說四十二字。
教世間(雲雲)又雲。
十四音者。
是過去諸佛法門。
但諸佛去。
複梵天議要。
三兄弟下欲界。
如梵書伽書篆書。
左右下三行書(雲雲)(左行右行下行也)
大論四十六曰。
如十八空四十二字。
十是般若波羅蜜(雲雲)
華嚴善财知識中雲。
我唱如是字母時。
此四十二般若波羅蜜門為首。
入無量無邊般若波羅蜜門(雲雲)(善知衆藝童子)涅槃疏第九雲。
猶如一阿字。
阿者言無。
若是世間人用。
則雲無衣無食等。
若是佛用之。
則雲無生無滅無患等。
既用此字以名涅槃。
故雲字者名涅槃也(雲雲)
涅槃義記第四(故章悉昙解釋)
四悉檀事
問。
四悉檀者何等乎。
答。
一世界悉檀。
二各各為人悉檀。
三對治悉檀。
四第一義悉檀。
是其四悉檀也。
問。
其義何。
答。
悉檀者梵語。
是究竟義也(淨影釋雲宗也可見義章也)二論章上卷雲。
問。
何意如來說法。
不出二谛乎。
解雲。
二谛即是四悉檀。
三悉檀即世谛。
第一義悉檀即是第一義谛。
四悉檀。
攝十二部經。
攝八萬四千法藏。
攝法既盡。
以二谛攝法盡故。
如來就二谛說法也。
二谛是取。
依二谛說四悉檀法(文)
又雲。
依世谛說世界悉檀者。
如說輪軸輻辋和合為車。
五陰和合為人。
如此說者。
即世界悉檀。
故論雲。
人等世界故。
有第一義。
則無。
依世谛說對治悉檀者。
衆生略有三毒之病。
廣則八萬四千塵勞之病。
有三法藥。
八萬四千波羅蜜。
對治此病。
名對治悉檀。
故論雲。
對治故。
有實相則無。
依世谛說各各為人者。
前明三法藥。
八萬四千波羅蜜。
治三毒八萬四千塵勞。
則明一切法盡。
更何所論乎。
解雲。
于各各為人中。
更榄之。
令何故諸佛經中。
或說我或無我。
适說常斯須說無常。
何故或說是舍那。
或說是釋迦。
或說淨。
或說不淨。
何故前後更相違耶。
是故次明各各為人悉檀。
昔為有常故說無常。
明諸佛緣覺。
尚舍無常身令為三修封執故說常。
如此等并是為緣不同。
無相違。
依第一義谛。
說第一義谛悉檀者。
異前三種。
明不生不滅。
不動不倚。
何處有人有車。
有常無常。
有三有一。
如是畢竟清淨。
名第一義悉檀(文)
又雲。
然四悉檀。
隻是二谛。
但合離為異
四悉檀實義名二谛。
二谛究竟義。
名四悉檀(文)
上文雲。
依二谛說四悉檀。
者。
且舉于于之二谛。
對四悉檀教也。
此雲但合離異者。
約教二谛為論也。
四悉檀實義。
名二谛等者。
悉檀是究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