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為正。
宗二谛文。
問。
何故具中假耶。
又何以中為正宗耶。
答。
通八不皆含中假。
且付不生不滅。
論之不生假滅。
滅名世谛假。
以假不生假不滅。
為真谛假也
不生之生。
名假生也。
生之不生。
名假不生。
餘例之
不生不滅。
名世谛中。
非不生非不滅。
為真谛中矣。
問。
若爾。
不生不滅。
但是世谛中真谛假欤。
答。
不爾。
世谛有中假。
真谛亦爾
問既雲不生不滅。
但是世谛中也。
何雲假生假滅耶。
答。
中論次文雲。
能說因緣(雲雲)不生非自性。
要由生故不生耳。
又假生非自性。
故即指假生雲不生也。
故言不生含假生也。
不滅亦爾。
乃至不來不出。
皆亦如是也。
問。
既言不生不滅。
唯是真谛假也。
何處有非不生非不滅之中道乎。
答。
大乘玄雲。
世谛假生滅非生滅。
真谛假不生滅。
亦非不生滅。
故非不生非不滅。
為真谛中道也(雲雲)意雲。
不生不滅。
亦顯非不生非不滅也
又假不生滅。
即非不生滅。
故但言不生滅。
即是非不生滅。
真谛中也
問。
世谛中與真谛假。
同欤異欤。
答。
即以世谛中。
為真谛假。
又世谛不生者。
生即不生也。
如色即是空。
真谛不生。
待假生(已上)
見二谛三種。
有言之中。
第三方言也
又世谛是假生假滅。
為假破性生滅。
為世谛中。
謂假生能空性也。
真谛。
假不生假不滅者。
假即空也
此義見八不義也。
此後二門。
世谛中與真谛假是别也
問。
上所引文雲。
八不具含中假。
而中為正宗。
二谛為傍(雲雲)既文雲。
具中假。
何以中為正宗耶。
又中之與之假。
并于二谛論之。
何不言中為正假為傍而以二谛對中耶。
答。
今所明中。
遣假為中。
即以二谛為假。
故以二谛中。
直名中。
以二谛假。
獨名二谛也。
而言以假為傍。
以中為正者。
論明中故
論名中論。
以中為正宗故顯标一部故。
而言二谛為宗者。
明二谛之中故耳
又可雲。
假是教門。
中是理法。
故約所歸深義。
以中為正也。
又有無者亘性。
假令正有。
無令假正由中故以中為正也
問。
于八不具中假二谛。
有何證據耶。
答。
大乘玄雲。
有文有理。
文則八不。
處處經論散出。
但菩薩璎珞本業經下卷雲。
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也。
又文。
經二十五獅子吼品雲。
十二因緣。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非二。
不來不去。
非因非果也。
理則二谛是教故。
假生滅等是世谛。
假不生假不滅是真谛。
故具明中假義也。
中論序大意雲。
聞不生不滅畢竟空。
便失二谛也。
又四谛品雲。
諸法雖無生。
而有二谛也。
故知具含中假。
而以中為正宗(雲雲)
引二經意。
正明因緣二谛。
八不所含。
論二文亦爾。
中道理在不疑。
但含假意。
今所引用而已
問。
八不散出經論者。
何經論耶。
答。
既雲處處散出。
即不能具出之。
令且出管見所及而已
華嚴第十二勝林菩薩偈雲。
一切法不生。
亦複無有滅。
若能如是解。
斯人睹如來(文)
又第八雲(一切惠菩薩偈)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文)
法華經雲。
無有生死若退若出(雲雲)又雲。
不生不出。
不動退(雲雲)
大論第五雲。
不生不滅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
不去不來。
因緣生法。
滅諸戲論。
佛能說是。
我今當禮(文)
密嚴經(下卷)雲。
諸法不生滅。
不斷亦不常。
一異乃來出。
如是悉無有(文)
此經大唐池婆诃羅譯。
非大師所覽
大般若四百七十二雲(第二分近未然。
考大品不得之)菩薩摩诃薩。
行般若時。
如實知一切。
從緣所生諸法。
不生不滅。
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
不來不出。
絕諸戲論。
本性淡泊。
能學如是三解脫門。
亦能學從緣所生諸法(文)此文正同中論偈也。
然非大師所覽
大集經九百。
若觀諸法無生滅。
是人即得真實知(雲雲)
裡書雲
大集虛空藏分雲。
若菩薩入甚深因緣法知逆順因緣法。
善知出知離。
知生知滅。
知苦知盡(乃至)知一切法無二。
以眼色二俱離故。
乃至意法亦離。
則入第一義。
以世谛故。
假名諸法。
亦不執着。
真谛世谛。
是為菩薩入甚深法門(雲雲)
又雲。
菩薩作是念言。
是諸緣生法。
各無自性。
無自性者。
他不能生。
所因亦無性。
所緣亦無性。
自性者則無他性。
若法無自性。
他性者則無生。
無能生。
是故一切法。
皆無生無記。
但以名字故假名。
從因緣生而實無生。
亦無斷無常。
所以者何。
若法有生性者。
則當有滅。
則是斷見。
若無滅者。
即是常見。
離斷常。
是故當知一切諸法。
皆無有生。
是為菩薩。
于十二因緣。
善得勝知方便離二邊諸見(文)又雲。
善男子。
雲何菩薩入法界性門。
見一切法平等性。
若菩薩見諸法界。
無處不至。
無來無去。
無生滅。
無相無起。
無戲無行(已上裡書)
心地觀經曰。
法身體遍諸衆生。
萬德凝然。
性常住。
不生不滅。
無去來。
不一不異。
非斷常(文)
佛地論第七雲。
或說八種。
謂不生不滅。
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
不來不去。
八遣相門。
所顯真如(文)
已上二文亦非大師所覽
問。
成論師或雲。
八不并是真谛之中道。
亦是真谛。
或雲。
初二不是真谛中道。
餘六不是俗谛中道(雲雲)今宗同之耶。
答。
不爾。
玄雲。
今雲八不具三種中道。
即是二谛也(雲雲)
八不一具三種中道。
三中者。
世谛中。
真谛中。
合明中也。
二谛是二谛。
一一具中假二谛也
般若燈論。
始卷者。
就八不分真谛世谛見之
問。
付不來不出。
何不雲不來不去而雲不出耶。
答玄雲。
義有所兼。
非止此八。
則應有無量。
不來則應對有不去。
不出應有不入。
是互舉耳(雲雲)
又引論雲。
如地從穴出。
鳥來栖樹等。
不見有如是等相(雲雲)若依此文從外來。
從内出。
亦即對也
又玄雲。
由出故去。
出即是去。
由人去來。
入即是來(雲雲)若準此文即應通用。
故論疏雲。
去來品釋八不終(雲雲)大智論。
又順中論。
般若燈論。
牒此八不雲。
不來不去(雲雲)準此等文。
雖通用。
然出入來去。
正應對耳問。
八不是佛所說。
爾者。
龍樹造中論時。
即引經中八不。
安論初欤為當何耶。
答。
此有二義。
一雲論主自引經說。
以安中論初。
二雲注論者安之。
就此更有三義。
或注者。
引經八不。
安論初。
或注論者。
引無畏初八不。
安此論初。
或引釋論八不。
以安此論也
此中後二義。
龍樹本引經。
注者轉引之
八不義雲。
問。
八不是佛所說。
爾者。
龍樹造中論時。
引經八不。
安論初為非。
答。
不可定判。
或賓伽引經中安處。
或可。
龍樹引經中八不。
序無畏論初。
故注論者。
安中論序意初也。
而應非是釋論中八不牽安處。
大論中至難處。
即指中論。
為正觀論。
如正觀論中說。
故知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