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四

首頁
    實。

    照有為權。

    法華照佛子空有為實。

    照二乘空有為權)五有境無境不同(波若有真俗俗二境空有二惠。

    法華實智有境。

    權智無境雲雲) 問。

    法華權實二智。

    俱有境耶。

    答。

    實智有境。

    權智無境。

    問。

    而諸草木名有差别(雲雲)權智前何無方便三乘耶。

    答。

    統略雲。

    權智無境。

    以無二乘究竟果(文)若細尋之。

    非無方便二乘之法。

    但約破二明一。

    無有二乘究竟果。

    故且雲無境也 問。

    法華經意。

    明果德二惠。

    爾以何文證。

    此義耶。

    答。

    統略上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照此佛乘之實。

    名為實惠。

    能起權用。

    目為權智。

    故雲佛力無所畏。

    乃佛諸餘法。

    佛力無畏。

    謂佛實智。

    及佛諸餘法。

    即權智也。

    故智是果中二智也(雲雲)方便品疏雲。

    佛力無所畏。

    此明佛實智。

    及佛諸餘法謂佛權智。

    以權智唯為化他故。

    名餘法(餘者他也)問。

    以及佛諸餘法文。

    何雲權智耶。

    凡佛德無量也。

    上且舉力無畏及解脫三昧等。

    未盡舉衆德。

    故為攝諸餘。

    無種智。

    答。

    波若名惠。

    是照境之名。

    果地一切智。

    亦從照境為稱。

    二名相主。

    故雲因名波若。

    果名一切智方便就用為因。

    一切種智。

    從境立名。

    而義不同。

    故經論不雲方便變為一切種智。

    然方便雖不從境立名。

    而體實照有。

    故變名種智。

    雖複無文。

    理數應爾。

    又因中名種實二惠。

    果名權實兩智亦得。

    即是論文(雲雲)有古人釋法華遊意雲。

    一切種智有二種。

    一者通一切種智。

    謂因中波若。

    至果變名薩波若。

    二者别一切種智。

    謂照有名種智。

    照空名一切智也(雲雲)今謂。

    波若變名薩波若。

    即照真谛之一切智也 大論第十八雲。

    是般若波羅蜜。

    在佛中變名為一切種智。

    ○已到彼岸。

    故名一切種智(雲雲)古人意葉此文。

    此文以實智。

    名一切種智也 二智斷惑事 問。

    菩薩修二惠。

    斷煩惱耶。

    答。

    實不斷惑也(雲雲)問。

    小乘聖者。

    猶能斷惑。

    況菩薩大人何斷惑耶 答。

    菩薩悟煩惱本自不生。

    今亦不滅。

    故無斷惑義也。

    若論因緣假名義。

    亦有解惑。

    而有斷義也 二智義雲。

    此經雲。

    佛為增上慢人。

    說斷煩惱。

    實不斷也(雲雲) 量功德故雲餘法。

    所謂上舉定惠二門。

    未說戒行德。

    如是法其類幾乎。

    而何雲權智哉。

    況力無畏中。

    可具權實二智。

    謂力是自德。

    無畏化他德也。

    化他德中。

    權智何阙哉。

    又處非處智力中。

    二智俱可具之。

    何以力無畏偏故雲實智。

    以餘法為權智乎。

    答。

    雲力無所畏。

    智慧既顯。

    解脫三昧文。

    更舉餘功德。

    功德智慧二門事周。

    而更雲餘法故。

    智上但舉自證實智。

    下更說化他權智雲也(釋譬喻偈及佛餘法文亦同之) 問。

    實相般若。

    唯是境欤。

    亦得是智耶。

    答。

    有說。

    實相是境名。

    而名般若。

    是因中說果。

    有說。

    會理圓通心意識。

    滅煩惱清淨。

    此無為波若。

    即是實相 二智正義雲。

    有五句文。

    一者因中說果。

    如名實相為波若。

    二果中說因。

    如說波若為實相。

    三當因說因。

    實相非波若。

    四當果說果。

    波若非實相。

    五非因非果。

    故論釋實相文雲。

    因是一邊。

    果是一邊。

    離此二邊。

    名為中道。

    緣統是一邊。

    觀是一邊。

    離此二邊。

    名為中道。

    故知。

    實相未曾因果。

    亦非境智。

    而随緣逐義。

    有上四句不同。

    衆師不應泛引隻文。

    以通圓旨也(文)此約境智。

    辨中道故。

    即得非境非智亦即得言亦境亦智也。

    然考正意。

    若論中道非境非智。

    若論假名實相。

    與波若是别。

    應熟思之 問。

    般若方便二道。

    約位何判耶。

    答。

    (雲雲) 二智義引論文雲。

    六地名波若。

    至七地波若清淨。

    變名方便。

    六地之時。

    波若體強。

    方便用弱。

    以體強故。

    妙于靜觀。

    故觀空不着。

    以用弱故。

    未能即空涉有。

    于有無滞。

    至于十地。

    則體用俱等。

    既能觀空不染。

    即能涉有無著。

    故名等定惠智。

    則波若用巧故雲變。

    即從八地已上。

    二惠俱巧。

    若至佛地。

    則兩惠同變。

    實惠則變。

    名薩波若。

    謂一切智。

    方便惠變名一切種知也(文)(又雲。

    故什公雲。

    薩波若即是老波若雲雲) 問。

    仁王般若雲。

    善覺菩薩。

    四天王雙照二谛平等道(雲雲)既于初地。

    得二谛并觀。

    何言六地滞于有無耶。

    答。

    菩薩實從初心。

    道貫雙流。

    二惠常并然。

    明無差别。

    差别故。

    作此判耳。

    故初地望地前為并然。

    望七地猶未并也。

    此約強弱。

    且言未并。

    實非無并耳 問。

    因中波若。

    至佛果位。

    變名薩波若者。

    因中方便。

    亦變名種智耶。

    答。

    爾也 玄二智義雲。

    論雲。

    因中名波若。

    既變名薩波若。

    因中方便理數。

    變名一切種智。

    二惠變為二智。

    故不得言。

    問。

    論雲。

    波若變為薩波若。

    何處雲方便變名一切 又雲。

    如其實有。

    即不可斷。

    ○如其無惑。

    竟何取斷。

    乃至以是推之。

    即無所斷。

    是以不應言智斷惑。

    問。

    若爾應無有斷。

    何故經雲一念相應惠斷煩惱習耶。

    答。

    如上推之。

    即畢竟無斷。

    如此了悟。

    即是斷也。

    所以然者。

    于一切處。

    求解惑無從。

    即心無所依。

    心無所依。

    即衆累清淨。

    故名為斷也(文)法華信解品疏雲。

    菩薩了惑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名無生滅觀。

    故無能除非所除非除糞人也(雲雲) 涅槃義雲。

    今求煩惱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若能如是知。

    前念為無礙。

    後念為解脫。

    故能斷惑(文) 問。

    般若方便二惠之中。

    何能斷煩惱耶。

    答。

    (雲雲) 二智義雲。

    舊雲波若。

    是空惠故斷。

    方便照有即不斷也。

    今明。

    有所得空有二惠。

    俱不能斷。

    無所得空有。

    俱能斷也。

    但不二而二。

    開二惠不同。

    方便實惠。

    即不斷而斷。

    實惠方便。

    斷而不斷(雲雲) 意雲。

    二惠不二故。

    俱能斷惑。

    若約不二而二。

    即唯實惠斷惑 又雲。

    問。

    為中伏假斷。

    為假伏中斷。

    答。

    适緣取悟。

    無有定也。

    自有中伏假斷。

    如求性有無。

    不可得故。

    名非有非無。

    目之為中。

    此但伏性有無。

    猶未斷也。

    次明假有假無。

    即性有無始斷所以然者。

    識假有假無。

    即智畢竟無有定性有無。

    故名假斷也。

    次明假伏中斷者。

    對性有無。

    說假有無。

    以伏性有無。

    故雲假伏。

    次明。

    悟假有不有。

    假無不無。

    非有非無。

    名為中道。

    前性有無。

    始得永斷。

    故名假伏中斷也。

    問亦假伏假斷。

    中伏中斷。

    以不答亦有此義(雲雲) 今考此意。

    若從假入中。

    即假伏中斷。

    若從中出假。

    即中伏假斷。

    若假觀相續。

    先伏後斷中道亦爾。

    問。

    上雲不二而二。

    開二惠。

    即實惠能斷惑。

    方便即不斷。

    爾者所言中與假者。

    即二惠欤 答。

    假有假無。

    通是有也。

    非有非無。

    通是無也。

    故知假名方便知中名實惠也。

    問。

    若爾。

    二惠俱斷惑。

    何上隻雲實惠斷惑耶 答。

    考實二惠俱斷。

    斷義一故。

    名不二門故。

    雲無所得空有。

    俱能斷也。

    而且為開二惠。

    明斷不斷。

    故雲實惠斷。

    方便不斷也。

    問。

    何故開二惠。

    明斷不斷時。

    但雲實惠斷耶。

    答。

    玄答此問雲。

    有所依着。

    是諸煩惱根。

    諸法實相。

    是無著之本。

    由實相無所依故。

    生波若。

    波若即無所著故。

    衆惑清淨故名斷也(文) 又雲。

    二是假名不二為中道。

    中道即是實相。

    故名實法。

    迷因緣假名二谛。

    稱為假惑。

    迷不二實相。

    目實惑也。

    二定二故。

    名迷假。

    不二定不二。

    稱為迷實。

    又二不二。

    皆名為假。

    非二不二。

    方為實。

    迷此假實。

    名假實惑也(文)考此文意。

    有所得五句皆迷。

    無所得五句皆是正觀 問。

    以假斷假名惑。

    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