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四

首頁
    中斷實法惑耶。

    答。

    今推雲以二定二。

    名為迷假。

    以不二中道觀斷之。

    不二定不二。

    名為迷實。

    以觀假名二而斷之。

    亦以不二之二。

    斷定二。

    以二之不二。

    斷定不二。

    此即或以假斷迷假。

    以中斷迷實。

    亦複以假斷迷實。

    以中斷迷假。

    其義并得之 問。

    以佛果智慧。

    斷惑義有耶。

    答。

    亦有斷義(雲雲)二智義答此問雲。

    此義舊有二師。

    或言金剛心斷。

    是波若斷。

    或言佛智所斷。

    即薩波若斷。

    今明。

    大品雲。

    菩薩無礙道中行。

    佛在解脫道中行。

    無一切暗。

    評此文意。

    無礙解脫。

    俱有斷不斷義。

    若一念正觀。

    惑不現前。

    即無礙正斷。

    解脫出居累外。

    故解脫不斷。

    故雲佛在解脫道中行。

    無一切暗也。

    若言解脫續于無礙。

    鎮前無惑之處。

    遮未來惑。

    不得續生。

    即有遮斷。

    故亦名斷。

    無礙正斷故。

    得言金剛惑盡。

    未有解脫遮未來惑。

    得言不盡。

    故盡與不盡。

    二說不違(雲雲) 意雲。

    若約正斷。

    在無礙道。

    若約遮斷。

    在解脫也問。

    其正斷雲。

    遮斷雲意何。

    答。

    無礙道現前時。

    闇障不起。

    名為正斷。

    而未遮後念還生。

    至解脫道。

    方能決定。

    遮抑不起。

    名為遮斷也難雲。

    若爾。

    無礙但是伏道。

    如小乘說。

    方便道中。

    見惑不起也。

    其小乘無礙道。

    正遮未來惑不起。

    解脫但在累外與離系得俱生。

    今大乘斷惑。

    解脫初念。

    與小乘無礙道同耶。

    答。

    設許大小乘義不同。

    何咎耶。

    難雲。

    若爾何故二智義。

    明初地中。

    自開無礙解脫義雲大小乘義。

    乃優劣懸殊。

    如來制立。

    大格相似。

    小乘即七方便伏。

    苦忍斷之。

    大乘三十心伏。

    初地斷也。

    初地中。

    自開無礙解脫。

    無礙正斷。

    解脫遮斷。

    如上釋也(雲雲)豈以無礙正斷。

    同小乘伏斷耶。

    答。

    實不可以無礙正斷。

    同于伏斷也。

    難雲。

    若爾如何異耶。

    答。

    方便伏道者。

    但可不令現前。

    未能永拔。

    無礙正欲拔之。

    而未已拔。

    解脫已拔竟。

    由此道理。

    小乘言無礙道與惑得俱。

    此時猶有惑可起義。

    故說為有得。

    而大乘但雲未有遮未來惑。

    解脫道時。

    無惑得故。

    于大乘義。

    說名遮斷也。

    若約無礙道功能。

    遮後念義。

    但雲解脫在累外。

    不斷煩惱。

    若以鎮無惑處。

    名遮斷。

    亦有斷義(更思之)寶窟文如次下 問。

    佛智斷惑義。

    有何文證耶。

    答。

    勝鬘經雲。

    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雲雲)正文多見之 寶窟中雲。

    實是金剛斷。

    而言佛菩提智斷者。

    毗婆娑第三十六卷。

    明雙道斷惑。

    具有此釋。

    謂忍能斷。

    忍屬于智。

    故雲智斷(雲雲) 裡書雲 有人引大品菩薩在無礙道中行文。

    金剛心斷。

    佛智不斷。

    有人用勝鬘無明住地佛菩薩智所斷文。

    成無礙道伏。

    佛果斷之義也。

    大師約遮斷。

    釋勝鬘文也。

    今難雲。

    勝鬘經雲。

    無明住地。

    二乘智所不能斷。

    唯佛菩提智斷(雲雲)此則大小相對。

    如法華雲。

    無有二乘。

    唯一佛乘。

    此經亦爾。

    為顯佛乘所有智慧能斷無明故。

    雲如來菩提智斷。

    何的解脫智慧耶。

    但可總相言耶。

    答。

    若爾但應雲佛道。

    何雲菩提智耶。

    菩提之名。

    正在果位也 統略下卷。

    引地持雲。

    一者惑障。

    障二乘解脫。

    二者智障。

    障一切智(文)可以此文推之(已上裡書) 問。

    金剛心位有妄相生滅心耶。

    答。

    (雲雲)問。

    若有者。

    但望未有遮斷。

    名煩惱未盡。

    故知。

    現在無妄想也。

    若言金剛現無妄想者。

    何得雲無常。

    現無妄心生滅起盡故耶。

    答。

    此義甚難(今案。

    以第六識智。

    正為金剛心體。

    其第七識。

    是無解識。

    即無明住地也。

    可思之) 寶窟中雲。

    佛智斷與不斷。

    自古爰今。

    凡有兩釋。

    ○今所明者。

    檢衆經論。

    以金剛心斷。

    而此文雲。

    果斷者。

    詺佛果解脫道起證故。

    名斷耳。

    又無明常相續。

    金剛心斷其前念。

    佛果起。

    鎮惑無處。

    而遮後念。

    種類不生。

    故名為斷(文) 無明住地。

    本來常相續。

    金剛心時。

    類其前念。

    則知。

    此時無明不續起也 問。

    金剛心為無礙。

    以佛智為解脫者。

    亦可雲地前為無礙。

    初地為解脫耶。

    答。

    于初地中。

    自開無礙解脫也 二智義。

    答此問雲。

    有人雲。

    亦得如此。

    小乘即苦忍之前。

    習行未久。

    但伏非斷。

    大乘地前修行積時。

    是故能斷也。

    今謂不然。

    大小乘義。

    乃優劣懸殊。

    如來制立。

    大格相以。

    小乘即七方便伏。

    苦忍斷之。

    大乘三十心伏。

    初地斷也。

    初地中自開無礙解脫。

    無礙正斷。

    解脫遮斷。

    如上釋也(文) 若依淨影。

    解行終心為無礙。

    初地初心。

    為解脫。

    于初地中。

    漸漸勝進。

    前念為無礙。

    後念為解脫。

    金剛及佛智。

    各一念為無礙解脫。

    以十地是漸得清淨。

    佛果頓得清淨故也。

    今有人義即當淨影釋也 大頓悟小頓悟事 問。

    地前伏惑。

    初地方便斷(文)爾何釋論雲初地時未舍結。

    七地方斷乎。

    答。

    (雲雲) 二智義。

    答此問雲。

    衆師不同。

    生公用大頓悟義。

    唯佛斷惑。

    爾前未斷。

    故佛名為覺。

    爾前未覺。

    瑤師用小頓悟義。

    七地方斷。

    引向文證之。

    今明皆無所妨。

    大經雲。

    唯佛名眼見佛性。

    十地已還。

    皆稱聞見。

    即唯佛斷。

    爾前不斷也。

    初地已來。

    但斷粗累。

    未除細惑。

    故雲不斷。

    七地除細。

    故言斷耳。

    故各有其義。

    不應偏執(文) 仁王般若下卷雲。

    從習忍。

    至頂三昧。

    皆名為伏。

    唯佛願解(雲雲)此文契大頓悟義也。

    無量義經雲。

    生死煩惱。

    一時斷壞。

    升于菩薩第七之地者。

    當小頓悟義也。

    前第五第六等功德。

    雲雖具煩惱。

    而成大功德也。

    然今家釋。

    并約别義。

    不同古說也 容入義 問。

    淨名室内容高廣座。

    爾者。

    其室為如本方丈。

    為當何。

    答。

    (雲雲) 問。

    若如本是方丈者。

    文雲其室廣博。

    若令廣博者。

    是轉變。

    何雲不思議。

    又文雲本相如故耶。

    答。

    (雲雲) 淨名玄第三雲。

    今明室有内外。

    自内而觀故。

    其室廣博。

    自外而觀即本相如故。

    是以二文不相違也。

    ○淨名既能令外不增。

    亦能令内不廣。

    何以知之。

    世之小術。

    遂能令釋鏡入于寸瓶。

    瓶不增鏡不減。

    而容入宛然。

    況諸佛菩薩令遂。

    今室内廣者。

    凡有二義(一者待賓故今室廣。

    二者大小與内外。

    二不思議也雲雲) 問。

    有人意。

    觀室容座。

    故雲室廣。

    若直觀室本相如故。

    大師不許之。

    爾者何破耶。

    答。

    (雲雲) 又雲。

    若見室大于座。

    雲何複言本相如故。

    若本相如故。

    即見室猶方丈。

    雲何複見容于大座。

    此即事相不成。

    于巧義不定(雲雲) 問。

    此難不可爾。

    本相如故。

    而見容于大座。

    此即不思議事成。

    何雲事相不成耶。

    答。

    此實難思(且雲唯見室容座。

    即唯廣博室内。

    何時如故耶。

    破意如此) 又雲。

    今詳經文意者。

    三萬諸座。

    并來入室。

    舉衆皆見其室廣博非複猶見方丈。

    但觀外形本相如故。

    可用前通。

    廢于後釋(文) 後釋者。

    有人釋也。

    私意雲。

    方丈者。

    總顯室小。

    非的方丈也 問。

    小能容大者。

    實能容欤。

    答。

    此有三義(雲雲) 名玄三雲。

    大小容入。

    凡有三師。

    一雲。

    大實不入小。

    二釋雲。

    大實入小(若不容者。

    諸佛菩薩即無神通也)第三釋雲。

    具有二義。

    今明。

    第三宜可用之。

    但此經正明容入。

    非有容入也(雲雲) 又雲。

    問巨細殊形。

    複無增減。

    雲何得相容。

    南方舊雲。

    既稱不可思議。

    唯聖境界。

    二乘不測。

    凡豈有解耶。

    置而不釋。

    今請問之巨細容入者。

    蓋是不思議之迹耳。

    六度四等。

    權實兩智。

    不二法門。

    謂不思議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