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四

首頁
    本。

    本迹雖殊。

    不思議一。

    而既能解不思議本。

    雲何不達其迹耶(等雲雲)(更有他師釋。

    并正義大同下疏意耳)維摩疏第四雲(不思議解脫菩薩。

    以須彌入芥子。

    )有人言。

    大實不入小。

    但以神力。

    令物見入。

    有人言。

    大實入小故使物見。

    今謂具有二義。

    ○适緣所宜。

    問。

    小大既不增減。

    雲何容入。

    答。

    有人言。

    既稱不可思議故。

    高推聖境。

    無以釋之。

    有人言。

    大無大相。

    故大能入小。

    小無小相。

    故小能容大。

    今謂二釋并皆不然。

    若無大小相。

    何所容入小大若定性不容亦有定性(乃至)今言容入者。

    以因緣假名容入故。

    大稱小大。

    大得入小。

    小是大小。

    故小能容大。

    問。

    小既不增雲何容大也。

    答。

    如一寸之鏡懸在于壁。

    而照見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宛然現鏡内。

    而物不減。

    鏡亦不增也(雲雲) 此文有三節。

    初直明實入不入。

    次有問答明相容所由。

    後問答明相容之相狀也。

    言大稱小大者。

    謂大不自大由小故大也。

    由小故大稱為小之大也。

    小是大小。

    準此可知之 新羅問答。

    出諸師說之中。

    初出嘉祥義雲。

    大小因緣。

    故小能容大(雲雲) 法華義疏二雲。

    問。

    實六十小劫。

    雲何能令如食頃耶。

    答。

    若長定長。

    不可促長令短。

    短若定短。

    不可延之便長。

    以長短無有定性。

    因短故。

    長長名短長。

    由長故。

    短短名長短。

    ○不二則長短無礙。

    如一夕之眠夢。

    經百年之事。

    注經雲。

    維摩能申七日。

    以為一劫。

    促一劫。

    以為七日(此間又作神通之釋而此中無用故略之)若依唯識者長短以心為體。

    故長短無定。

    如世有稱意人共語者。

    不覺夜長等也(文) 四論玄二智義雲。

    古舊難雲。

    若須彌入芥子。

    鳥雀呑此芥子。

    鳥應食須彌。

    若其不食。

    信非實入芥子中也。

    舊說不同。

    一雲。

    神力令見。

    其實不入。

    一雲。

    實入而神力故。

    名不可思議。

    又開善寺論師。

    釋延促劫數問難雲。

    若實延七日為一劫者。

    此人經一劫不見其宗親哉。

    答。

    若神力。

    則山實入芥子若業行山相如本。

    延促時亦爾。

    地攝兩論師雲。

    大無大相小無小相。

    故小能容大。

    攝論師宗法師雲。

    分别性入解也。

    依他性有法體。

    故如假相觀入。

    實無所入。

    又雲。

    此是上地菩薩不思議事。

    下位不能度量也。

    難。

    若爾因果道理。

    解惑相斷。

    金剛後成佛。

    亦是甚深。

    事何得漫分别耶。

    又攝論師雲。

    唯識義。

    大能入小(雲雲)今一家意。

    大是小大。

    小是大小。

    既是因緣。

    大小何意不能相容。

    小大又大小。

    無礙故不失大小也。

    如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而不相失也(取意略抄) 新羅問答雲。

    唯識宗雲。

    大小種子。

    同在一處。

    故能相容(雲雲) 維摩疏又雲。

    或有衆生樂久住世。

    可度者。

    菩薩即演七日。

    以為一劫。

    令彼衆生謂之一劫(以上經文)如人一夕之夢見百年受樂。

    而一夕不長。

    百年不短(雲雲) 淨名玄五雲。

    ○若雲淨名辨不思議巨細容入。

    複為深者。

    波若明指障風力。

    毛舉大千。

    豈不明耶。

    又波若漚和。

    不思議之本也。

    借座請飯。

    不思議之迹也(雲雲) 又三雲。

    若明大小之體。

    及容入之用。

    此是俗境。

    若以權智。

    運令容入。

    則是權智用也(雲雲) 華玄九明三世無礙義雲。

    乃至一劫攝一切劫。

    一切劫攝一劫。

    以有因緣無礙故。

    得如此也。

    若有定性。

    可猶能爾(雲雲) 又雲。

    以法無定性故。

    菩薩得諸法實相。

    所以能如此也(雲雲)(釋華嚴一念無量劫之文) 二谛上雲。

    隻就有中。

    一切法無礙。

    如華嚴所辨三世無礙。

    淨穢長短佛刹無礙。

    通使諸法無礙。

    良由諸法無礙故(雲雲) 又雲。

    以諸法自無礙故。

    菩薩得無礙觀。

    得無礙通。

    得無礙辨也(雲雲) 大論三十雲。

    複次菩薩○以智慧力故。

    能轉一切諸法。

    所謂小能作大。

    大能作小。

    能以千萬劫為一日。

    又能以一日。

    為千萬劫。

    是菩薩世間之主。

    所能自在。

    何願不滿如此。

    毗摩鞊經所說。

    以七夜為劫壽(雲雲) 又五十雲。

    佛有無礙解脫。

    菩薩有不可思議三昧。

    能令多時作少時。

    小時作多時。

    亦能以大色。

    入小。

    小色作大。

    又如六十小劫說法華經。

    人謂從旦至食。

    問曰。

    色有形行可見。

    時無形但有名。

    雲何得以近為遠。

    以遠為近。

    答曰。

    以是故。

    說以不可思議神通力。

    如人夢中。

    夢有所見。

    自以為覺。

    夢中複夢。

    如是展轉。

    故是一夜(文)(無礙解脫者。

    佛眼無障礙也) 有為般若無為般若事 問。

    就觀照般若。

    有為無為别。

    爾者。

    何名有為般若。

    何名無為般若耶。

    答。

    因位般若。

    是有為般若。

    果位般若。

    是無為般若也。

    問。

    初地以上菩薩。

    悟無生之真理。

    得無生正觀。

    成法性身。

    所有智慧。

    何雲有為無常法耶。

    答。

    障累未盡。

    惠解猶在生滅之分齊故也。

    問。

    以佛果智慧。

    何雲無為般若耶。

    夫依實相境。

    發生般若之解。

    既是因緣生法。

    何非有為法耶。

    答 玄二智義雲。

    ○無為波若有二種。

    一者以實相境。

    名無為波若。

    所生觀智。

    名有為波若。

    二者以佛果法身。

    名無為般若。

    菩薩因惠。

    名有為波若。

    大品經。

    正明境智為無為義。

    傍明因果為無為也。

    是以論雲。

    欲得有為波若。

    當學無為波若。

    此明欲得觀智。

    當學實相境。

    若言欲得于因。

    當學果者。

    于義不便也。

    又雲。

    實相能生波若。

    正是以境生智。

    若言以果生因義。

    名不便也(雲雲) 問。

    其雲傍正意如何。

    答 又問。

    所引文雲實相能生波若者。

    實如所言。

    實相境能生觀照智也。

    然不見為無為義。

    如何以此證境智為無為耶。

    答。

    學無為波若。

    得有為波若。

    故有為無為言明也。

    而學境得智雲也 一義雲。

    次文唯證境智為正欤 又雲。

    如來二智。

    則是無為。

    菩薩二道。

    猶是有為(雲雲)二道者波若方便二道也 又雲。

    涅槃盛明果德。

    故因位以來。

    皆是無常。

    如來法身。

    始是常位(雲雲) 又雲。

    問。

    北土論師雲。

    初地已上。

    即有常住。

    法身亦即有常。

    智是事雲何。

    答。

    須詳此意說。

    若以能證之智。

    為法身常者。

    是事不然。

    釋論雲。

    在菩薩心。

    名波若。

    在佛心。

    變名薩波若。

    若是常者。

    則無明昧。

    不應有改變也。

    又涅槃經雲。

    此常法攝。

    是如來長壽品。

    凡簡三法常義。

    一外道。

    二者小乘。

    三者菩薩。

    并無常住故。

    以佛性。

    常為法身者。

    此猶是論江南舊宗。

    非北方異說也(雲雲) 寶窟下卷雲。

    佛解脫道起。

    此是常智起。

    常智起。

    即是常身起。

    常身起故。

    無常身謝(雲雲) 名玄四雲。

    ○三者。

    實相常無為般若。

    文學是有為般若。

    觀照亦為無為。

    菩薩累猶未盡。

    則為。

    佛則無感無不淨。

    無複生滅。

    故是無為般若。

    問。

    何故有煩惱。

    即有生滅耶。

    答。

    以有煩惱。

    不得了悟本自無生。

    故有生滅。

    若無煩惱。

    即悟觀心本自無生。

    即是無為。

    不言轉有為般若故成無為也(雲雲) 又雲。

    今明未得菩提則無為成有為。

    若得菩提。

    則有為成無為。

    豈離有為。

    别有無為(雲雲) 又雲。

    地論人真修般若。

    則本自有之。

    緣修般若。

    則修習始起。

    性淨涅槃。

    方便涅槃亦爾。

    此猶是舊本始之義(雲雲) 問。

    真修緣修者。

    其義如何。

    答。

    則與性淨方便淨同。

    但又中别舉之者。

    上明般若。

    下明涅槃。

    又名義異。

    故為顯異門。

    兩度舉之而已。

    問。

    若爾其緣修者。

    即淨影之所明。

    六七識中。

    緣照無漏欤。

    答。

    難知。

    然且思之。

    與二淨例以明之。

    故知。

    但就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