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三者七地雖得無生。
已能并觀。
但猶有功用。
八地于功用心。
永不複生。
四者八地。
雖無功用。
猶未究竟。
究竟無生在于佛位(雲雲)
三卷章下雲。
仁王經。
璎珞。
皆明初地二谛并觀。
故仁王經雲。
善覺菩薩。
四天王雙照二谛平等道(雲雲)大同上釋
法花玄第四玄。
經論具有三種并義如仁王經及攝大乘論等雲。
初地并。
大品發趣品釋。
七地名等定惠地。
則七地并。
仁王經等及地經雲。
八地并。
以具有三文。
宜并用也(雲雲)廣釋(所由之)
又淨名第二。
第四卷。
釋七地并觀之文。
可考而知之
福智門
二智義雲。
經有一智二智三智四智五智乃至七十七智。
皆二智攝(雲雲)
一智。
如實智。
即是佛眼如實而知故。
具攝二智也
一切智。
一切種智。
謂一切智。
為空智。
一切種智為有智。
亦以總别廣
二智。
略因果大小分二智。
又一切種為空。
一切智為有智也此即以性名種。
即實相理。
為諸法根本。
故名種也
波若。
毗婆舍那。
阇那。
又一切智。
道種智。
佛一切種智。
謂二乘。
菩薩及佛智也
三智。
此三智一一具空有也。
又地持三智。
一清淨智。
二一切智。
三無礙。
又攝大乘三智。
一加行智二正體智。
三後得智也
四智。
一切智。
一切種智。
無礙智。
無功用智。
又四無礙智。
又我生等四智。
今考攝論顯了等四智。
見下之。
新譯之圓鏡等也
五智。
法住智。
泥洹智。
無淨智。
四願智。
五邊際智
十一智。
十智如常。
加如實智。
為十一智也
四十四智。
十二因緣。
一一皆具四谛觀也。
如老死苦即在老死。
言老死集者。
在生支故。
十二因緣。
為十一對。
而具四谛。
故但四十四。
非四十八也
七十七智。
且于老死。
有生緣。
老不離生緣。
老死于三世。
各分此二。
合為六。
此是法住智。
更加泥洹智為七。
于十二因緣作之。
亦是十一對。
故七十七智也
問。
地論所說。
三智對權實二智。
如何相攝乎
答。
初是實智。
後二為權(雲雲)
問。
知法無功用。
名無礙智。
何為權智耶。
應通權實二智也。
例如攝大論。
法華經等所說。
四智之中。
無功用智等。
即通空有耶(又淨影釋雲)答(文)
二智義雲。
次地持論。
有三智。
一清淨智。
斷五住惑盡。
故雲清淨。
即第一義空智也。
二一切智。
即照有也。
三無礙智。
無功用智。
照一切法。
無複功用。
故雲無礙。
初是實智。
後二為權(文)
又雲。
又四智攝入二智者。
攝大乘論雲。
一切智。
一切種智。
無師智。
無功用智。
前二智空有。
次一不從師。
後一無有功用。
即法華經雲。
佛智。
一切智。
自然智。
無師智也。
前二别照空有。
後二通空有也(文)
(考攝論。
但有顯了等四智耳。
今案。
此四智。
即顯了等智得意欤)
法華疏雲(方便品)或開三智。
如此經屬累品說。
○佛智一切種智也。
如來智一切智也。
自然智即無功用智。
上之二智。
任運而知。
不須作意。
故稱自然。
又雲。
四智。
如譬喻品說。
三同于上。
第四稱無師智。
無師智者。
上三智不從師得也(雲雲)(三智之中。
無功用智。
通照二谛。
與地持無礙智。
唯是權智。
即為異也。
以經論所說不必是同也)問。
五智中。
願智通緣三世事耶。
答。
願知未來一切事。
即便得知。
名為願智(文)問答(雲雲)
問。
新譯藏中所明。
正後二智。
今家所用欤。
答。
文義但有文。
則攝大乘論。
三智。
于正後二智。
加加行智。
義則權實二智也
玄二智義雲。
次攝大乘論。
有三智。
一加行智。
即進求上地心。
二正體智。
證如之智。
謂實智也。
三後得智。
即寂而動。
謂權智也。
此三智。
即為次第。
前有進求之智。
次正得實觀。
後從實起用。
地地中。
皆具此三智他(雲雲)
攝論第九雲(梁)論曰。
般若三品者。
一無分别加行般若。
二無分别般若。
三無分别後得般若(雲雲)
同第十二雲。
此無分别智。
有三種。
一加行無分别。
加謂尋思等。
智即是道因。
二無分别智。
即是道正體。
三無分别後智。
即是出觀。
智謂道果(文)
又雲。
論雲。
此無分别智。
即是般若波羅蜜多義同(雲雲)又雲。
前說。
無分别有三種。
一加行。
二正體。
三後得。
加行無分别。
自有二種。
一在地前。
二在登地以上(雲雲)
二種加行者。
地前與初地為加行。
此顯可知。
地上有者。
今有二義。
一雲。
初地正後二智。
望第二地。
即名加行。
後後亦爾。
二雲。
于初地中。
三智各别。
于自分中。
有正後二智。
于勝進分。
有加行智。
若依前義。
但于正後二智之上。
于自地分。
雖得明了。
望于二地。
未分明義。
亦名加行。
非離正後。
别有加行。
若依後義。
正後二智。
亦是一念正觀。
義分說二。
亦于一念正觀。
于自分為正後。
于勝分名加行。
雖是義分。
何妨三别。
若依前義分别之雲。
正後二智。
約二谛分。
故應有二。
自分勝分。
但是淺深。
非有别境。
故一種智。
于淺明了。
即此智慧。
于深未了。
但是觀待異非是有别用。
故不别也。
還依後義例之雲。
于百法中。
得明了。
仰觀千法猶不了。
此亦望境。
其用有别。
若言百法千法隻是開合義分。
為顯淺深作此階級者。
二谛亦是二而不二。
隻是中道。
約緣義說。
何得定别。
故知。
地上三智各别。
已上二義。
優劣可見之
問。
圓鏡等四智。
見古譯論耶。
答。
名雖反異。
其義先有。
又言。
辭雖異。
名義不殊。
如無垢稱。
淨名等異也(玄二智義。
釋法華四智同也)
梁攝論第十三雲(說三身文中)論曰。
五顯了。
平等。
回觀。
作事智。
自在。
釋曰。
如來于一切法。
無有過失。
證知非現前境。
如對現前。
譬如人憶持熟習文句。
是名顯了智。
從通達真如以來。
于一切衆生。
得平等心。
由證平等清淨法故。
是名平等智。
能守三摩提陀羅尼門。
于此法門中。
所欲取法。
如意無礙。
譬如财主守其庫藏。
取用無礙。
是名回觀智。
能受兜率院天生。
及般涅槃。
為立聲聞及下地菩薩。
無流善根能顯如來事。
是名作事智。
于此事中。
皆得如意。
故名自在。
論曰。
由轉識陰依故。
釋曰。
識識為識陰。
了别為識體。
故轉識陰依。
得此自在(文)
此顯佛果有四智也。
顯了即大圓鏡智。
平等即是平等性智。
回觀即妙觀察。
作事即成事智(成事亦名成所作智。
)轉識陰依得此自在者。
在凡夫位。
八識皆是依他。
成佛時。
轉舍依他。
成真識心。
以真妄合。
名為依他。
舍妄契真。
名為轉依。
此轉依位所有真識。
即了别性。
了别隻是了知義。
故即名智慧。
非離心體。
别有惠數。
然約總相。
名為識體。
取别相用。
名為智慧。
今此論雲。
了别為識體者。
意顯識體即名智也。
于此真智。
有四義用。
分為四智。
非各别體。
若随義别建立八識。
如四德等。
亦應許之
問。
今于攝智門中。
何不出此四智耶。
答。
不必盡之
攝論相法師疏七雲(辨相法師者。
淨影門文)初解顯了智。
二從通達不解平等智。
三能守已下。
解回觀智。
明備諸德四諸受已下。
解作事智。
明立教五于此等下。
解其自在(文)又上文雲。
五顯了下。
明轉識隐得作事智自在(文)
轉法輪事
法華玄第八雲(法轉義)輪者大乘以無生滅觀為體。
小乘為生滅觀為體(雲雲)輪義及轉義。
具如玄文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