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勤乎勸學豎義日。
立淨影八識義。
得七法不住題。
題者興福寺永緣權僧正。
頻責取舍。
予答雲。
修多羅含五義。
謂顯示義。
湧泉義。
出生義。
繩墨義。
及結鬘義也。
若爾。
一文之中具含多義。
淨影意契顯示義。
金陵釋當繩墨義(破邪顯正雲繩墨義)凡于一文出衆義。
猶如湧泉。
何必執相破。
言遂舍異釋(雲雲)
裡書曰
雜心論第八雲(修多羅品)修多羅者。
凡有五義。
一曰出生。
出諸義故。
二曰泉湧。
義味無盡故。
三曰顯示。
顯示諸出故。
四曰繩墨。
辨諸邪正故。
五雲結鬘。
貫穿諸法故。
如是五義。
是修多羅義(文)(已上裡書)
問。
若言七法非七識者。
何說如來藏識。
說前六識。
而不說阿陀那識耶。
又違如前所出楞伽經說耶。
答。
若欲說八識者。
應雲若無藏識者。
七識不住何但雲六識不雲七識。
又雲如來藏。
不雲藏識耶。
故知。
此經不欲正明八識之義。
楞伽但正欲明為勝鬘夫人說如來藏義而已
問。
何故但說六識及如來藏。
不說第七識耶。
答。
為破外道及二乘人不知有佛性故作此說也。
六識舉其人本所知法。
其如來藏顯今所說法。
故此章中不盡舉八識也
窟下雲(解佛性不令衆生受生死苦義也)須解此章大意。
此為章破外道二乘人不知有佛性。
欲勸一切衆生。
信有佛性故。
說由佛性故。
得厭衆苦樂求涅槃(文)
問。
引何文證以六識及心法智種苦厭苦為七法事。
答。
楞伽經中說六七不受苦樂非涅槃因。
今引此說為證也。
問。
楞伽六七者。
即應是六識七識。
何以此文證六識耶。
答。
此非為證心法智非第七識事。
但是起染淨用。
二經說同。
為顯此故。
引彼經而已。
問。
于阿陀那識。
有迷悟兩位。
心法智名具顯此兩位。
無解識名。
且約迷時。
或對第八真識解。
總名無解。
自約七識中悟名法智。
何違耶。
故起信論說意及意識皆有薰習。
依信力而修行也。
其菩薩意薰習豈非第七識耶。
若以攝論七識名無解識故。
不言法智者。
亦以起信論分别事識名妄心故。
亦不應與法智相應耶。
若雖是妄心。
猶與法智相應。
亦雖稱無解何不得名法智耶。
答。
修觀起行。
正在第六。
故四智中。
且觀智者。
是六識集用。
非第七識。
其無明不了妄執我相。
正是七識故。
名無解。
雲何得言六識直名為識。
獨以第七别為法智。
故知。
此中六識者舉染用。
心法智者。
顯淨用也
又可雲第六第七俱有染淨。
然此中以法智名顯淨用。
故知第六中。
分取淨邊構為法智。
若以第七對前六者。
染淨俱同。
何故以第七别标智稱耶
後義應勝
起信論雲。
妄心薰習義有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分别事識薰習。
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
二者意薰習。
謂諸菩薩。
發心勇猛。
速趣涅槃故(雲雲)(下文見意薰習是初發心雲菩薩。
若已相應法法身菩薩唯依法力薰習真如滅無明也。
地上名法身耳)
問。
攝論明八識是共相識。
起信論說前七識唯妄。
多約離分門。
今何以攝論混起信意耶。
答。
其共相離分二門何别耶。
反答。
共相門八識者。
真如淨法。
與無明染法和合為本識。
依此本識。
起七轉識。
謂從本識起執我識。
即執識含容真妄。
又起六識。
名生識。
亦含真妄。
八識前具真妄名共相也。
若離分門。
一切真識。
分取為第八。
于一切妄中。
粗為事識。
分為六識。
細為妄識。
為第七識。
真妄離說八識也。
正答淨影義章其意爾。
又淨影義章更有别本。
全不明共相識義。
今嘉祥意。
無處分别共相離分故。
今不必依此義也。
直就今家先略明八識相。
然後出諸文随義用之
略論八識。
應有八門(一廢立二名數。
三真妄。
四果位有無。
五緣起薰習。
六有始無始七一異。
八心境)
一總相廢立
楞伽經說。
大惠問佛言。
世尊建立八種識乎。
佛言建立故今依經建立八識。
既言建立。
故知随緣非第一義。
如法華經。
以衆寶物造諸大車。
三是方便可名造作。
一乘真實。
何亦稱造。
釋雲。
道門未曾三一。
說三說一。
皆是方便。
即是無名相中。
強名相說。
故俱名造作(取意)今此亦爾。
若就四悉檀釋。
第一義中非八非九。
非識非境。
若依世谛對治悉檀。
為不了知微細妄染及佛功德人故。
說八識。
令悟解之又為舍外塵說八識義。
更舍外塵亦非識也。
道門非八識。
而因緣世谛心。
是諸法根本。
故說為識。
識中自有本末粗細等别。
說八識也
二别論名數
眼耳鼻舌身意識。
以為六識。
阿陀那識。
此名無解識。
是第七識。
阿梨耶識。
此名藏識。
以為第八。
問。
何故唯立八識而不增減耶。
答。
本末真妄諸識盡之故。
唯說八此是一門。
若就異門。
或增或減。
如說六識及九識等。
問。
雲何名為九識耶。
答。
前八識上加阿摩羅識。
以為九識也(阿摩羅亦雲庵摩羅也)問。
爾者其第九識體何物耶。
答。
第八識中。
解性梨耶。
分為第九。
名阿摩羅。
此雲淨識。
即是勝鬘自性清淨心。
亦說為無垢識也
三真妄分别
八識之中。
前七為妄。
第八含通真妄二識。
問雲。
何第八含通真妄。
答。
此有三義。
一者相不異故。
合說為一。
謂妄心外。
真不可得故。
合為一。
二者就位合說。
于生死中。
真妄二法其性難别。
合為諸法緣起之本故。
經曰非異非不異。
非異即前第一門義。
非不異者。
第二門。
真妄雖異。
而于位分合為一故。
三者建立種類合為一識。
謂若真若妄。
若生死位。
若佛果位。
但是本者。
總為一種第八識也。
問。
若說九識時。
其第九識亦是妄耶。
答。
是真非妄問。
若爾。
何故經中說言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耶。
答。
此有多義。
一者八識門中。
第八如水。
七識如波。
若論九識。
第九為水。
前八如波。
前八并是妄心别故。
八九合舉水波。
通喻非第九識如波浪也。
二者若有所得心所取八九識。
并非佛性。
非真實故。
說為波浪。
此約教中遮其學教成病。
非關識法。
若就識體。
第九非妄故。
佛性義雲。
乃至八九設使百千無量諸識。
皆非佛性。
何以故。
皆是有所得五眼所不見故(文)三者道門之中。
非八非九。
乃至百千過算數故。
非識非境。
非真非妄。
絕諸相故。
若随因緣世谛義門。
乃有八九諸識差别。
故知八九皆如波浪。
并随染淨因緣起故(雖有多義第三為正)
四論果位有無
八識之中。
前七妄心。
佛果并無。
故唯識雲。
諸佛如來所行之處。
唯有藏識更無餘識也。
第八識中妄想本識。
果位亦無。
解性梨耶。
通在佛果。
問。
若爾。
教迹中雲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有(雲雲)五根既有。
五識甯無故知。
八識者。
非唯第八。
總說八識。
并在果位。
何言前七果位并無。
答。
此于真識随用别立八識差别。
實是第八藏識所攝。
今于八識門中前七是妄故。
果位并無也
五明緣起薰習差别
八識之中。
本末相對。
第八識為本。
前七從此生。
于中有多義。
若粗細相望。
依第八識起第七識。
依第七識起前六識。
若約種子現起而言。
前七并依第八識生。
以第八中持種子故。
若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