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五

首頁
    相薰相生義者。

    前七薰種子。

    在第八識中。

    即第八識中生果功能。

    說為種子。

    此種還生前七轉識故。

    本末識亦得互為相生之義。

    若約現起。

    論生。

    非約種子者。

    非前七識生第八也。

    又于第八識中真妄分别。

    若由真起妄此約真法為本妄心起也。

    若克性論。

    真是淨法。

    唯生淨法。

    妄是染法。

    唯起染用。

    若互相資。

    皆得無傷。

    若論種動不動義。

    真性不動不起染淨。

    若起染淨。

    唯是妄心。

    此後一義應尋文證。

    故寶窟雲佛性不令其種苦。

    及厭苦也。

    種苦起染。

    厭苦起淨。

    此文于佛性上并迹染淨二用。

    然此文意。

    非約道門。

    何以故。

    彼文亦雲種苦及厭苦。

    終由佛性本也。

    此意即顯種苦厭苦。

    親由妄想。

    遠尋根底遂由佛性故雲終由佛性也。

    問。

    若染淨法由佛性起隻是其親。

    當何隔之。

    但雲遠由佛性乎。

    答。

    窟次文雲。

    如有海水。

    風次成浪。

    非是海水令其成浪(雲雲)意雲。

    海水本有之。

    而未有浪。

    風至即有。

    此即佛性為同。

    妄想為緣。

    有染淨用。

    若論因緣親疏佛性為親。

    妄想為疏今約隐顯。

    緣至即起顯故為親。

    固先本有。

    而未起用。

    故為遠也。

    此是義記遠近。

    亦非時有先後也 問。

    若言妄想為緣起染用者。

    其妄想自起耶。

    若。

    由真起者。

    即是真法親起染用。

    又其妄想即是染法。

    彼有即既染用。

    何言由染用起染用耶。

    答。

    其妄想者。

    是根本細者。

    其種苦者。

    是粗染用。

    此是粗染由細染耳。

    又可雲其妄想者。

    即是種苦。

    妄想念念互相薰習。

    此即妄想無始義也 六有始無始義 妄想緣起源由佛性。

    若爾。

    至佛果更應起染耶。

    又若至佛不起妄想。

    雲何真性起妄法耶。

    答。

    至佛果位正觀圓明故。

    不更起無明妄想。

    本未修得正觀之時由妄想緣生妄想也。

    問。

    若爾。

    妄想即是無始。

    何故經言依如來藏故說生死無始。

    故知。

    自論生死。

    即有其首也。

    涅槃雲。

    十地不見生死之始。

    佛即見之。

    又論說言生死無始便言正見(已上)然說無始者。

    便是無因。

    若未明如來藏教為破無因。

    且說無始。

    若說如來藏教。

    有如來藏。

    生死依之便脫無因。

    其藏性。

    實無為法故。

    無因無名故。

    至大乘實義。

    非無始也。

    答。

    考諸經論。

    或似有如此義。

    又于人師解釋。

    亦有始義。

    然熟檢宗家正意。

    世谛理中。

    亦是有始。

    亦是無始。

    若依真谛理。

    即非始無始。

    于世谛中有二義者。

    謂約相續是無始。

    據法相本末。

    便是有始妄想依佛性。

    更性更無本。

    故此義不論而已。

    若論要須窮極。

    所以然者。

    中庸生疑。

    若邪推便堕惡見故。

    又此義可依文習之。

    若強推之。

    便是十四難置答事。

    故置不論之 七因緣一異義 因緣世谛中論一異義者。

    衆生無量。

    一一身中。

    妄心各别。

    真性是一。

    若無差别之差别論之。

    前七識者。

    他人各别。

    第八識中妄識亦别。

    真識不異。

    若約妄想論真。

    真識亦别。

    乃至佛性約其凡位薰習差别。

    真性緣起。

    便成多佛。

    若約窮證本性。

    諸佛亦一也。

    又約八識中諸識相望。

    真妄性别。

    又妄七識其體各異。

    若據真識求妄。

    離真無妄者。

    是第一義門。

    非世谛門。

    又複可雲世谛門中。

    亦有非一非異之義。

    以其八不通二谛故。

    真妄因緣非定異。

    真妄相别故。

    亦非定一 又複據妄見真妄是别。

    就真論妄。

    妄即是真。

    若入此門。

    八識并是真識體用差别無有妄也。

    又複據妄求真時。

    妄外無真。

    就真求妄時。

    離真無妄。

    然有分别者。

    就妄求之。

    無别真識。

    此中但是前七識。

    若就真攝妄時。

    或總為第八。

    通餘義門七。

    故舉此門。

    真識名為第八。

    亦直名真識。

    不名第八。

    無前七故。

    或于此門。

    具有八識。

    然唯真八識。

    雖唯是真。

    體用各别。

    又有多用故。

    由此道理非一非異得成。

    亦一亦異複得成也 八心境隐顯 至論正法非心非境。

    若随因緣世谛心境俱存。

    前六事識有境有心。

    心境各别。

    攀緣。

    取舍。

    執取定實。

    第七妄識。

    亦有心境迷時不知境在心中。

    妄取六塵故。

    而與事識異者。

    前事識者。

    取境定實。

    此第七識但取境相。

    不執性實。

    若得悟解知境在心。

    第八真識。

    随緣亦起六塵境界。

    又心自體即色即心即事即真。

    若論真如唯是真如。

    若論唯識即唯是識。

    若論五塵即唯五塵 問。

    真心無礙。

    雲何有色耶。

    答。

    真識分齊。

    即以佛果顯之。

    佛果唯是真識。

    此真識分有法報應應色有者義顯。

    可知。

    但此應色。

    若随所化妄心分齊。

    然就實論。

    唯是真識之用。

    報身色者。

    是萬德中色相功德并五根五塵。

    故教迹義雲佛果五根等始起(雲雲)又一義。

    此報身中無色相功德。

    所以知然唯以知然唯以法性為土。

    無寶玉土故。

    若有五根。

    應有五塵并扶根色相。

    若有五塵。

    何故釋雲以法性為土。

    無寶玉土耶。

    然言五根者。

    真德顯了義說為色。

    為見聞等用作所依。

    義說為根(後義順文)法性身中自無色相。

    然與色為性故。

    說為性色也。

    八識并有境。

    以真識分中八識。

    即以真如法性為境界故。

    故于八識并皆有境。

    然說為八識者。

    為除境界執着故。

    且說為心。

    若除境執。

    已心執随妄。

    非境非識。

    唯是正法。

    又妄想中心是本故。

    說為心識。

    真識分中。

    唯初入門亦偏說心。

    故寶窟下雲。

    色從心變以心為本。

    所以雲心。

    故雲自性清淨心。

    不立自性清淨色也(取意)為顯大宗。

    略開八門。

    餘義随文更應尋之 已上略論八門義也 佛性義雲。

    涅槃經中名為佛性。

    即于華嚴名為法界。

    于勝鬘中名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楞伽名為八識。

    首楞嚴經名為首楞嚴三昧。

    法華名為一道一乘。

    大品名為般若法性。

    維摩名為無住實際(雲雲)又雲。

    平等大道為諸衆生覺悟之性。

    名為佛性。

    義隐生死名如來藏。

    融諸識性究竟清淨。

    名為自性清淨心(文)(釋一法異名也)又雲。

    唯識論雲。

    唯識無境界。

    明山河草木。

    皆是心外無别法。

    此明理内一切諸法依正不二(文) 染淨緣起四句事 窟下雲。

    然經論中。

    釋染淨緣起。

    要有四别。

    一約緣不約佛性。

    二約佛性不約緣。

    三亦約緣亦約佛性。

    四不約緣不約佛性。

    一約緣不約佛性者。

    隻由六七妄緣。

    不由如來藏。

    此小乘教及大乘教相中。

    彰染淨緣中。

    因果自相招感故有。

    都不言由藏實而有如是一切。

    二明約佛性不約緣。

    染淨之興。

    隻由藏實。

    不言從緣而有。

    此如楞伽說。

    六七非受苦樂非涅槃因。

    藏識受苦樂。

    是涅槃因。

    如是一切。

    今此說亦同彼也。

    三明亦約緣亦約佛性者。

    此亦如楞伽經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如海水起波浪。

    非異非不異。

    佛性亦爾。

    心俱和合生。

    亦非異非不異。

    如是一切。

    故知真妄和合方起染淨海水起波浪。

    非異非不異者。

    彰不可水外求波。

    波外求水故言不異。

    而波息水靜故。

    言非不異也。

    佛性亦爾。

    心俱和合生。

    非異非不異者。

    彰佛性與六七妄心和合生時。

    不可真外求妄。

    妄外求真故言不異。

    而妄盡真顯故。

    言非不異。

    亦可在緣常靜故。

    言非不異。

    法華論雲不即衆生界。

    不離衆生界。

    有如來藏性。

    故經言佛性雖在陰界入中。

    而不同陰界入也。

    四不約緣不約佛性者。

    實相之外無緣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