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五

首頁
    本識解性。

    以是本故。

    名為初也。

    即以所依故。

    名為初也。

    即以所依故。

    名為本。

    非先有本後成衆生也。

    後解意。

    指無始。

    縱說為始。

    非如開善詫空而起也 淨影八識章意。

    菩薩先以無始破有始。

    然後以空破無始也 仁王雲。

    三界外無衆生。

    佛何所化。

    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衆生界藏者。

    外道大有經中說。

    非七佛之所說(文) 此文兩段。

    三界外無衆生者。

    以三界攝一切生死。

    無别生死也。

    言别有衆生界藏等者。

    遮三界外衆生藏。

    即遮始起衆生也。

    藏者未有衆生時為本言也 疏雲。

    文雲三界外無衆生者。

    分段變易二種。

    三界外更無生死衆生可化也。

    第四明非邪顯正。

    文雲三界外有衆生是外道經非七佛說者。

    若依舊說流來義。

    即同外道大有所說。

    二種生死外。

    别有生死衆生藏者。

    即是舊說無明識也。

    是外道邪說。

    非佛正說(文) 大有經者。

    應是衛世師經說大有性也 起信論雲○更有衆生始起者。

    即是外道經說(雲雲)(具如是)俱舍論雲(世間界)三界無邊如虛空量故。

    雖無有始起。

    有情無量無邊。

    佛出于世。

    一一化度無量有情。

    而衆生界無有窮盡(雲雲) 裡書雲 華嚴延尊五師始覺受薰義。

    傳聞不同。

    今判雲。

    若約緣起道理。

    從真起妄。

    而本覺始覺無異。

    若約此義無邊。

    若論作佛已還作衆生。

    即不應許。

    如起信論破之(已上裡雲) 璎珞經佛母品雲。

    諸佛還為凡夫故不空無。

    無故不有○(雲雲) 此意雲。

    佛性大悲門。

    常不舍凡夫法。

    淨影八識章名為凡夫作用門。

    即真用觀攝。

    楞伽經說菩薩闡提。

    其義大同也 又下卷大衆持品雲。

    以智知一切衆生識始起一想住于緣(乃至)其四住地前。

    便無法起故。

    故名無始無明住地。

    金剛智知此始起一相有終。

    而不知其始前有法無法。

     ○唯佛智知始終(雲雲)無始無明。

    如五住中抄之。

    佛知始者。

    如佛性中引涅槃經文。

    可合用之 法鼓經上卷雲。

    伽葉白佛言。

    若善起佛者雲何到無生處。

    佛告伽葉。

    行善業。

    伽葉白佛言。

    誰之所教。

    佛告伽葉。

    無始佛教。

    伽葉白佛言。

    一切無始。

    佛誰化誰教。

    佛告伽葉。

    無始者。

    非一切聲聞緣覺思量所知。

    若有士夫出于世間。

    智慧多聞如舍利弗。

    長夜思惟。

    終不能知。

    佛之無始誰窮最為先。

    乃至涅槃中間亦不能知。

    複次伽葉如大目蓮。

    以神通力求最初佛世界無始終不能得。

    如是一切聲聞緣覺十地菩薩。

    如彌勒等。

    悉不能知。

    如佛無起難可得。

    衆生無起。

    亦複如是(雲雲) 又雲。

    伽葉白佛言○如是菩薩摩诃薩。

    于大海水滴滴指減悉能知之。

    亦知餘在。

    況複世尊。

    于衆生大聚盡而不知但諸衆生有減盡。

    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知。

    唯佛世尊乃能知耳。

    佛告伽葉。

    善哉善哉。

    如汝所說。

    衆生大聚無有盡時(文) 此經意。

    說佛無最初衆生無盡。

    此義唯佛所知。

    一一衆生無始之義。

    唯此可知之 窟下卷雲。

    又須識無增減義。

    若隐名如來藏。

    在隐不減。

    顯名法身。

    即顯亦不增。

    故經雲。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又隐名如來藏。

    如來藏不減。

    颠倒生死不增。

    顯名法身。

    法身不增颠倒生死不減。

    故大品雲。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菩薩應如是正億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亦如虛空。

    是中無生死往來。

    亦無解脫者。

    又波若雲。

    無縛無脫。

    是名菩薩大莊嚴義。

    若有縛脫增減。

    即是二見名為醜陋。

    不名莊嚴。

    若離縛脫增減。

    得于正觀。

    名大莊嚴(雲雲) 涅槃義雲。

    今約事論之。

    如無明初念。

    始起為新。

    佛果後起為故(雲雲) 今見此文。

    似無明有初念始起。

    然實不爾。

    何者望佛果後起。

    且以無明為最而已 窟中雲(釋無始無明住地文也)無明住地。

    久來性成。

    不同起惑。

    作念現生。

    故言無始。

    ○三性諸心。

    或有或無。

    無明常有。

    故說無始也○有人言。

    此無明是生死本因。

    故無始。

    是以攝論雲無始者即是顯因也。

    若有始即無因○所以明有因者。

    顯佛法是因緣義。

    有人言。

    無始無明者。

    始背明入暗時。

    煩惱性微細。

    唯同是一無明。

    無有四心次第起。

    言心不相應。

    ○無始者有二種。

    一雲。

    無明無有始故。

    衆生無頭波若無底。

    二雲。

    無明最在初。

    實錄有始。

    但無有一法在此前者故言無始也(文) 性染有無事 問。

    他師雲。

    真如法性中有性染(雲雲)爾宗家意許此義耶。

    答。

    不許見也。

    問。

    若法性中無染法者。

    諸佛菩薩能證法性。

    何能起染用。

    若無染性何猶能爾。

    如法無礙故。

    菩薩證法性能現神通耶。

    答。

    對治悉檀無名相中。

    強名相。

    說者。

    說如來藏為我無我。

    俱不相違。

    染淨亦爾。

    若就第一義悉檀。

    非淨非染。

    然就八終八倒尋之。

    生死法是無常苦無我不淨。

    若說常淨便為颠倒。

    涅槃是常樂我淨。

    若說苦不淨亦是颠倒諸法本性即是涅槃。

    何得說言真如法性中有不淨耶。

    但應說言本性清淨而有随染用。

    究竟言之。

    非染非淨。

    以非染淨縱說為淨。

    以其淨是無染名故。

    雲貪等染法于性中無。

    然亦縱說名為不淨。

    以無妄執之淨相故。

    如無著我說為無我。

    又貪等惑以中道為性故。

    縱說有貪等性亦得。

    說為有染法性非性是染。

    若異此義便是違聖教。

    名謗大乘也 有大乘止觀兩軸。

    是南嶽思禅師作。

    又有本題下雲昙遷法師制(雲雲)彼雲。

    法性本非染淨。

    而須有染性能生染用。

    亦有淨性能起淨用也(雲雲)今謂。

    此言有甚意趣。

    謂真如本性雖非染淨而能緣起。

    染淨兩用。

    其淨用之性。

    說為淨性。

    非性是淨。

    其染亦爾。

    染之性故。

    說為染性。

    非性是染。

    此是非染。

    縱為染。

    末代淺學執此為極。

    甚可悲愍甚可悲愍。

    當知性惡是人推。

    盡非經論中之所說也 華玄二雲。

    一師之意貴在于悟耳(雲雲) 又雲。

    耳毒無定。

    唯悟為宗(雲雲) 佛性義雲。

    欲作無性不得。

    是故得名大乘無礙(雲雲)大師處處引涅槃。

    大集。

    智論。

    攝論等文。

    會通異說。

    然于其中學者宜須巨細辨之 二谛上卷釋為人悉檀雲。

    諸佛經。

    或說我或說無我。

    或說淨或說不淨(雲雲)若準此文。

    說為清淨亦非第一義也 窟下雲。

    善心是淨。

    不善心是垢。

    善心之中。

    無有貪嗔癡。

    是為淨中無垢(雲雲) 此明粗法不染染義也 又雲。

    三界粗心染義。

    尚難可了知。

    自性清淨心而為所染。

    豈易可知。

    雖本清淨。

    而于衆生成颠倒不淨故。

    名為客塵煩惱所染。

    雖為客塵煩惱所染。

    而常本性清淨故。

    實無所染。

    難可了知(文) 勝鬘經自性清淨章雲。

    如來藏者。

    是法界藏。

    法身藏。

    出世間上上藏。

    自性清淨藏。

    此自性清淨如來藏。

    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

    不思議如來境界(文)璎珞經佛母品雲。

    無佛有佛。

    法界一相故不一。

    謂法常清淨故不二(文) 法界一相應名不二。

    而雲不一者。

    諸同不壞故。

    有種相故。

    雲不一也 大集第二雲。

    一切衆生心性本淨○衆生不知心性淨故。

    為客塵煩惱之所系縛(雲雲) 起信論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