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五

首頁
    。

    如世間衣服。

    實無于香。

    若人以香而薰習故。

    則有香氣。

    此亦如是。

    真如淨法。

    實無于染。

    但以無明而薰習故。

    則有染相。

    無明染法。

    實無染業。

    但以真如而薰習故。

    則有淨用(文) 又雲。

    四者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

    皆依如來藏而有。

    以一切諸法不離真如。

    以不解故。

    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

    雲何對治。

    如來藏。

    從本已來。

    唯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

    ○以過恒沙等煩惱法。

    唯是妄有性。

    自本無□。

    若如來藏體有妄法。

    而使證會。

    永息妄者。

    則無是處(文)梁攝論十三雲。

    論雲。

    轉依者。

    對治起時。

    此依他性。

    由不淨界品。

    永改本性。

    由淨品方永成本性(文) 此明得悟解時。

    永改前來不淨品。

    永成本性清淨性也 又十四雲○對治起時。

    離本識不淨品一分。

    與本識淨品一分相應。

    名為轉依(雲雲) 言轉依者。

    謂轉依他成真實性。

    又轉染依他。

    唯成淨品依他也 心數有無事 窟中雲。

    心王一念緣境。

    煩惱數法随心而起。

    同時不相離故。

    言刹那相應。

    故馬鳴言。

    心異念異。

    而同。

    知同緣。

    名相應染。

    若非起煩惱。

    心自緣。

    煩惱不起。

    不與心相應(雲雲) 又雲。

    以無明住地更無别起故不别說起。

    隻以前所列見愛等。

    通說為無明處起也(文)勝鬘經雲。

    起者刹那心。

    刹那相應。

    世尊。

    心不相應。

    無始無明住地(雲雲) 起信論說六重妄染。

    其中。

    無明業轉現。

    為不相應。

    染智相續為相應。

    又前六識中。

    惑染名執相不染也 淨影釋雲。

    此五皆是無明所起。

    故知。

    亦有不相應義(雲雲) 意雲。

    除無明住地餘業識乃至相續。

    此五并是無明起惑。

    故知。

    無明所起中業轉現。

    是不相應故。

    亦有不相應也 八識非究竟事 深密解脫經第一雲(流支譯)以法住智智意意識非真菩薩。

    不見諸識相是真菩薩(取意略抄)佛說偈言○ 諸種阿陀那○能生于諸法 我說水鏡喻。

    而為愚人說(文) 此名第八為阿陀那(此言注可書之) 勝鬘二藏事 勝鬘經雲。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世尊。

    空如來藏。

    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

    世尊不空如來藏。

    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文) 寶窟下雲○今如前釋。

    知二種藏名智。

    智體無相故。

    名空智也(文) 又雲○空藏明煩惱畢竟空故。

    不可為不空藏具一切德故。

    不可為無。

    非有非無即是中道故。

    涅槃經雲。

    佛性者。

    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中道顯現即是佛也。

    故涅槃經雲。

    中道之法名之為佛。

    得空不空二智。

    即是得于中道。

    故涅槃經雲。

    得中道故。

    名大法師。

    ○問妄法雲何名藏。

    答。

    以能藏故 問雲。

    何名。

    答。

    以妄法無所有故。

    問。

    真實之法。

    雲何名藏。

    答。

    以所藏故(雲雲)問。

    勝鬘所說等藏。

    與起信論所說。

    如實空。

    如實不空。

    其義同欤。

    答。

    聖梵入寺傳雲。

    同(雲雲)學者多雲。

    此是聖梵入寺誤也 今雲。

    二藏者。

    以能藏所藏為二。

    又以真法妄法為二。

    又起信論空不空。

    自就真如分别之故。

    經論說。

    其義是别。

    然考實論之。

    其義即通。

    論說空如來藏雲。

    如是一切妄心分别。

    皆不與真如相應故。

    說無相(寶窟引之作) 若就真如上論空。

    無妄者說為真如。

    是論正意。

    若就妄論妄。

    空無于真。

    無于真如者。

    即是能藏。

    起信論中。

    兼顯此義。

    又複經說二藏妄法非有。

    真法非無者。

    即非有非中道。

    佛性即此中道顯現。

    名之為佛。

    故知。

    二藏非有非無。

    還即就真如。

    佛性自體不空。

    于此真如空無妄想。

    故知。

    二藏并就真如。

    與論意同也 問。

    寶窟引馬鳴如實空證經空義者。

    即此意欤。

    答。

    不爾。

    窟引意者。

    證空智之空。

    此是能智之空也。

    非證所知空如來藏。

    如來藏故。

    其意不相當矣 三性三無性事 淨名玄六雲(釋中論無性法亦無之文也)凡有二義。

    一為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

    不取三性。

    存三無性理。

    三無性理。

    即是阿摩羅識。

    亦是二無我理。

    三性謂依他性。

    分别性。

    真實性。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以為識取分别名分别性。

    依他性者。

    心識依六塵及梨耶本識起。

    為依他性。

    真實性者。

    即是涅槃。

    故名為三性。

    三無性者。

    知六塵無相可得。

    名無相性。

    六塵無相故。

    六識無生。

    名無生性。

    無相無性乃是真實性。

    但塵識虛妄。

    既無真實性。

    亦不遺無性性故。

    用此以為妙極。

    今對破此。

    故中論雲。

    諸法後異故。

    故知。

    皆無性。

    無性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問二論主雲何相破。

    答。

    二論主義實相成。

    但天親借無性破性故。

    偏歎無性而學人不了。

    遂守無性龍樹明中實遠離諸邊颠倒。

    所謂性是一邊。

    無性為一邊。

    離此二邊。

    中道二對一門淺學(雲雲) 此文既雲義實相成。

    故知。

    此宗共用三性三無性等。

    應依攝大乘論。

    佛性論等解釋深密解脫及波若經等所說也。

    又淨影八識章明三性三無性義。

    具如别抄之 相識見識事 統略下雲。

    經雲。

    法身二無所有。

    謂相及相處二無所有。

    即攝論中。

    相識見識。

    相識是前塵。

    見是能識(雲雲) 種子義 窟中雲。

    五住種子并依本識生(文)又雲。

    不作緣念法不相應。

    即五住種子是也(文) 統略雲(弟子品)五性取整着内衣喻。

    以菩提心種子在衆生心内。

    天親論明一切種子皆在梨耶識中(文)(天親論者攝論等也) 同第一初雲。

    衆生成佛亦具二義。

    一者緣因佛性○即是菩提心○二本有種子。

    即是本有佛性。

    方得成佛(雲雲)此本有種子非今所論也 不失法事 中論業品雲(外人問也) 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财物 此性則無記分别有四種 見谛所不斷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諸業有果報 若見谛所斷而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如是之過咎 疏雲(第八)世人出債。

    要具四種。

    一有财主。

    二有負債人。

    三立券書。

    持負債主。

    令不失财。

    四債主必還财物。

    财主者。

    六道衆生也。

    負債主六道善惡業也。

    作業之時。

    必有一法。

    随業起。

    持業令不失果。

    如取财時必立券也。

    負債人必還财主物。

    善惡業必辨大道果。

    還行人受之也(文) 債字見義章賢聖義。

    質字正可作債欤。

    賃者别字也。

    賃價也 問。

    不失法者。

    雲得成就欤。

    答。

    不爾 疏雲。

    問。

    何故獨破無記不失法。

    不破通三性得繩耶。

    答。

    二義。

    一者通三性得。

    亦能感果。

    屬上業門。

    破無記不感果。

    上未破今破也。

    二者得通三性。

    此但小乘義耳。

    不足破。

    無記通大小。

    正量是小乘。

    阿梨耶不失法是大乘。

    阿梨耶翻為無沒識。

    無是不之異名。

    沒是失之别目故。

    梨耶猶是不失法耳。

    又梨耶體是果報無記。

    能持一切善惡種子。

    正是今外人義(文) 問。

    統略引天親論。

    明一切種子在梨耶中(雲雲)今何判為論主所破耶。

    答。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又語言雖同其心則異。

    天親論主假立種子。

    學者執之以成患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