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雲。
經中說有券義。
如智度論引集法經諸羅漢說偈。
老病死券已裂破。
此明羅漢還過去報債竟。
不複更取未來債。
則不失法券便滅為裂破(雲雲)
此言券者。
或是得繩。
或是不失法也。
故雲佛陀呵梨是無券部。
此宗無得繩。
故薩婆多名有券部。
别有得繩故也
又雲。
問。
與有券部無記幾種異耶。
答。
一常無常異。
薩婆多得繩是無常。
念念生滅。
正量是功用常無念念滅。
但有大期滅(乃至)又依正量部義。
正量本是律學。
佛滅度三百年中。
從犢子部出。
辨不失法體是無記。
明了論是覺護法師造。
而依正量部義論雲。
正量部有二種。
一至得。
二不失法。
但善惡有之。
外法則無。
又但是自性無記。
又待果起方滅。
是至得遂法通三性。
通内外法皆有。
果未起時若忏悔則至得便滅。
而不失法雖忏悔罪不滅。
要須更待果起方滅也。
始終有五部。
一薩婆多通三性。
餘四部無記。
一佛陀人。
二昙無德。
三正量。
四攝論。
并是無記○彼深有所以。
善惡業自感報耳。
此持業法不感報。
故是無記(雲雲)
疏雲。
分别有四種者(牃第四句也)○正是梨耶。
梨耶通持三界内外種子。
持三界内種子即三界系。
持三界外種子即不系。
将攝論意解之太易也。
依數論義。
得繩通漏無漏。
正量部雲。
随起一念善惡則不失法與之共起令不失果○起無漏業。
亦有不失法
問。
不失法為三界系。
可是無記。
既稱不系。
即是無漏。
雲何名無記耶。
答。
有人言。
此部立無記無漏故不妨也。
例如薩婆多明二無為是無記而是無漏。
成實論明羅漢識想受三心是無記是無漏。
○今謂。
正量部。
唯善惡業起有不失法。
若無漏及餘法起但有至得。
無不失法。
而雲分别有四種者。
上總唱無記耳。
今泛分别。
則三界之不失法是無記。
所持之業既三界系。
能持之法亦三界系。
若不系者。
此是至得通三性也。
所以然者。
若不失法通系不系者。
便應通斷不斷。
下不應偏言見谛不斷思惟所斷。
而下偏言其斷。
不言不斷。
則知。
無記偏解不失法。
不釋至得也。
攝論。
梨耶長觀是生死果報。
心是有漏。
而梨耶通三界内外故。
通漏無漏故有四種也(文)
論長行雲。
是不共法欲界系(乃至)亦不系。
若分别。
善不善無記中。
但是無記。
○見谛所不斷。
從一果至一果。
于中思惟所斷(文)
問。
不失法者。
通不系欤。
答。
釋雲。
唯三界系不通不系。
問。
偈雲不失法如券(乃至)分别有四種。
長行釋雲是不失法(乃至)不系(雲雲)何違文如此釋耶。
答雲。
但思惟所斷故。
然言不系者。
如券言中。
兼明至得故爾。
問答(雲雲)
疏雲。
第三斷不斷門分别。
攝論依大乘義判見思。
初地為見道。
二地至金剛心為修道。
梨耶至金剛心治際時。
本識都滅。
梨耶既是果報心。
是苦谛攝(雲雲)
釋而業至相似等句。
可見疏文也
問。
不失法者。
既是外人問中立也。
爾者論主意如何。
答。
青目答雲。
是義俱不離斷常過。
是故亦不應受(文)上偈雲。
業住至受報。
業即為常。
若滅則無業。
雲何生果報(文)偈又雲。
雖空亦不斷。
雖有而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文)疏雲。
下半二意。
一者明業具二谛故不斷常。
令果法不失。
無有别不失法持業令不失。
蓋是如來依。
故雲此是佛所說。
二者若依下長行釋○下半破邪義。
汝不知二谛中道。
言有不失法。
謂是佛所說耳(文)問。
若爾雲雖空亦不斷等上兩句意何。
答。
疏雲。
業本性畢竟空。
非是前有業滅之然後方空。
故非是斷。
○次明業雖畢竟空。
于颠倒者。
宛然而有。
往來六道。
亦非是常也(雲雲)
偈雲。
諸業本不生。
以無明性故。
諸業亦不滅。
以其不生故(文)
疏始終意雲。
上偈明二谛不斷常。
此偈二谛不生滅
世谛離性生滅。
真谛假生即不生
疏雲。
此文雖是一行之偈。
實是方等大忏悔法(雲雲)
偈雲(上)業住至受報。
是業即為常(雲雲)(諸師為此偈破可見之)
疏雲。
攝論師雲。
梨耶識持善惡世出世種子。
是故得果。
今依偈責之。
種子為待果起而滅。
為未起而滅。
若待果起而滅即常。
未起而滅即無果報(文)問。
念念滅故無常相續。
至果起故不斷。
即有果報故無此果耶。
答。
一念種子。
若不滅待果者。
即非念滅。
若一念即滅者。
後念申何生耶。
破意義勢如此。
若因緣義即免斯也
問。
依方等忏悔滅五逆等決定業耶。
答。
若依淨影。
但可令輕。
未可全盡。
今嘉祥義宗。
一往應雲定業不能全滅。
但得輕受。
若究竟尋之。
亦得都盡。
然亦研二師義。
其意則通。
觀業品疏雲。
諸大乘經皆明忏悔轉業障義。
如涅槃獅子吼雲。
一切諸業無有定性。
唯有愚智愚人。
則以輕為重。
無而成有。
智者能轉重為輕。
轉有為無。
今明。
若執業決定。
則是愚人。
如今品觀之。
名為智者。
普賢觀雲。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實相。
衆生無始以來。
起六道業。
深而且大。
故喻之如海。
非實相觀無由滅之。
今此品觀業即是實相。
故能滅業障。
故說此品(雲雲)
言轉重為輕者。
一往明轉重輕受。
言轉有為無者。
更明滅罪令無也若但言轉重輕受不滅定業者。
重言轉有為無。
便成無用文義相違
問。
雖言轉有令無。
不言定業。
故知。
此文且約不定言耳。
答。
既言一切諸業無有定性。
何得定言有決定業。
問。
釋觀世音稱名脫苦雲。
衆生業有定不定異。
不定可救。
定不可救(雲雲)今何雲定業滅耶。
答。
約不至心及結緣薄者。
更分别之。
有定業不滅。
此是多義相成。
非雲定業全不滅也。
意雲不可救者。
有一類不可救耳。
非一切定業不可救脫。
今雲方等忏悔滅定業者。
約忏悔成者論。
亦非一切人皆滅定業。
又稱名輕故定業或有不滅者。
正觀深名諸業障滅。
觀音品疏雲。
問。
稱名何故有解脫者。
答。
一意如上。
有至心不至心。
故有脫不脫。
二者脫有利益是則救之。
脫無利益故不脫也
私雲。
脫苦更無别事。
則樽有利益。
若脫苦已更造惡。
受大苦為無利耳
三者與觀音結緣有厚薄。
薄者善少故不脫○四者衆生業有定業不定業。
不定可救。
定不可救。
所言定者。
一重心作已。
心無慚愧。
二者作已覆藏。
三作已更作四。
起願扶之。
故決定得報不可救也○問。
若不可救應稱名無益耶。
答。
今雖無益作後世因(文)
今雖無益等者。
涅槃經說。
大涅槃經于一闡提人猶為作。
作利益事也
裡書雲
法相玄贊釋觀音品雲。
隻如法琳歸命免七日之刑馬歡歸依脫三刀之害(雲雲)
瑜伽第九。
第八十九(造作增長定不定業說之)
贊又雲。
般若經中。
不說滅盡。
舉心征者。
至誠懇切。
受持彼經一切不受。
若不爾者。
五無間罪。
皆決定業。
未生怨王。
如何悔已。
一切不受(文)
又引業報差别經雲。
若業增上心作。
無慚無愧。
作已更作。
無心改悔。
是業之決定。
若業非增上心作。
雖惡業常壞慚愧。
是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