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七

首頁
    雲。

    今時一師。

    每以涅槃經為證(雲雲) 問。

    何故稱一師耶。

    答。

    成者麟角故雲爾欤。

    又是一家之師。

    故雲一師欤。

    或雲一家相傳等也。

     中論法品疏雲。

    一師相承(雲雲)智光疏記釋此文雲。

    一師者。

    古舊三論師等(雲雲)此釋非興皇矣(已上裡書) 方便品疏雲。

    十地經雲。

    如是十地義。

    諸佛之根本。

    即十地為本。

    佛為其末。

    又言。

    如是十地義。

    從佛智慧出。

    即佛為本。

    十地為末(文)大品疏第六有文也。

     仁王雲。

    于此經中起一念信。

    ○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文) 疏中雲。

    文○言一念信超十地者。

    一念無所得波若信。

    勝有所得百千劫修行十地功德也(文) 準此釋文。

    于真悟十地之前。

    别有有所得十地。

    若以初地真無所得解論一念無所得者。

    則應地前并為有得。

    若以地前學無所得為無者。

    更有有所得十地行也。

     問。

    若依後義。

    實有百千劫中。

    但修有所得十地者耶。

    答。

    初發心十善輕毛位中。

    多于有所得中行者可有也。

    或于有所得心修十地行。

    于此假說百劫千劫。

    以為挍量。

    若存此義。

    有所得十地。

    其事是有。

    但百千劫是假耳。

     問。

    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爾者指何位雲初發心耶。

    答。

    初歡喜地名初發心也(又五種菩提中。

    發心菩提即十信位等也)問。

    何故初地名初發心便成正覺乎。

    答。

    十地是真悟菩薩也。

    初地是真悟之始故。

    雲初發心也。

    從佛智慧出。

    得佛智慧故。

    雲成正覺也。

    問。

    既雲初發心。

    即顯未究竟。

    何雲便成正覺耶。

    答。

    成正覺即非初心。

    爾者二義相拒。

    不可更容乎。

    次若得佛智慧。

    應是入佛智慧。

    何雲從佛智慧出耶。

    答。

    無階之階級。

    初後宛然。

    階級之無階。

    發心即佛。

    此則因果一異。

    無有相隔也。

    言從佛智慧出者。

    于佛智慧有十種别。

    即此十種分為十地。

    十地具足。

    便名為佛故。

    十地者。

    從佛智慧而開出也(是故十地經有海十相喻佛果十地也)問。

    此義猶難了。

    何故雲無階級之階級乎。

    答。

    于一無生正觀。

    而有十地别故。

    雲無階級之階級也。

    問。

    既一無生正觀。

    何有十地等别耶。

    答。

    總是一無得正觀。

    而有十種别也。

    謂十波羅蜜行。

    十真如法等。

    又約教門有階漸。

    約證門即無差别。

    又無二無不二故爾。

    謂無二故。

    即成正覺。

    無不二故。

    猶是初心也。

    問。

    若論階級時。

    有明昧耶。

    若有者還同涅槃經所明十地見性不明義也。

    何以彼為十地前未得真悟。

    此為真悟乎。

    若全與佛同無明昧者。

    直是無差别。

    便廢差别義耶。

     答。

    章雲。

    果不可頓階。

    所以因中開為十地(雲雲)此是階級之謂也。

    此有二義。

    一雲有明昧。

    若無明昧别。

    即真悟全無十地。

    何雲不可頓階。

    既有真悟十地。

    則真悟有明昧。

    然涅槃經雲未得佛眼見不了故。

    判為地前。

    華嚴經說便成正覺覺知真實。

    判為真悟十地也。

    二雲無有明昧。

    但約總别耳。

     義猶未盡。

    對二經意直善思之。

     問。

    勝鬘寶窟中卷。

    依涅槃大品。

    從初發心即行無所得。

    為攝受正法(取意略抄)淨名玄第一。

    依涅槃經發心畢竟二無别之文雲。

    自外凡十信位。

    皆入不二法門。

    不二即是無生異名也。

    又山門相承義雲。

    初發心已來。

    即二谛并觀。

    故知。

    地前初發心。

    亦與佛果無别義者有也。

    今至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文。

    何唯雲真悟十地乎。

    答(雲雲) 今且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文。

    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

    釋之各别也。

    涅槃文為外凡初發心。

    華嚴文為真悟初地。

    專有其意。

    謂涅槃一具文雲。

    自未得度。

    先度他(雲雲)真約悲願論無二義。

    華嚴雲。

    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真性(取意)明得佛義。

    故雲真悟也。

    若更再尋亦得。

    二文意同故。

    華嚴此文在初發心品。

    此品則在十住法門之中。

    故知。

    非必是初地也。

    難雲。

    若爾。

    何興皇和尚。

    釋非地前耶。

    答。

    此猶為難故。

    可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

    專在初地。

    初地以上。

    正觀現前。

    得無生故。

    名聖位故。

    然于十住法門中說者。

    此心皆是初地方便故。

    修初地德故。

    舉初地德以顯十住而已。

     百論序疏。

    證從十信初。

    皆是無想雲。

    涅槃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華嚴雲。

    初發心時即是佛故(雲雲) 華嚴(六十經)梵行品雲(十住品次。

    初發心品之前也)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真實之性。

    具足惠身。

    不由他悟(文)第九卷。

     法華論雲○(乃至)一生得阿耨○菩提者。

    謂證初地菩提故(雲雲) 玄教迹義雲○今謂。

    從初發心則學無生習于并觀故。

    涅槃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雲雲)(雲昧師初地并。

    什肇雲七地并。

    成論師雲八地并。

    今義初心并也) 法華玄四雲。

    然從初發心則學不二觀故。

    從初發心皆是一體乘。

    則一念具足萬行。

    故雲發心畢竟二不别。

    但約此觀明晦故。

    開一體異體耳(文)(一念具萬行。

    萬行不二名一體也。

    次上雲與般若相應不二觀雲雲) 中論疏第二雲○若心無生則無所依。

    離一切縛。

    即便得中道故。

    五十二賢聖。

    皆就無生觀内分其階級。

    初信諸法本性無生故名十信。

    稍折伏生心。

    令不起動念故。

    名為伏忍。

    即三十心人。

    以折伏生心不起動念。

    則無生稍明。

    順諸法無生。

    不順于生名為順忍。

    初地至六地也。

    生心動念不複現前。

    無生現前故。

    名無生忍。

    七地至九地也。

    生心動念。

    畢竟寂滅。

    無生妙悟。

    了了分明。

    故稱寂滅忍。

    即十地等覺妙覺也。

    以階級無階級。

    唯一無生觀。

    無階級階級故。

    有五十二位不同(文) 此文且約五忍故。

    等覺妙覺合為一種妙悟分明也。

    若約因果亦有明晦差别不同也。

     次文雲。

    所以五十二位并作無生觀者。

    良由二谛本來無生故。

    因二谛無生發無觀。

    如涅槃雲。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能生觀智。

    則知。

    八不是五十二賢聖之根本也(文)二谛無生者。

    世谛因緣假生。

    涅槃非性滅故無生滅。

    真谛者假生宛然。

    即不生故。

    雲二谛本來無生也。

     裡書雲 高野大師十住心論雲。

    階級無階級。

    不障一念成覺(雲雲)已上裡書。

     又四論玄十地義雲。

    一家自有頓漸悟義。

    藏師雲。

    從凡入聖。

    必是漸入。

    無有頓悟。

    而經雲頓斷者。

    應迹引接論之也。

    諸師多雲有頓漸悟義。

    随人意提之。

    而大乘無所得宗意。

    應如諸法師釋。

    但難明也。

    鈍根薄福學有相善。

    比丘不信(文) 四論玄十地義雲故華嚴經雲。

    初發心菩薩。

    即三世如來等。

    菩薩頭陀經雲。

    前念出家。

    後念成道。

    又雲。

    直是最上利根菩薩。

    一了悟解。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不由次第。

    等覺。

    妙覺。

    前念為因。

    後為果。

    金剛聖體種智現前。

    涅槃城中證究竟果(雲雲) 又雲。

    故知此菩薩無階差别十地也(雲雲)(此明初地證與佛無異也) 又引大品二十二雲。

    一念相應惠。

    斷無量煩惱及習成佛(乃至)但諸佛為緣。

    漸頓方便開耳(雲雲) 大論九十四雲。

    菩薩法亦是佛法。

    若知一切種。

    是得一切種智。

    斷煩惱習。

    菩薩當得是法。

    佛以一念相應惠知一切法已。

    得阿耨○菩提(雲雲) 維摩疏四雲。

    一念知一切法。

    是道場。

    成就一切智。

    故二乘法以此四心成道。

    大乘中唯以一念則豁然大悟。

    具一切智(文) 一義雲。

    四金剛頂。

    皆名為伏故。

    約頓斷為一念也。

    一義雲。

    許最上利根之頓悟欤。

    一義雲。

    一念正觀為道場故。

    即是階級之無階級也。

    一雲解惑相對。

    謂迷為一念悟為一念也(已上裡) 問五十二位者何等耶。

    答。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覺。

    妙覺也。

    問。

    爾者依何經論立五十二位乎。

    答(雲雲) 法華玄第五雲。

    華嚴。

    璎珞。

    仁王。

    攝大乘論。

    十七地論。

    五凡夫論等。

    皆有五十二位。

    則地前有四十心。

    初即是十信。

    十信一阿僧祇行。

    行始乃得之○又大集經分明辨四十心。

    此如何。

    次有四等六度。

    複有十信(文) 璎珞賢聖名字品雲。

    四十二賢聖名門。

    決定了義(雲雲)又雲。

    十賢名門。

    所謂初發心住。

    未上住前。

    有十心名字菩薩(雲雲) 略述四雲。

    大集四十心者。

    地前三十心加十地行之四等六度。

    此乃在十地前十回向後(文) 大乘有七賢事 仁王疏上雲。

    一初發心人。

    二有相行人。

    三無相行人。

    四方便行人。

    五習種性。

    六性種性。

    七道種性。

    此七在地前調心順名為七賢(文)(習種前有四人者應是十信之差别也) 問。

    華嚴經中。

    于大乘說幾位耶。

    答五十二位(雲雲) 問。

    考彼經。

    但說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