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七

首頁
    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佛果功德。

    不别說十信位。

    何雲五十二位耶(又等覺可尋之)答。

    彼經總說賢首位在十住前。

    故雲三十心外更有初發心之信位也。

    然準餘經。

    具分十信為五十二位也(賢首者。

    說人名也。

    見經文。

    雖無賢首位名。

    然于初發心與說人名。

    本從所得法門立說人名故耳) 賢首菩薩品(第八奧第七第八端)文殊問賢首答(四論玄以文殊為十信說人也。

    有其謂矣。

    第二會說主故也可見經文) 菩薩于生死。

    最初發心時。

    一向求菩提。

    堅固不可說。

    彼一念功德。

    深廣無邊際。

    如來分别說。

    窮劫猶不盡(等文) 若為諸佛常護念。

    以佛功德自莊嚴。

    若佛功德自莊嚴。

    即得無量功德身。

    若得無量功德身。

    其身顯曜如金山。

    若身顯曜如金山。

    具足衆相三十二(等文)(已上第六)若彼一切衆生類。

    一念之中悉知心。

    其人生死永無餘。

    寂滅一切煩惱患。

    法身功德智慧具。

    深解一切諸法實。

    十地十種自在力。

    皆悉究竟勝解脫(等文)或有刹土無有佛。

    于彼示現成正覺。

    或有刹土無有法。

    于彼示現說法藏。

    于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佛道(文) 一切自在難思議。

    華嚴三昧勢力故。

    入微塵數諸三昧。

    一三昧生塵等定(等文)(已上第七如是等廣說信位功德須見之) 涅槃疏第七雲。

    如華嚴所明十住初心。

    便能八相成道。

    乃至今時所判十信初心。

    去是初依位(雲雲) 此文有二料簡。

    一雲。

    十住初心開為十信故。

    即證十信位也。

    二雲。

    華嚴所說十住初心為賢首位。

    但以義勢兼取十信。

    非以十信為十住初心也。

    又更一義雲。

    華嚴賢首當仁王經十住故爾。

    謂且取初義。

     淨影雲。

    于賢首位中。

    得海印等塵數三昧。

    于十方界。

    八相作佛。

    即以此證此位斷無明住地也。

     仁王雲。

    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别三界苦輪海(雲雲) 疏中卷雲。

    言十善菩薩。

    是即第一頌。

    外凡夫發一念菩提心。

    破無始有輪故。

    雲長别三界苦輪海也。

    十信菩薩。

    雖未出三界。

    已發大心。

    求出三界。

    已能離三惡道。

    文總言長别也(文)(恐可準此釋論賢首位功德欤。

    又華嚴十信。

    仁王習種性故。

    其位行甚深也。

    後義為正也) 四論玄(第五卷十地義)雲。

    泛論經與十信三十心十地名數出處不同也。

    今依華嚴。

    璎珞。

    兩大經明之也(雲雲) 又雲。

    次賢首品明實行之信。

    此兩品中明菩薩十信行心意。

    如集善根之行(文) 華嚴第二會初雲(名号品文殊說)時諸菩薩鹹作是念。

    唯願世尊哀愍我等。

    随所志樂示現佛刹(乃至)菩薩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藏。

    十地。

    十願。

    十定。

    十自在。

    十頂菩薩随喜心。

    不斷如來性(雲雲)(十藏十願等。

    唯在位中行。

    非别位也) 四論玄又雲。

    第一明十信。

    亦名十發心也。

    璎珞經雲。

    一信心。

    二念。

    三精進心。

    四定心。

    五惠心。

    六不退心。

    七回向心。

    八護心。

    九願心。

    十戒心也(文)(又依發心菩薩經列十信名如文。

    今者璎珞經賢聖名字品雲。

    名字菩薩常信十心。

    所謂信心。

    念心。

    精進心。

    惠心。

    定心。

    不退心。

    回向心。

    護心。

    戒心願心。

    文) 又雲。

    此十信行。

    一家判雲。

    有二種十信。

    一約假用明十信。

    二就中假明十信。

    即是正入菩薩位明十信也。

    假十信者。

    如法華經第一卷雲。

    為聲聞說四谛法。

    為緣覺說十二因緣。

    為菩薩說六波羅蜜(乃至)故一家相傳雲。

    偏行六度。

    即是假用。

    明六波羅蜜亦得。

    是相善有所得行(等文) 又雲。

    次三十心。

    花嚴璎珞。

    初十位中十行後十回向。

    仁王即此名十信十止十堅心也(略取意) 仁王疏下雲。

    璎珞經明有六名。

    在性名習種性(乃至)問雲。

    何名十信。

    答。

    一名發心住。

    二治地住。

    三修行住。

    四生貫住。

    五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也(文) 又雲○一歡喜行。

    二饒益行。

    三無嗔恨行。

    四無盡行。

    五離癡亂行。

    六善現行。

    七無著行。

    八尊重行。

    九善法行。

    十真實行也(文)(四論玄。

    依璎珞經出之。

    而雲華嚴及菩提心經所并異也雲雲) 又雲。

    十回向者。

    一離衆生相回向。

    二不壞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平等善根回向。

    七等觀衆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

    九無縛解脫回向。

    十法界無礙回向也(文) 言十地者 一歡喜地(亦名善覺地。

    亦名童子地。

    亦名離欲地。

    亦名初不動地。

    亦名勝惡魔地。

    離五怖過一乘魔也。

    依涅槃經。

    無畏地也) 二離垢地(亦名觀達忍。

    亦名度黑暗。

    亦名無畏地。

    亦名滿足也) 三明地(亦名惠忍。

    亦名度邊地。

    大論四十九雲有光地) 四炎地(亦名炎惠忍。

    亦名爾炎聖覺菩薩。

    爾炎此名智母。

    覺生故名智母也。

    又約喻說名炎地即釋爾炎名也。

    璎珞名須陀涅。

    大論雲增曜地) 五難勝地(亦名勝惠忍。

    亦名勝達菩薩。

    璎珞名斯陀含) 六現前地(亦名現法忍。

    亦名常現真實也。

    璎珞名阿那含。

    大論三十九雲現在地) 七遠行地(亦名遠達忍。

    亦名玄達菩薩。

    璎珞名阿羅漢。

    大論名等定惠地。

    第五十卷也。

    又雲深入地) 八不動地(亦名等觀忍。

    亦名等覺菩薩) 九善惠地(亦名惠光忍。

    住婆伽梵位。

    此名世尊。

    亦名破淨地。

    大論雲善相地) 十法雲地(亦名寂滅忍。

    亦名觀佛名。

    亦名灌頂菩薩。

    亦名無垢地。

    亦名菩薩最上住) 攝大乘論明五十二位者 攝論第十一雲。

    行願行地人。

    滿一阿僧祇劫(乃至)乃至十地滿第三阿僧祇劫。

    釋曰○願樂行人。

    自有四種。

    謂十信。

    十解。

    十行。

    十回向。

    為菩薩聖道。

    有四種方便(文) 十七地論五凡夫論者 貞元錄(第二十四卷)雲。

    十七地論五卷。

    梁真谛譯。

     右與瑜伽論同本異譯。

    既阙其本。

    十七地中。

    未知與何地相應(雲雲) 續高傳一雲。

    适得五卷。

    而國難未靜。

    側附通傳(雲雲)大師引彼論雲。

    說五十二位也。

    然後代錄以為阙本耳。

    五凡夫論者。

    貞元錄第二十八入僞妄亂真部也。

    此論一卷。

    隋開皇十四年所撰衆經錄内僞八十餘部之一也。

    今雖引之。

    非必為定量矣(五凡夫論未見之。

    但有大丈夫論二卷。

    提婆菩薩造。

    涼道泰譯。

    更可考之) 梁攝論第十一釋雲。

    不了義經雲。

    廣說如十七地論(文)(已上裡書) 修行時分事 問。

    菩薩自初發心經幾劫數成佛。

    答。

    經三阿僧祇劫而成佛也。

    問。

    依何文雲經三阿僧祇耶。

    答。

    依智論。

    攝論。

    及地持論等也(起信論。

    亦明三大僧祇) 寶窟上卷雲。

    智度論述小乘義雲○前三僧祇行。

    有漏六波羅蜜。

    後九十一劫。

    種相好業。

    龍樹破其行有漏六波羅蜜。

    及百劫種相好業。

    不破其三僧祇。

    當知三僧祇。

    此通大小乘為定數通名(文)(大論文。

    如下引之) 裡書 玄論十雲。

    問。

    攝大乘論。

    既言一地經三僧祇劫行(雲雲)何一聞從八生即至四生耶答。

    彼論明地地三僧祇劫。

    此據其極久者耳。

    複有超生義。

    則不定。

    如釋迦之超彌勒等也(文) 問。

    此對三祇以三十三僧祇為長欤。

    答。

    不爾。

    與三祇同。

    而對超劫者以明長也。

     (已上裡書) 問。

    菩薩自何位入僧祇劫耶。

    答(雲雲) 統略中卷雲。

    如攝論。

    十信初心。

    入初阿僧祇劫。

    地持中。

    明種性菩薩上根者入僧祇。

    軟根者不在數中。

    此二論明位有前後。

    此二就直往人也(文) 攝大乘論第十一雲(梁真谛譯)○行願行地人。

    滿一阿僧祇劫。

    行清淨意行人。

    行有相行人。

    行無相行人。

    于六地(乃至)七地滿第二阿僧祇劫。

    從此後。

    無功用行人(乃至)十地。

    滿第三阿僧祇劫。

    釋曰○願樂行人。

    自有四種。

    謂十信。

    十解。

    十行。

    十回向。

    為菩薩聖道。

    有四種方便(雲雲) 此論十五卷。

    無著本。

    天親釋。

    願行地人為初僧祇。

    于中以十信為初。

    故知。

    此論從十信位入僧祇也。

     統略雲(信解品)依攝論僧祇劫行。

    行十信始成(雲雲) 華玄五雲。

    十信一僧祇行。

    行始乃得之(雲雲) 地持論第九雲。

    初阿僧祇。

    解行住過。

    得歡喜地。

    第二阿僧祇。

    第七地過。

    入八地。

    第三僧祇。

    第九地過。

    入第十地(取意略抄) 又雲。

    彼一一住億百千劫多成就。

    軟根者不在數中(雲雲)此論明十三住。

    最後是佛果。

    前十二是菩薩。

    于十二住中。

    地前有二。

    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