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七

首頁
    種性及解行也。

    十地即為十故十二也。

    淨影義記釋雲。

    善趣位中。

    修十二住。

    一一經億百千大劫。

    軟根遲脫故不在數(雲雲)準此釋文者。

    有利鈍者。

    是善趣位。

    非實入其十三住也。

    今嘉祥意不同之。

    謂于種性位中自有利鈍。

    利根入阿僧祇劫。

    劫數乃定。

    若鈍根者。

    進退不定故。

    不在僧祇劫數中。

    故雲不在數中也。

    又大師意。

    許鈍者十住第六心退。

    故知。

    此文總言種性意在六住而已。

    又檢瑜伽菩薩地。

    說地前菩薩有精進懈怠之别(雲雲)(與地持同本。

    可考知之) 問。

    攝論明十信入僧祇者。

    與地持等。

    豈不相違耶。

    答。

    諸文不甚分明。

    難可詳定。

    且有二義。

    一雲。

    十信利根者。

    自第六信方得不退故。

    約大分十信判。

    為僧祇也。

    一雲。

    華嚴十信當仁王般若三賢初位。

    彼經十解十行。

    于仁王經合為性種。

    故以十住準仁王意。

    判屬僧祇。

    十善輕毛。

    為未入僧祇也。

    問。

    且就後義。

    統略但雲攝論。

    地持二論明位有前後。

    今何辄會通耶。

    答疏略文。

    且約文相為異。

    然仁王疏。

    分明解二經。

    準此會通兩論。

    何咎。

    又一義雲。

    法華疏統略等。

    未分明解十信位有二故。

    但雲十信十信(亦雲十解)十行十回向。

    于中十信十住位定。

    但明退不退異者。

    約權實利鈍等故。

    仁王璎珞等明位相當。

    故知十解前十信後。

    更有十信者。

    是仁王義疏時别解釋也。

     意雲。

    仁王疏既以璎珞與仁王為同也。

    而法華疏雲。

    璎珞十信。

    鄰次十住也。

    若依仁王疏。

    璎珞十信假名菩薩。

    即仁王經輕毛位。

    非習種之十信。

    故知仁王疏及法華疏等。

    明義不同欤。

    若準法華疏意釋仁王者。

    十信十止十堅心之中。

    十信者。

    即十住異名也。

    更可思之。

     後案雲。

    猶可以仁王疏為定故。

    可雲仁王有二種十信而已。

     問。

    以三僧祇相當位方何耶。

    答(雲雲) 窟雲。

    初一僧祇行行到初地。

    二從初地行行。

    經一僧祇八地。

    三從八地一僧祇行行。

    到佛地。

    問。

    何故爾。

    答。

    初從凡至聖。

    次從功用到無功用。

    後從因到果(雲雲) 問。

    且就第三僧祇滿為即到佛地。

    為當至第十地初耶。

    答。

    二義。

    一雲。

    到佛地。

    即以上文為證。

    雲從因到果故也。

    一義雲。

    到十地初。

    故地持雲。

    第三僧祇無礙住過。

    得最上住也。

    無礙住者。

    是第九地。

    最上住者。

    是第十地也(初僧祇雲。

    解行住過。

    得歡喜住。

    第二僧祇雲。

    有行有開發。

    無相住過。

    得無開發住。

    此是七地過。

    入第八地也。

    準此故。

    第十地即是到處也) 問。

    二義中。

    何義為正耶。

    答。

    文俱分明。

    難可取舍也。

    然且以佛地為僧祇到所也。

    問地持文。

    既分明。

    豈不相違耶。

    答。

    理實僧祇包含始終故。

    到法雲地滿。

    乃是第三僧祇劫。

    然地持雲得最上住。

    且于因中究竟為言。

    如涅槃得義多少。

    第十地菩薩具得十六分。

    義與佛地同也(淨影釋雲高美同佛)又可雲地持等覺地是三僧祇外。

    且就此位為僧祇滿。

    然此等覺。

    第十地攝故。

    得最上住。

    理實亦過第十地。

    而非全過。

    彼第九地全過之。

    故雲第九地過。

    得第十地也。

    然見諸文。

    多以十地窮為僧祇滿耳(此中二義。

    亦前義為勝耳)此中有一義雲僧祇實無定數。

    但以位分定三僧祇。

    此義更可決擇之。

     問。

    如何名菩薩等覺地菩薩耶。

    答。

    十地窮滿菩薩。

    解等佛果。

    是名等覺菩薩。

    淨影釋雲(菩薩章)觀與佛齊。

    未是證同(雲雲)意雲。

    橫同豎異。

    又是粗同細異而已。

     寶窟上雲。

    二萬阿僧祇劫。

    當得作佛者。

    是何位人耶。

    答。

    有人言。

    此是第十地入住滿三心外。

    更起勝進。

    金剛心中所經小劫。

    進入佛地方便非是大劫僧祇。

    今謂。

    璎珞說。

    無垢地菩薩。

    千劫學佛威儀。

    謂象王視觀等。

    無垢地即是等覺地。

    金剛心菩薩。

    不雲無量僧祇劫學佛威儀。

    有人言。

    前雲無量僧祇劫與自在王者。

    此在初地。

    更經二萬僧祇修行。

    方得作佛。

    經二萬僧祇劫者。

    此是水火等中劫。

    經言三大僧祇行行成佛者。

    此取數六十四。

    為大劫之劫。

    滿三僧祇也。

    今謂。

    經中多明水火等劫為三僧祇。

    不取後大劫為三僧祇。

    若必有文證者。

    亦宜用之。

    今言過二萬僧祇者。

    或可是劫僧祇非善行僧祇。

    或可是小僧祇也。

     此中有兩重。

    有說與今謂也。

    初有說。

    言十地後。

    金剛心中。

    經二萬僧祇(二萬個僧祇。

    是小劫為釋)初今謂雲依餘經說。

    等覺菩薩唯經千劫。

    不雲無量僧祇(無量僧祇者。

    無量即僧祇也)次有說。

    明從初地來。

    經二萬僧祇劫成佛。

    而會菩薩總經三劫(雲雲)次有今謂雲三祇之劫量。

    但是大劫等也。

    會二萬之僧祇者。

    一雲劫阿僧祇雲小僧祇。

    前有說約等覺論劫數。

    大師釋雲。

    或可是小劫。

    僧祇者。

    就二地以上論之故異也。

     統略下雲。

    無垢地即十地人(文) 統略雲(分别功德品)璎珞經。

    明無垢地菩薩學佛威儀。

    凡經千劫。

    無垢地即十地人(文) 尋雲。

    指第十地。

    總名無垢地欤。

    答(雲雲) 華玄略述五雲此四僧祇者。

    二釋。

    一雲。

    就十一地各有三分。

    謂入住滿。

    ○即是為此三。

    并以地前初僧祇劫為此四。

    璎珞經雲。

    無垢地菩薩千劫學佛威儀。

    無垢地即是等覺地(等文)第二釋略之。

     維摩疏二雲。

    璎珞經雲。

    等覺地菩薩。

    于百劫内學佛威儀。

    故舉動進止。

    悉如佛也(文) 二智義雲。

    問。

    為但波若斷。

    薩婆若亦斷。

    答。

    此義舊有二師。

    或言金剛心斷。

    或言佛智所斷。

    即薩婆若斷。

    今明。

    大品雲菩薩無礙道中行。

    佛在解脫道中行。

    無一切暗。

    詳此文意。

    無礙。

    解脫。

    俱有斷不斷義。

    若一念正觀。

    惑不現前。

    即無礙正斷。

    解脫出居累外故。

    解脫不斷。

    故雲佛在解脫道中行。

    無一切暗也。

    若言解脫續于無礙。

    鎮前無惑之處。

    遮未來惑。

    不得續生。

    即有遮斷。

    故亦名斷。

    無礙正斷故。

    得言金剛惑盡。

    未有解脫遮未來惑。

    得雲不盡。

    故盡與不盡二說不違(文) 此中雲金剛心者。

    是末後一念。

    而等覺位長經千劫。

    故知金剛心者。

    等覺位中之差别也。

    又若通論。

    千劫以來。

    亦即是金剛心位。

    亦名無垢地菩薩。

    又無礙道。

    亦得長通也。

     仁王疏上雲。

    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者。

    十地菩薩照窮因盡故雲理盡。

    惑果生滅空者。

    微習故雲惑。

    惑者一切。

    無礙道空故。

    璎珞經雲等覺菩薩與妙覺佛。

    生滅為異。

    此明法身常于生滅也(文) 準此文。

    等覺十地猶有分段。

    三界果之殘習欤。

    或可雲兼通明之。

    非雲等覺有分段習也。

    又設言有分段習者。

    約反易上義分論之而已。

     同疏中雲。

    初文雲佛與菩薩同用此忍者。

    是法雲地菩薩。

    依地論。

    斷于諸法中不得自在障。

    為無礙道。

    佛者一切智一切種智依止智體圓滿名解脫道。

    前之四忍斷生死未盡。

    不得寂滅之名(文) 又雲。

    入金剛三昧下忍中行名菩薩者。

    此定堅固永不退名金剛三昧。

    無礙道因位所攝名下忍(雲雲) 又雲。

    斷三界心習無明者。

    依地論。

    此斷微智障。

    名心習無明。

    觀空究竟無礙道中斷心習無明盡亦斷色習。

    文略不論耳。

    言盡相為金剛者。

    能破生死因果究竟名為盡也(文) 同下卷雲。

    習忍至灌頂皆名為伏者。

    從習忍至金剛。

    未除一念元品。

    已來一刹那或在。

    通而言之故名為伏。

    又雲以因對果心内帶惑。

    非是永無故言伏也(文) 此等諸文。

    或通第十地。

    總名金剛。

    或末後一念名金剛。

    在義無違也。

     璎珞經上雲(賢聖學觀品)等覺性中一人。

    其名金剛惠菩薩。

    住頂寂定。

    以大願力住壽百劫。

    修千三昧已。

    入金剛三昧。

    同一切法性。

    二谛一谛一合相。

    複住壽千劫。

    學佛威儀。

    象王視觀。

    師子遊步。

    ○入佛行處。

    坐佛道場。

    超度三魔。

    複住壽萬劫。

    化現成佛。

    入大寂定。

    等覺諸佛二谛界外○常行中道。

    大樂無為。

    而生滅為異。

    而實非佛。

    現佛神通。

    常住本境(文) 同下雲。

    佛子。

    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中品忍觀。

    功德滿足。

    登大山台。

    入百千三昧。

    集佛儀用。

    唯有累果。

    無常生滅。

    心心無為。

    行過十地。

    解與佛同。

    座佛座處。

    其智見二。

    常無常一切法境。

    當知如佛名為佛。

    下地一切菩薩。

    于此菩薩不能别知。

    于佛名為菩薩。

    于下菩薩名佛。

    所以者何。

    以大變力住壽百劫萬劫。

    現作佛化。

    初生得道轉法輪。

    似佛非佛。

    一切佛等故。

    威儀進止一切法同。

    住是百千三昧中。

    如是佛行故入金剛三昧。

    一相無相寂滅無為。

    故名無垢地(文。

    華嚴經說等覺地法門可見之) 問。

    菩薩自初發心經三大僧祇至佛果者。

    唯以此為為定說欤。

    亦有異說耶。

    答。

    攝大乘論明三大僧祇劫。

    及七阿僧祇劫。

    又明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