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七

首頁
    三阿僧祇劫。

    又仁王雲百萬阿僧祇劫。

    又智度論引經雲無量阿僧祇劫成佛等。

    又複經說不經劫數速成佛道。

    故知三祇隻是一途說。

    然經論中。

    多明三祇。

    玄疏等中。

    亦以為通說。

    如雲當知三僧祇此通大小為定數通名也。

    當知三祇是長途說。

    餘皆随義。

    亦有深趣。

    互不相妨也。

     起信論雲。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

    以為怯弱衆生故。

    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

    以為懈慢衆生故。

    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

    而實菩薩種姓根等。

    發心則等。

    所證亦等。

    無有超過之法。

    以一切菩薩皆迳三阿僧祇劫故(雲雲) 四論玄第十。

    詳起信論雲。

    北地諸論師。

    雲非馬鳴造。

    昔日地論師造。

    借菩薩名目之故。

    尋覓翻經論目錄中無有也。

    未知定是不也。

     今考貞元錄。

    出起信論一卷真谛譯。

    同論二卷實叉難陀譯。

    同馬鳴造。

    是同本異譯也。

    故知西天有其梵文。

    前後三藏俱傳之。

    均何早出不見後代錄。

    而未決之故。

    今考之耳。

     裡書雲 十住毗婆娑第一雲。

    若行大乘者。

    或一恒河沙大劫。

    或以二三四至十百千萬。

    或過是數。

    然後乃得具足修行菩薩十地而成佛道。

    亦随根之利鈍。

    又以先世宿行因緣(文) 本業經上雲。

    佛子。

    是三十心一乘信。

    一乘信。

    一乘因法。

    非近行可得。

    廣行大心。

    三阿僧祇劫。

    行伏道忍。

    方始滿足(文)此文于地前經三阿僧祇也。

     仁王般若雲。

    從始發心至第十地。

    經百萬阿僧祇劫(雲雲)義疏釋雲顯起行廣多(雲雲) 意雲。

    修習可經百萬阿僧祇功德故也。

    或應雲約中劫雲百萬阿僧祇。

    若約大劫不過三祇也。

    此義不然。

    若三僧祇者。

    八地已上等前七地。

    然此經雲前七地經十阿僧祇劫(三賢十地各一阿僧祇見也)八地千阿僧祇。

    九地萬。

    十地從始發心經百萬僧祇。

    故知。

    後後轉多太增。

    不可以劫之大小會通之。

    但可雲顯起行廣多。

    實非有其多劫事。

    故經雲。

    修百萬阿僧祇劫功德故(雲雲) 攝大乘論明七阿僧祇及三十阿僧祇也。

     本業下卷雲○一切賢聖人。

    是數量修一切法門。

    時節久近得佛果。

    其數百劫乃得等覺。

    若一切衆生入是數者。

    得佛不久。

    若不入者。

    不名菩薩(雲雲)此文可案之。

    言菩薩經百劫成佛欤然未明之(以上) 華玄二雲。

    二乘發心始入十信。

    方經五十二位三十三僧祇劫。

    方至佛耳(文) 裡書雲 同八雲。

    一時節記三十四阿僧祇劫(文)略述二釋。

    一雲十一地各三分。

    二雲十地各三地前四位(略已上) 大論第四雲。

    佛言。

    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

    欲度衆生。

    何以故。

    言三阿僧祇劫。

    阿僧祇劫有量有限(雲雲)(此破阿毗昙毗婆娑說也) 寶窟雲。

    龍樹但破小乘三祇所行有漏行等。

    不破三祇。

    當知三祇大乘定數通名(取意文如上) 裡書雲 但破有漏六波羅蜜者。

    論四雲。

    雖為一切衆生是心不清淨。

    不知自身無吾我。

    不知取者無人無主不知所施物。

    是物實性不可說一。

    不可說異。

    是三事心着。

    是為不清淨。

    于世界中得福報。

    不能直至佛道。

    如說般若波羅蜜滿。

    如是(乃至)般若波羅蜜(等文)(非分十地為七分為滿雲。

    十地位住菩薩乃能知雲雲已上) 問。

    今見論文。

    正破三僧祇。

    明無量阿僧祇。

    而何雲論主不破三僧祇耶。

    答。

    此義甚難。

    然應雲此破小乘僧祇。

    彼有限量故。

    若大乘中三阿僧祇者。

    即不可限量也(如華嚴經百二十數之一數也。

    小乘中引經明六十轉數中第五十二數也) 大集經第三十三雲。

    是菩薩或有迳。

    于百劫中修菩薩行。

    有得無生法忍(乃至)十地具足修習十八不共四無等諸功德法(雲雲) 寶窟下引起信論證不立自性清淨色義也地持第九雲。

    彼一一住。

    若中上根者。

    一一經億百千大劫。

    多有成就。

    軟根者。

    不在數中。

    彼一切住。

    要經三阿僧祇大劫。

    初阿僧祇大劫。

    解行住過。

    得觀喜住五行勝進第二阿僧祇大劫。

    觀喜住(乃至)有開發無相住過。

    得無開發無相住。

    此即決定淨心菩薩決定勝進。

    第三阿僧祇大劫。

    無開發無相住及無礙智住過。

    得最上菩薩住。

    劫有二種。

    一者日月晝夜時節歲數無量故名阿僧祇。

    二者大劫無量故名阿僧祇。

    彼歲數阿僧祇。

    是前阿僧祇菩薩所過。

    後三阿僧祇大劫無有過。

    若菩薩增上精進能轉中劫。

    不能轉大劫。

    如是十二住菩薩。

    三阿僧祇大劫○彼三種煩惱障分染斷。

    觀喜住。

    惡趣煩惱分增上中煩惱分一切不行。

    無開發無相住。

    無生法忍清淨相續。

    煩惱染污分一切不行。

    最上菩薩住一切煩惱習使障斷入如來住(雲雲) 淨影義記第五可見之。

    彼義記意雲。

    種性(已上)十二住菩薩。

    經三阿僧祇。

    得入如來住。

    無有增減。

    然言一一住中随根利鈍所經有遲速者。

    此是善趣。

    立中修十二住。

    非實種性已上十二住也。

    又言劫有二種者。

    實應有三故。

    言能轉中劫者。

    是八十增減大劫。

    如賢劫等為中劫。

    于此有超劫。

    非于大劫。

    得有超義。

    大劫有二義。

    一是六十四轉風劫。

    或賢劫等至不可數為一大劫也。

    此超劫者。

    大乘法中。

    是權非實也。

    又言歲數僧祇是前菩薩所過等者。

    初僧祇菩薩經無量僧祇。

    不唯止三故言過也。

    大劫三阿僧祇者。

    一切諸住尚不過三安能過多。

    故言無有過也。

    今于嘉祥禦意者。

    不必爾欤。

    窟雲。

    依法華論。

    但明二種僧祇(雲雲) 三大僧祇劫量 問。

    三大僧祇劫量如何。

    答。

     寶窟上雲。

    智論攝論等雲。

    四十裡石。

    天衣三年一拂盡。

    又此裡城。

    滿中芥子。

    百年取一盡。

    名一大劫數。

    此劫不可數。

    為一大僧祇劫。

    望璎珞經說此還是小劫。

    多作此說。

    或可依璎珞經大劫不可數名一阿僧祇劫(文)璎珞經。

    四十裡石為小劫。

    八百裡石以淨居天衣。

    即淨居天歲數。

    三年一拂而盡也。

     今見此文有二釋。

    謂或可已下為第二釋也。

    即取璎珞大劫積成僧祇也。

    若依前釋。

    璎珞大劫即一大僧祇。

    非積彼劫方成僧祇也。

     璎珞經下雲○又八百裡石。

    方廣亦然。

    以淨居天衣重三铢。

    即淨居天千寶光明鏡為日月歲數。

    三年一拂。

    此故石乃盡故。

    名一大僧祇劫(文) 一大劫僧祇劫者。

    準寶窟。

    二釋。

    一雲。

    一大劫此劫積成僧祇劫故。

    雲名一大僧祇劫也。

    一雲。

    一大劫即僧祇劫也。

     中論時品疏雲。

    八十小劫為一大劫時。

    小乘六十數。

    大乘八十數。

    為僧祇也。

     窟上雲。

    問。

    已但三僧祇行成佛。

    今經文。

    何故言無量僧祇耶。

    答有人言。

    此言無量者。

    依華嚴經。

    是百二十數中一數之名也。

    非是泛爾言無量也。

    僧祇是外國語。

    此言無數。

    亦是一百二十數中一數之名(雲雲)(此是淨影義記義也)窟中卷雲(釋算數譬喻之文)算數者。

    依振旦法。

    從一乃至載。

    數之極也。

    依外國亦從一數起。

    十萬為一羅叉。

    十羅叉為一阿知羅叉。

    十阿知羅叉為一居緻。

    居緻居緻為一摩陀。

    摩陀為一阿由陀。

    如是(乃至)百二十轉至阿僧祇。

    名為算數(文)(羅叉新雲落叉。

    居緻新雲俱低也) 同上雲。

    有人言。

    ○經言三大僧祇。

    ○此取數六十四為大劫之劫。

    滿三僧祇也。

    今謂經中多明水火等劫為三僧祇。

    不取後大劫為三僧祇。

    若必有文證者。

    亦宜用之(雲雲)今案三十裡劫八百裡劫二釋。

    俱約水火劫論之矣。

     地持義記第五雲(淨影)○是中應有中劫無量。

    名阿僧祇。

    謂賢劫等○三大劫無量名阿僧祇者。

    準依雜心。

    從初火劫終至風劫。

    是中合有六十四劫。

    名一大劫。

    ○亦可中劫數至僧祇合為大劫。

    事相難知未可辄定數。

    此大劫至于無量。

    名大僧祇(雲雲) 歲數僧祇以為小劫。

    阿僧祇總有三劫也勝鬘義記辨義章十三住義同之。

     嘉祥不用此後大劫阿僧祇之義也。

     大乘玄涅槃義雲。

    地前三阿僧祇。

    地地三阿僧祇。

    三十三阿僧祇。

    今望經論無定。

    若言無量阿僧祇是小劫。

    言三十三阿僧祇是中劫。

    三阿僧祇成佛是大劫(文)此言大劫者。

    是水火等劫也。

     尋雲。

    此雲阿僧祇者。

    地地齊等。

    又地前極少。

    若約三阿僧祇。

    地上一倍。

    又十地中。

    地前與八地上。

    各有一僧祇也。

    若爾。

    時量是何有不同耶。

     寶窟會菩薩經二萬阿僧祇雲。

    今言過二萬僧祇者。

    或可是劫僧祇。

    非善行僧祇。

    或可是小僧祇也(文) 尋雲。

    菩薩入僧祇。

    念念修起無量善法。

    何善行小劫即長耶。

    答。

    地前菩薩根有别利鈍。

    又地上有超次等别矣。

    同。

    起信論雲種性已上根行即等。

    何雲有利根耶。

    答。

    論約總相言等。

    非無微細差别也。

    又就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