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七

首頁
    不退可案之。

     瑜伽菩薩地雲(本地分中菩薩地)謂經第一無數大劫。

    方乃超越勝解行住次第。

    證得極歡喜住。

    此就恒常勇猛精進。

    非勇猛勤精進者(文) 璎珞經說初地相雲。

    法流水中。

    自然流入菩薩婆若海(雲雲) 法華玄八雲。

    十地菩薩念念化人。

    皆是法師(雲雲) 寶窟上雲。

    問。

    為直取三阿僧祇時節滿即得佛不。

     答。

    不爾。

    若直數時節者。

    于時節中。

    有或當空過。

    今取三僧祇念念善相。

    次取三僧祇劫善滿。

    方乃得佛。

    問。

    三僧祇劫善滿者。

    亦取人天及二乘為佛因不。

    答。

    法華論雲。

    凡夫善及決定聲聞善非佛因。

    不得成佛。

    要取菩提心行。

    菩薩行善滿三僧祇方得作佛。

    雜心中。

    二種僧祇。

    善行僧祇與劫僧祇。

    善行僧祇即前善是。

    劫僧祇謂時節(文)(今案此文。

    且準小乘。

    一往論之。

    非大乘宗之實義也) 裡書雲 大品經十三雲。

    我昔于燃燈佛時花散城内四衢道側見佛聞法○是時燃燈佛記我當來世過一阿僧祇劫。

    當作佛号釋迦牟尼(文)(天台人如此引之) 大品經十三卷三歎品雲。

    華嚴城(今考經本論牒經同之) 今謂散之與嚴者。

    草字相濫欤。

    又散花以嚴故又雲爾無失欤。

    應是異本不同矣(已上) 問。

    種性已上菩薩。

    得無生正觀。

    證真如法性。

    法身内熏。

    念念可勝進何有空過時耶。

    答。

    地前菩薩未得真無漏故。

    地持明或時起煩惱。

    或堕惡道等。

    雖起煩惱。

    然由法力。

    宜使令薄。

    雖言令薄。

    而約緣中或時不起善法也(如初二果人。

    成就聖道。

    而起煩惱而道力遮七生必滅。

    又如勢器盛水。

    而火力令水漸滅。

    雖言漸滅。

    現前有水。

    地前菩薩起惑亦爾) 速疾成佛事 問。

    今宗家意。

    菩薩為定經三大僧祇成佛。

    為當有速疾頓覺人耶。

    答(雲雲)今雲。

    亦有頓覺之義。

    此有數意。

    若約波若道。

    非長非短非頓非漸。

    若約方便道。

    亦長亦短。

    又約波若道為頓。

    約方便道為漸。

    又約方便道中自行為漸。

    化他亦漸亦頓。

    又約方便道中。

    亦有頓悟義。

    頓悟複有數意。

    謂有一義。

    于長時中修方便行。

    而頓斷煩惱。

    頓成正覺。

    或有一義。

    有一類極利根者。

    超悟速成(雲雲)(正可雲有超悟而無頓悟者也) 本業璎珞佛母品雲。

    佛子。

    吾今為十四億大衆。

    以金剛口說決定了義。

    佛子。

    我昔會有一億八千無垢大士。

    即坐法性原。

    頓覺無二一切法一合相。

    從法會出。

    各各坐十方。

    說菩薩璎珞大藏。

    時唯大衆見一億八千世尊。

    名頓覺如來。

    各坐百寶師子吼。

    時無量大衆亦坐一處。

    聽等覺如來說璎珞法藏。

    是故無漸覺。

    世尊唯有頓覺如來三世諸佛所說無異(文) 今此文。

    說唯有頓悟無漸覺者。

    約波若道(若約證教二行應是證行) 裡書雲 四論玄十地義雲。

    一家自有頓漸悟義。

    吉藏師雲從凡入聖。

    必是漸入。

    無有頓悟。

    而經雲頓悟斷者。

    應迹引接論之也。

    諸師多雲有漸頓悟義随人意捉之。

    而大乘無所得宗意。

    應如諸法師釋。

    但難明之。

    鈍根薄福學有相善比丘不信(雲雲) 若準此文。

    嘉祥意不許速疾成佛者也。

    然雲此有二義。

    一雲。

    均師面對嘉祥故。

    善得其意判之如此。

    二雲。

    彼師但得一時對論。

    而不知深趣。

    及于餘時申正意也。

    但可研尋自師釋文。

    不勞他人所傳也。

     又嘉祥意。

    頓悟是應迹引接。

    超于實修行(此義殊勝也。

    可善研之)又師一時以涅槃拘屍那城旃陀羅速記證速成義。

    彼是賢劫佛。

    而涅槃疏第十卷菩薩品有二釋。

    随宜人辭。

    而未必得。

    可是内秘深行之人故得速記也。

    (略抄)見二釋意俱非實修得速成佛。

    又考餘經。

    賢劫千佛并于過去同時發願修行。

    釋迦彌勒既非速成。

    其旃陀羅。

    何獨為疾耶(可思惟之。

    已上) 中論疏二雲。

    以階級無階級唯一無生觀。

    無階級階級故有五十二位不同(雲雲) 法華經說龍女成道。

    雲于須臾頃便成正覺(雲雲) 無量義經雲。

    若欲疾成無上菩提。

    應當修學如是大乘(雲雲) 又雲。

    此大乘名為菩提大直道也。

    若不知此經。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終不得成佛也(雲雲)(此文可思之) 裡書雲 本業經雲。

    發住賢人發廣大願。

    今生至佛。

    一切願入(雲雲)(青比丘雲發心住也) 義疏雲。

    龍女聞經現身成佛故。

    歎此經有速疾力(文)(已上) 義疏釋龍女成道雲。

    于刹那頃發菩提心得成佛者。

    伽耶山頂經。

    明有四種發心。

    一初發心。

    謂入初地。

    二行發心。

    二地至七地。

    三不退發心。

    謂八地九地。

    四一生補處發心。

    謂第十地。

    龍女發心成佛是第四義也。

    然十信菩薩。

    亦能八相成道。

    位不可知也。

    又适化無方。

    可有四句。

    一遲方便。

    如十劫坐道場。

    二速方便。

    龍女刹那成佛。

    三亦遲亦速。

    如此釋迦六年形此二種是也。

    四非遲非速。

    如淨土中成佛。

    不論遲速(文) 統略明四種發心位同義疏也。

     準此文意。

    龍女速成是應非真。

    設尋本論。

    應是一生補處十地菩薩得成佛耳。

    然就實成有二義途。

    一義雲。

    十地因滿菩薩成佛。

    非頓悟也。

    一義雲。

    從凡夫地頓至一生補處故。

    雲于刹那頃菩提也。

    後義雖巧而違統略文。

    統略雲。

    若實成佛則是後發心。

    若應成佛通前三也(文) 分别功德品義疏雲。

    次言實生者。

    如仁王經歎菩薩三十生功德(乃至)攝大乘論地論悉有三位(乃至)本十地初分聞經得入住分。

    餘一生在。

    本是住分。

    聞得入十地滿分。

    便坐道場得成佛。

    蓋是一方次第悟作此論也。

    若超悟者。

    其間無定。

    權實二生。

    正就實生以聞經得實益故也(文)統略十三住事。

     準此文意。

    明就實生有超悟者也。

     維摩疏四雲(經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之文)○二乘法。

    以三十四心成道。

    大乘法中。

    唯以一念則豁然大悟。

    具一切智也(文)大論二十八(往生品)雲。

    譬如遠行。

    或有乘羊而去。

    或有乘馬而去。

    或有神通去者。

    乘羊者久久乃到。

    乘馬者差速。

    乘神通者發意便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

    菩薩亦如是。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即入菩薩位。

    有菩薩初發意初雖心好。

    後雜諸惡。

    時時生念。

    我求佛道。

    以諸功德回向阿耨○菩提。

    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

    或至不至。

    先世福德因緣薄。

    而複鈍根心不堅固。

    如乘羊者。

    有人前世少有福德。

    利根發心。

    漸漸行六波羅蜜。

    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

    得阿耨○菩提。

    如乘馬者必有所到。

    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說(文) 次上文雲。

    有三種菩薩。

    利根心堅。

    未發心前。

    久來集諸無量福德智慧。

    是人遇佛聞是大乘法。

    阿耨○菩提心。

    即時行六波羅蜜。

    入菩薩位。

    得阿鞞跋緻地。

    所以者何。

    先集無量福德。

    利根心堅。

    從佛聞法故(文) 準此文說。

    得入不退菩薩名神通乘。

    此菩薩以先世福力今速入不退。

    入不退時。

    即名為佛。

    若借先世福力。

    唯是長時修行。

    亦不違三祇行。

    是義難解。

    更應尋思。

    但言未發心前。

    久集福智者。

    且望不退發心言耳。

    或全未發心但修福慧(雲雲) 裡書雲 大論四十三雲。

    疾得佛道者。

    入是三昧(不便三昧也。

    即無相也)無障礙故。

    所行智慧與佛相似。

    若無量阿僧祇劫應得。

    或時超一阿僧祇劫百劫(乃至)六十一劫。

    如弗沙佛贊歎釋迦文佛超越九劫(文) 下文又雲。

    行首楞嚴等諸三昧。

    亦疾得菩提(取意)又有無量三昧門陀羅尼門同之(已上) 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雲雲) 大乘玄佛性義。

    釋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文雲。

    真悟十地(雲雲)序疏引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文證。

    十住初發心解也。

    此等釋可深尋思之。

     大論七十九雲。

    菩薩作是願已。

    疲厭心起。

    佛道無量無數阿僧祇劫行諸功德。

    然後可得。

    但一劫歲數不可得數(乃至)以是事故。

    或心生退沒是名邪憶念。

    是故佛教是菩薩正憶念生死雖長是事皆空如虛空如夢中所見非實長遠不應生厭心。

    又未來世亦是一念所緣。

    亦非長遠。

    複次菩薩無量福德智慧力故。

    能超無量劫(雲雲) 問。

    超無量劫者。

    方便欤實事欤。

    答(雲雲)應有二意也。

     大集經四雲。

    知心性淨。

    是故唱如來一念得阿耨○菩提。

    為令衆生一念得成阿耨○菩提故。

    演說正法(雲雲) 超劫事 地持義記第五雲(末)如經中說。

    釋迦牟尼超越九劫十二劫等。

    雲何超九複言十二。

    釋迦過去前三僧祇修習諸度。

    次于百劫修相好業然後成佛。

    三僧祇中勤精進故。

    超越三劫至百劫初。

    值弗沙佛七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