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歎。
複超九劫。
是故就後說超九劫。
通超前三說超十二(雲雲)
涅槃記第五雲(聖行品終四十經第十四卷)超十二劫。
彌勒。
前者經中宣說超越九劫。
今以何義說十二。
釋言。
有以釋迦原初發心之時。
在彌勒後是十二劫。
彼于三大僧祇劫中。
勤精進故。
超越三劫。
至彼第三僧祇滿。
百劫之初。
值弗沙佛。
勤加贊歎。
菩薩以餘行複超九劫。
餘經說。
後說超九劫。
今此通論說超十二。
此之超劫。
三藏教中說之為實。
大乘法中是權非實。
實則菩薩種性已上。
修行齊等。
成無前後(文)
涅槃義疏第十一釋聖行品。
無解超劫也。
大頓悟小頓悟事
二智義雲。
生公用大頓悟義。
唯佛斷惑。
爾前未斷○瑤師用小頓悟義。
七地方斷○今明皆無所妨(雲雲)(具如二智也)
有為般若無為般若事
二智義雲。
無為般若有二種。
一者以實相境名無為般若。
所生觀智名有為般若。
二者以佛果法身名無為般若。
菩薩因慧名有為般若(雲雲)(等覺以還所有智慧。
皆是有為也)
四依位分事
玄教迹義雲。
人四依者。
依小乘五方便為第一依(今雲。
燸等四心通外凡欤)須陀洹斯陀含為第二依。
阿那含為第三依。
阿羅漢為第四依。
若依大乘。
地前四十心具煩惱性為第一依。
從初地至六地為第二依。
七八九地為第三依。
第十地為第四依(文)
涅槃疏第七雲。
今明為依要是師位。
此必取不退。
如華嚴所明。
十住初心。
便能八相成道。
尚能現涅槃說法度人。
豈當不解涅槃少分義。
今時所判。
十信初心未是初依師位也。
十信此心并是初依○望大乘為論。
開善雲。
從初地至六地。
此是第二依。
七地至九地是第三依。
十地是第四依。
莊嚴明初地至七地為第二依也(雲雲)滿師疏雲。
初地已上是第二依位。
第七第八第九地。
是第三依。
第十地是應第四依(文)(華嚴。
十住初心能現八相者。
彼說賢首即當十信。
然此中雲十住初心者。
是以十信屬十住初也。
淨影大師釋同莊嚴所明以第七地屬第二依也)問。
今嘉祥大師用何義耶。
答。
且可雲以七地屬第二依之義。
是所用也。
故疏雲。
且複第二依。
從初地至七地。
則有七人。
同為第二依。
何妨五人同是初依(雲雲)
中論仙光疏記上雲。
此論序疏雲。
初地七地是二依。
八九二地是三依者。
就功用無功用判之(雲雲)
又有以七地屬三依義。
就定慧等不等而解之。
若依天親涅槃論意。
以初地為初依也。
問。
若爾。
嘉祥大師何違此說耶。
答(雲雲)涅槃論且以三十心屬初地而為論欤。
大乘玄。
開大乘為因果二位。
因中分十地。
此心屬初地也。
同疏又雲。
未知發心修行以來幾時故。
今出其往因也。
問。
此中并明四依往因為不然也。
答。
南北舊有二解。
北方解雲。
此中九恒。
前五恒是弟子位。
後四恒釋四依因行。
一恒則釋一依。
故具出四依往行也。
第二南方解釋。
此義不同。
明此中并釋初依往行。
以兩義故。
即得是歎初依解也(文)
淨影釋。
後四恒即四依。
供佛是北地之師也。
今嘉祥宗。
正應是南方之義也。
若依法華玄。
以後五人為四依也。
問。
何故偏明初依往因耶。
答(雲雲)
次文雲。
一者明何故止。
釋初依為人疑。
初依既具煩惱性。
是凡夫故不可依止。
○故今釋初依往行深遠發心來久也。
二者以經推。
非是釋後三依。
仁王經及璎珞本業經。
并明十地菩薩供養微塵數世界諸佛。
○今何得止言九恒。
故知九恒止是初依往行也(雲雲)
加凞連河沙佛所發心故。
通言九恒也。
華玄八雲。
如涅槃四依品明。
有九人。
初人于凞連河佛所發心○次一恒沙佛所發心得信樂。
○四恒沙人。
十六分中解一分義。
五恒沙人。
十六分中解八分義。
六合人。
十六分中解十二分義。
七恒人。
解十四分義。
八恒人。
具解十六分義。
此九品人。
前四人既無解。
是弟子位。
非師也。
後五人既有解義。
屬法師也。
此五人合為四依人。
○即初依人(等文)(有義料簡玄意以同涅槃迹後五人合為初依。
可見下文也)
涅槃疏又雲。
四恒始解十六分中一分之義。
何故五恒頓解八分義。
舊解。
初悟為難。
所以止解一分。
次悟則易。
猶破竹初節為難。
過初節則易。
所以五恒解八分也。
次六恒更減者。
理轉深惑轉微。
惑複難斷理深難悟故。
轉減于半也。
準從前八分至十二分至十四分。
别最後應次十五。
何意以八恒之人具解十六分耶。
解雲。
最後一分加功并力。
則具解十六分(雲雲)準從前八分下問也。
意雲。
十六分中。
初解八分義。
餘則八分。
次更加四分為十二分。
以至前八分是半減故。
但知四分也。
次于餘四分中更加二分為十四分。
次前半減也。
後更半減。
但應加一分足前十四為十五分。
何雲十六分耶。
答。
意雲。
解義将滿心則猛利。
以勇猛故。
加功力而具解。
問。
初依菩薩具解涅槃十六分義耶。
答(雲雲)若不具解者。
彼經義疏雲具解(見)問。
若初依人具解十六分義即涅槃義盡。
後三依何所解。
又應因果無别耶。
答。
彼經義疏自作此問。
而無答。
但置(雲雲)字。
此中字者應推之。
今雲高美同佛也。
又更釋雲。
此于初依自分教門具為十六。
理實第十六分中。
轉更細分(乃至)有無量分義也。
三種意生身
問。
大師依楞伽經。
立三種意生身。
爾何分别其位耶。
答(雲雲)先一往見之。
似大師自分别其位。
再案之。
唯是他師釋也。
非大師自義。
謂他師以楞伽釋勝鬘。
大師自義不然故。
而仁王疏自義也。
寶窟中卷雲。
所言三種意生身者。
如楞伽說。
一三昧意生身。
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
初地至五地。
禅度增強故。
是故說為三昧意生身。
六七地。
知法無性故。
名覺法自性身。
八地已上。
無功用行任運續起。
名種類俱生無行作身(文)
仁王疏上卷釋三地九生滅雲○六七二地名覺法自性意生身。
八地已上名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
問。
見本經文。
以第八地為第二覺法意生身。
何違之雲進屬第三耶。
依之。
淨影大師。
以第八地屬覺法意生身。
以九地已上為種類俱生耶。
答。
甚難。
且雲種類俱生身。
無功用之義也。
故判八地已上。
此即依義取之。
不依其語也。
意雲。
有多義故。
名舉一門也。
二種生死義雲(淨影)三種意生如楞伽說。
○二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六七八地。
惠行成就○三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
謂九地上。
無功用行任運續起。
名種類俱生無作行身(文)
楞伽第一雲。
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進相得三種身。
大惠。
雲何三種樂正受意生身。
謂第三第四第五地。
三昧樂正受故○大惠。
雲何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謂第八地觀察覺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乃至)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
随入一切佛刹大衆。
通達自性法故。
是名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大惠。
雲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所謂覺一切佛法。
緣自得樂相。
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文)
入楞伽第四雲(菩提留支譯)一者。
得三昧樂三摩跋提意生身。
二者。
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
三者種類生無作行意生身。
菩薩從于初地如實修行。
得上上地證智之相。
○大惠。
何意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
謂菩薩摩诃薩于八地中觀察覺了。
得諸法無相。
○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份。
一切修行得如意自在。
随入諸佛國土大衆。
○大惠。
何者種類生無作行意生身。
謂自身内證一切諸法如實樂相法相樂故(文)
海龍王經法進疏雲。
初二三地為三昧意生身四五六地名覺法意生身。
七地以上為種類俱生也。
問。
勝鬘經中。
說三種意生身。
爾者與楞伽三種意生身同欤。
答。
若依淨影。
二經說同。
嘉祥所解即不如。
是三種意生身。
名數雖同。
其義是别也。
勝鬘經雲。
無明住地。
緣無漏業因。
生阿羅漢。
辟支佛。
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及無漏業生。
依無明住地(文)(楞伽文如上之)
寶窟中雲○辨中。
初言此三地者。
此世界中三乘地。
謂阿羅漢。
辟支佛。
大力菩薩。
是三乘地。
故寶性論雲。
此三乘地。
彼三種者。
彼三乘變易三種果(文)
又雲。
今謂。
楞伽三種。
約十地分之。
乃是明菩薩有此三種生。
今文乃明羅漢。
辟支。
大力菩薩三乘人意生身。
不應以楞伽。
後見林公疏。
同吾此釋(雲雲)(林公者昙林師也)
問雲。
此三雲意何。
答。
有雲。
此三舉因。
彼三明果故。
寶窟雲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者。
第二明彼變易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