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與果同依無明(雲雲)今雲。
此人不善取文故為此謬耳。
經具文雲。
三種意生身及無漏業。
依無明地(雲雲)但是疏文略故。
不舉及無漏業下文耳。
故知三種意生身為果。
無漏業稱因。
俱依無明雲也。
今謂。
此者此世間也(三種世間。
國土。
衆生。
智正覺也。
今雲此世間者。
隻是佛法中雲意耳)
答。
淨影大師釋雲。
地前菩薩。
名為大力。
故以聲聞。
緣覺。
及地前菩薩所受為此三地。
以初地上三種變易。
為彼三種。
合有六種。
此釋順文理。
既雲此雲彼。
明指位遠近□也。
又寶性論雲。
三種意生身及變易生死(取意)故知此三彼三各别也(此則文證也)又意生身者。
受生無礙自在如意之義也。
若爾。
應唯初地上。
若通三乘者。
意生名難解。
今嘉祥所釋不明。
如何可成立耶。
答。
二師各存文理。
何以淨影之精微。
必同嘉祥之幽教乎。
窟中雲。
言意生者。
是初地已上一切菩薩。
彼人受生無礙自在如心如意。
名意生身。
意有三義。
一遍到。
二速疾。
三無礙。
故雲意生(文)意三義依楞伽經。
又雲○用此三種因行。
随意受生故。
皆名意生身。
今謂。
文雲意生身者。
所謂三種意為因而受生。
三種意乃是所生之果(有二文證)有人言。
三種意生身者。
三界外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謂三也(下文見林公解)此中。
唯是意念念冥傳。
相續不斷故名意生身。
今謂。
楞伽三種約十地分之○今文乃明羅漢。
辟支。
大力菩薩三乘人意生身(等文)今見此文。
取念念冥傳之義。
今謂。
以下判上二說也。
寶性論第三雲(如來藏品)如生染三種意生身及不可思議變易死(文)(此文者。
論說三染之中。
說生染之文也。
生善之内合收。
生相與死相之二相也)
裡書雲
寶性論三雲。
如生染三種意生身。
及不可思議變易生死(文)問。
此文如淨影釋三種意生與變易。
生别論如何可會耶。
答。
此文中。
生名意生身。
死稱變易死。
故生之與死兩舉也。
謂緣相因相生相壞相别。
論謂緣相者。
是無明住地。
因相者。
無漏業。
生相壞相者。
論文雲。
生相者。
謂無明住地緣。
依無漏業因生三種意生身。
○壞相者。
謂三種意生身緣不可思議變易死。
如依生緣故有老死(雲雲)而今雲如生染者。
說三種染。
謂煩惱業及生也。
雲生染時。
合前生之與死。
但雲如生染等也。
問。
若爾。
何故意生身外。
重雲變易生死耶。
但可雲變易死。
不可雲生死耶。
答。
此謂生家之死也。
故雲生死。
即意生身之死也。
寶性論三又雲。
住無漏界中聲聞辟支佛得大力自在菩薩。
為證如來功德法身第一。
彼岸有四種障。
何等為四。
一者緣相(等文上。
冥文)此文舉聲聞。
緣覺。
大力菩薩。
即其所有四障中。
舉三種意生身也。
明知。
三乘即為三種意生身也。
若如淨影釋者。
豈不違此文耶。
而依彼釋者。
舉初舉後耳。
此文不盡欤。
可思之。
同論第四卷雲。
複次聲聞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中。
無淨樂我淨(等文)(此文俱不違二師釋)(已上)
涅槃義雲○有有生死。
即是生住二相。
無有生死。
即是滅相。
若通而為論。
一一地皆具四種(雲雲)(地地皆具四種者。
此中且付菩薩具四種事雲。
故雲地地也。
例之。
聲聞緣覺緣相因相生相壞相四種皆應具也)
今見此文。
取生相壞相二義。
如生與老死。
謂以意生身為生相。
以變易死為壞相。
非以位分之。
依淨影意亦爾。
變易死通六種。
然于生中地上名生。
餘三并是變易生也。
此生之死則有六種。
雖通上下。
然生與死異也。
窟下雲。
金剛心唯有死無複生故。
言無有生死(雲雲)此釋意也又說生相。
但舉意生身。
不别舉聲聞緣覺變易。
故知意生身通貫三乘也。
淨影釋雲。
且舉後也。
若依嘉祥。
直取三乘變易生為生相。
分取其死為壞相。
甚順文也。
裡書雲
寶窟下雲○有有生死者。
有生複有死。
故言有有生死。
即是寶性論中。
生相此是當體立名。
故言有有生死。
○問。
寶性論直言生相。
今何故言有生複有死。
答。
寶性論對第四壞相故。
說第三為生。
攝論對第四有死無生故。
說第三有生死。
無有生死者。
金剛心唯有死。
無複有生。
故言無有生死。
亦當體立名。
即寶性論中。
壞相即是有死無生(雲雲)方便及因緣者。
以果從緣及因立名。
今對彼故。
雲當體立名也。
問。
金剛心位變易報起。
應有生。
何言無耶。
答。
金剛心自滅。
更無續生故言無生也。
若爾。
金剛心自體有生有死。
更無别生複無别死。
何故但雲無生有死耶。
答。
金剛心當時為死。
爾時無生其金剛心生位。
即屬前念滅位故。
雲無生有死也。
又問。
若言金剛心後更無生者何言當體立名耶。
答。
對因緣立名。
此有無者。
直是生死果報。
故雲當體也。
此等諸義最有興。
可案之(已上裡書)
法鼓經下雲○意生身阿羅漢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薩。
猶如熟蘇。
○(等文)
佛性論第二雲。
三種聖人是意生身(雲雲)此正證文也。
裡書雲
法鼓經具文雲。
凡夫邪見如初生乳。
乳血共雜。
受三歸者。
猶如純乳。
随信行等及初發心菩薩住解行地。
猶如成酪。
七種學人及七住菩薩。
猶如生蘇。
意生身阿羅漢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薩。
猶如熟蘇。
如來應供等正覺猶如醍醐(雲雲)此文說第八地為自在力。
二乘無學及八地已上受意生身。
而七地前不名意生者。
如仁王等。
七地為肉身。
借相解義耳。
然法華論明說七地離分段故。
可思之(已上裡書)
問。
大力菩薩者。
何位菩薩耶。
答。
淨影釋雲地前(二輪煩惱未斷不為彼甯故)嘉祥意。
初地已上名大力。
若依真谛釋。
應在十行六心以去也。
統略下藥草品雲。
依真谛師意。
十信但伏見谛。
十解則斷見谛惑。
伏修惑。
至十行第六心斷修惑。
盡。
與二乘齊(雲雲)
同化城品疏雲。
問。
何位受變易生死。
答曰。
此義不定。
若如前判。
十行六心斷三界惑盡。
與二乘齊。
受在變易。
爾前受段(文)
窟中雲。
若依三藏○十行斷思惟。
十行第七心去。
伏無明及四住習。
○若依前文。
羅漢辟支及大力菩薩。
此三人同受變易生死。
若爾。
即二乘與初地菩薩同斷四住盡。
從初地至佛地。
斷于無明。
其不盡者。
地持法華疏中已釋也(文)
考此文意。
初地斷四住盡義。
以大力變易證之。
大力者。
初地雲事明欤。
但為證意未知之。
法華疏七雲○依法華論釋分别功德品。
地前菩薩界内受生。
登地已上界外受生。
依智度論。
七地菩薩。
肉身中得無生忍。
舍肉身。
受三界外法性身。
依真谛三藏釋。
攝大乘論意。
用十行第六心去。
則受界外生。
經論不同。
難可詳定也(文)
法性生身者。
謂變易身。
非即法性身也。
化城。
統略會智論雲。
此是離粗相為肉。
何以知之。
羅漢亦舍肉身生淨土。
可言與七地齊耶(等文)(可見具文也)
華玄略述雲(第三卷)初地正是。
但論雲。
七地菩薩舍肉身受法性身者。
此是六地以還。
定慧未等故。
有取想。
至七地時。
定慧方均。
于七地舍前取想。
故名舍肉身耳。
非是舍分段肉身(雲雲)
又雲。
若第四果回心向大。
從初信心受變易身。
○若下三果回心向大。
同于直往菩薩。
從初地受變易身(雲雲)
裡書雲
大論四十二雲。
若菩薩○漸近薩婆若。
○破諸虛诳取相之法。
受法性生身。
所謂常得化生不處胞胎(雲雲)(已上裡書)
窟中卷雲。
大力菩薩亦有二種。
一直往大力。
二回小入大。
名為大力言大力者。
以不為業系。
自在受生故言大力(文)
意雲。
不為分段三界業系雲欤。
又雲。
何位是大力菩薩。
答。
有人言。
種性(不言可種性)有言。
地前菩薩(亦未分判)依三藏釋。
攝論仁王雲十行菩薩斷惑與二乘齊。
此義即十行為大力。
有言。
六地終心三界報盡。
便受變易。
正取此經(私雲。
此經者何經)有人。
七地二乘中間生死。
八地變易(已上取意已下任文)今謂。
位義難知憶生罪過。
不可定判也。
若依法華論。
數處分明文明地前是凡夫。
受分段身。
方入初地。
即知初地已去。
是變易生死大力菩薩也。
玄涅槃義雲。
問。
何以得知地前為分段。
初地已上為變易耶。
答。
涅槃雲。
初地菩薩破二十五有。
得金剛三昧(雲雲)(初地破二十五有者出涅槃及楞伽經也)
裡書雲
仁王疏雲。
依智度論。
前世因緣。
七地菩薩有肉身。
七地聲聞地。
聲聞肉身成道。
借相解義故。
雲七地有肉身也。
智度論又雲。
初地名法身。
況七地肉身。
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