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異也)
大乘玄教迹義雲。
○對法身真如空邊故。
報佛十力十八不共等。
是有法故言有為。
非生滅有為也(文)(此會通經說有為言也)
問。
若爾法身偏是空。
報身但名有耶。
答。
此是因緣有空。
非定性之有空。
謂法報相對。
且論空有。
理實二身。
并超空有。
而有而空。
所以因緣。
成空有者。
真如離相離性。
不可為有。
故名為空。
報佛功德。
相顯可知。
故且名有也。
法華論釋法身。
雲非實非虛非如非異者。
謂離四種相故(文)
寶窟下雲。
如來藏中。
恒沙佛法。
同一體義分。
○又就常等。
說為解脫。
離常等外。
無别有一解脫。
自性法身波若類。
亦同然。
如是一切(文)
四有始無始異(亦名常無常異)
玄教迹義雲。
又攝論雲。
無常有二種。
一者因中本無今有。
已有還無無常。
二者佛果本無今有。
已有不無無常。
而不同因中生滅無常。
但是佛果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
始起邊名無常耳(文)
壽量品疏雲。
○二報身佛壽量。
有始無終。
○以行因滿。
初證佛果。
是故有始。
一證已後。
湛然不滅故。
無有盡終。
三法身佛壽。
本自有之。
不生不滅。
無始無終(文)問。
爾報佛偏有始欤。
答。
亦有無始義也。
壽量品疏雲。
○初證法身。
是故有始。
于三身中。
是應身。
亦名報身。
是故有始。
而所證法身。
此則無始。
故是不二。
二義二不二者。
所證法身。
既無始終。
言窮慮息。
能證亦無始無終。
以能證證于所證。
所證既無始終。
能證亦無始終(文)(始雲初說法身者。
為顯能證而舉所證而已)
五能生所生異
玄教迹義雲又論雲。
佛有二種。
一者父母生身佛二者法性生身佛。
父母生身者。
是應佛法性生身是報佛。
若但言法性身。
是法身佛(文)(此則報身從法性身生故名法性生身也。
生字大論第九不見更可考之)
問。
法華玄。
及法華論疏(并)一乘義等。
并雲修行顯佛性。
名報身。
今何雲生耶。
又以道理思之。
佛果萬德。
本來有之。
而為客塵煩惱。
之為覆藏。
後修方便。
斷煩惱時。
但顯本有萬德。
更複生何功耶(起信論并勝鬘經說如來藏中功德滿足)答。
此實難思。
今且以二義會通之。
一雲報佛是修生。
正佛本無今有故。
今雲法性生身。
又上所引文雲。
佛果本無今有。
又雲。
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始起(雲雲)又涅槃說。
菩提有生因。
故知報身是生因生(淨影意以修顯為法身以修生為報身也)然言顯佛性為報身者。
于生說顯。
謂此修生德。
即以法性身為其。
故合論之。
體本有之。
而相始生。
相生即是本有體顯。
故于生中說顯聲也(已上一義)二雲報佛但是修顯故。
法華論疏雲。
假因義邊目之為報。
衆法所依正法為身故。
名法身也(雲雲)若以修生為報。
其修顯假因。
當何名耶。
故知但是為衆法體性。
萬德所依義邊。
為法身。
此法假因顯義。
為報身也。
如來藏中。
本來具足。
恒沙功德。
無有阙少。
但可言顯。
何得言生耶。
然言始起及法性生身者。
此是于顯說生言也。
顯相本無。
無始有故。
說名為生。
實是顯也(已上二義若就道門。
佛身非生非顯。
而生而顯。
此義無礙何所妨乎)
裡書雲
一義雲法性生身。
且外應身。
非内應身。
若内應身。
亦是法性身之所攝也(已上裡書)
六有因無因異
法華論疏下雲。
本性清淨名為性淨。
修方便斷煩惱。
得淨名方便淨。
今此用性淨涅槃。
是法佛菩提。
方便淨屬報佛也(文)
又雲。
體一義殊。
假因義邊。
目之為報。
衆法所依正法為身。
故名法身也(文)
壽量品疏雲。
○此意明本有義為法身。
酬因義名報身。
應物義名應也(文)
七一味萬德異
大乘玄涅槃義雲。
性淨涅槃體者。
正法中道為體修成涅槃。
以萬德為體。
○問曰。
性淨涅槃為有萬德不。
答。
有二釋。
一雲有萬德。
今明無萬德。
但以平等一味。
為正法涅槃。
若言萬德體。
故明性淨涅槃有萬德亦得(文)
問。
若性淨是萬德體故。
得有萬德者。
直是性淨涅槃。
有萬德義。
何雲今明無萬德耶。
答。
萬德體者。
是萬德家體。
非體即萬德。
以萬德者。
有差别相。
非是一相一味之義。
此亦且對别義。
言無萬德。
理實性淨。
有自性萬德也。
寶窟下雲。
不空如來藏者牒也。
恒沙佛法體者。
不無故言不空(文)
又釋此二空智文雲。
無相及無性。
雲諸德同體。
無别自性(雲雲)義推雲。
性淨涅槃既有二義。
方便淨亦爾。
八能證所證異
壽量品疏雲。
初證法身。
是故有始。
于三身中。
是應身。
亦名報身。
是故有始。
而所證法身。
此則無始(文)此則如如法為所證。
如如智為能證也。
又功德智慧為報佛。
如如為法身。
又智斷中。
法身是斷德。
報身是智德。
又境智等分别。
準此可知。
又内應身與法身相應等。
皆此門攝耳。
九本智始智異
寶窟下雲。
如來藏中。
恒沙佛法。
同一體義分。
○又就常等。
說為解脫。
離常等外。
無别有一解脫。
自性法身波若類亦同然(文)(本有智顯于此文也)
此中言常等者。
明四德。
言解脫等者。
明三點。
此則先明四德一體。
然後就之以。
明三點同一體耳。
今取三點之中波若。
以為本有智證文也(三點之法身。
三身之法身。
其義少異。
疏記論之故合三點為法身也)
名玄第四雲。
問。
亦得實相為實惠。
觀照為方便以不。
答。
若以佛性。
為實相。
本自有之。
名為實惠。
觀照修習始生。
名為方便也。
此非照有為方便。
照空名為實。
若權若實。
始有之義。
皆名方便。
本有佛性覺照之義。
名為實也(雲雲)(此文約因位明二惠見)此中正取本有佛性覺照之義。
以為證也。
謂本有智矣。
次文雲。
地論人。
真修般若。
則本自有之。
緣修般若。
則修習始起。
性淨涅槃。
方便淨涅槃亦爾。
此猶是舊本始義(雲雲)
玄二智義雲。
問。
北土論師雲。
初地已上。
即有常住。
法身亦即有常智。
是事雲何。
答。
須詳此意。
○若以能證之智。
為法身者。
是事不然。
○以佛性常。
為法身者。
此猶是論。
江南舊宗。
非北方異說也。
應知以性淨中智慧。
為本有智。
以方便修性智。
為始有智矣。
起信論雲。
從本已來。
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雲雲)
問。
法華經壽量品疏。
引楞伽四佛已雲。
三佛之中。
功德智慧為報佛。
如如為法身(雲雲)若有本有智